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穿越的第二十八年,我失去了系统 »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四章

    休假已经结束了,物资清点完毕,兵员完成了补充,兵团开始向苏州进发。

    应天距离苏州并不远,更何况,兵团要去的,还是位于苏州北部的常熟县,而非苏州城,距离还要更近一些,直线距离大约两百公里左右,按照兵团的正常行军速度,五天再怎么样也该到了。

    主要还是物资的运输,不过靠着水道,其实也挺方便的。

    这一次的行军中,李贶生已经没有了茫然,在应天城内待的一天,让他见识到了足够多的东西,也让他第一次清楚了,为什么新军内要不断的教育他们这些底层兵卒。

    他第一次知道了自己到底为了什么而打仗。

    这种感觉很好,甚至让他有些着迷,李贶生毫不怀疑,如果在他刚刚认清这一点的第一个晚上,哪怕让他上战场送死,他也会毫不犹豫的照做。

    当然,这种激情是不靠谱的,大概在十到十五天之后,随着训练的开始恢复和繁琐日常的回归,李贶生会重新开始认真思考起另一些东西吧。

    仅此而已。

    行军路上没有什么好说的。南直隶在被改变了行政区划之后,南边的部分被交给了浙江省,形成了一个新的江南省,而北边的部分则改名为江北省。现在的南直隶并不大,但也因此,完全被塑造成了一个极其繁华的地区。

    军队沿着大道行军,速度极快,毕竟这些大道平时也是给商人们用的,商人们从松江接到货后要运去苏州及应天,或者从应天和苏州运货去松江,为了方便大量货物的流通,修建近似于奢华的同时,价格也极其昂贵的道路体系。

    当然,从某些比较阴暗的角度来看的话,这大概也是为了某地又爆发起义时,方便军队的调动吧。

    由于道路的完善,加上有江淮兵团这个不知道走这段路走了多少年的老部队牵头,因此李贶生在行军过程中倒也没有感受到和之前一样的疲惫,反而还挺惬意的。兵团安排了大量马车随行,并做了大量计划,安排部队轮流到马车上休息。

    他们甚至有精力开始唱歌了。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我们是工农的子弟,我们是人民的武装,从不畏惧绝不屈服英勇战斗,直到把反对派消灭干净,毛......”

    这是新军内不成文的军歌,说它是军歌,是因为这据说是天子创作的(当然,天子一如既往的不肯承认,而是瞎编了个大家都不知道的乐师名字。),并且最早的确作为过一段时间的军歌。只是后来,天子对新军的要去开始变多,各种各样的纪律开始落实之后,天子以‘你们现在还不够资格将这首歌作为军歌’为由,禁止了新军将此作为军歌。

    现在新军的军歌,应该是《纪律歌》,歌词比起慷慨激昂的战斗热情,更多只是在陈述部队的纪律而已,相比之下要弱了不少。

    军歌在新军内部是一个颇为有趣的存在,新军内有着诸多军歌,而且风格迥异,虽然都是天子创作的,但天子偏偏不承认,还给每首歌都安排了作者,只是那些作者甚至连泰西人都有,就未免有些让人觉得是弄巧成拙了。

    毕竟,这些歌里大部分连泰西人自己都没听说过,天子又从那里得知的呢?所以,肯定是天子创作的。

    激昂的歌声引起了周围行人的注意,但他们仍旧站在距离道路较远的地方,不敢轻易靠近军队。

    这种感觉让李贶生很不愉快,于是他将这种不愉快转化为了声音,继续和周围的同袍们一起唱着军歌。

    “......员们集合起来踏上征途,万众一心保卫祖国。我们再见了亲爱的母亲,请你送别你的儿子吧。再见了母亲,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

    到最后,李贶生仍然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

    这个时代仍然是如此,达官贵人们享受着这个盛世,底层百姓则在挣扎之中感恩戴德,豪强士绅把持着大量的土地,赤足农民却只得卖地求生,纺织工衣不蔽体,青楼女子穿上绫罗绸缎。

    数千年以来,天朝一直都是这么过来的。

    这有什么不好吗?

    至少他们穿得起衣裳了,哪怕破旧。至少他们不会饿死了,哪怕他们失去了土地。至少他们看得起病了,哪怕只是技艺生疏的年轻医师。

    可李贶生仍然感觉不满足。

    若是别人问他,那他想要怎么办,恐怕他是说不出来的。在进入新军之前,他甚至只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这,在他的家乡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如果没有意外,他本来也该就这样度过一生的,竭尽全力养活家人,养育子嗣,保住自己的土地。

    他也不会有机会,亲身参与到改变这一切的事情中来。

    这种感觉令他昂奋,他觉得这一刻,他和教导员那样的读书人,还有指挥员那些大将军们真正的是一样的人了,他们在一起,为了一个目标而前进。

    “动员工作做的很成功嘛......”

    “什么?”

    “那个新兵,我之前就注意到他了,能打仗,当排头兵也敢冲,就是比较喜欢胡思乱想的。你之前不是给他做了动员工作吗?我看他好像状态还不错。”

    “一时的罢了,接下来上船后十几天的冷静期会让他恢复的,如果动员工作这么容易,我早就满天下一个个的找人聊天了,十年后我就能给老师带回去一支完全效忠于他的军队。”

    “嘿,你这样的发言,老师知道了肯定又得骂你。”

    “算了吧,老师那套理论,唯一无法解释的只有他本身......或许老师不愿意,但在不少人看来,他就是神明,哪怕老师否认神明的存在。”

    赵守常一边确认着手上的物资清单,一边站在马车上确认物资。

    在马车旁,是一名骑着马的指挥员。

    行军过程中,指挥员仍然是需要骑马的,虽然多次强调上下平等,待遇一致的问题,但行军算是指挥工作,指挥员骑马算是职务所需。

    三个兵团,超过三万人的行军可不是几十个人的郊游,还包括大量的物资运输,人员安排。三万人排成两列走的话,队伍前方传话,都得好一阵子才能传到队伍后方去,如何确保大规模行军的,才是这帮指挥员最需要考虑的。

    特别是渤海和江淮两支兵团,都接收了不少新兵的情况下,新兵不如老兵们会自行修正行军队列,一旦出现意外,很可能整个队伍直接散了,需要指挥员们不断指挥调整。

    当然,三个兵团的指挥员足够多,因此也产生了一些偷懒的家伙。

    例如赵守常眼前这位。

    江淮兵团教导员,程仲甫。

    这家伙是个文人,曾经得到过狂妄的评价,号称理学毁了儒家,他要复兴公孙派。

    赵守常‘毕业’的时候,这家伙才来上课,所以他对这家伙只是听说,而并不了解。

    只是他下意识的有些不喜此人表现出的轻佻。

    在批评了自己以第一印象判断一个人后,赵守常维持着严肃的表情,说到:

    “我们要做的事情可不是一时血气上头,靠着牺牲和杀死谁就能做到的,漫长且繁琐的工作,永远也解决不完的问题,以及,你永远也找不到,就算找到了,也无法杀死的敌人......我们要和这些东西做着无聊且漫长的斗争,在不断重复失败中取得胜利,这些靠着一时血气上头是不行的......”

    “行了行了,怎么跟我做起思想工作来了,我知道这些,不过嘛,不是还有老师在吗......”

    赵守常叹了口气。

    这家伙就是他之前所说的,将老师视为了神明的人之一,这帮人认为,只要老师还在,他们就一定能成功。

    但如果老师不在了呢?

    如果老师不在了,难道他们就要投降吗?

    但赵守常神明都没有说。

    正如他之前所言,做着这样的事情,他总是要面对着一个又一个繁琐,无聊,且无法解决的问题。

    至于那个叫李贶生的新兵。

    赵守常稍稍偏了偏头,想到。

    现实会告诉他,这个新兵只是一时的激情,还是能够将这份激情化作斗争的力量的。

    稍晚一点的时候,兵团抵达了港口。

    次日,四月二十六日,兵团开始登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