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我这几年的大冒险 » 第六十七章 神秘的祁连山

第六十七章 神秘的祁连山

    这期间我把这边情况都和灵纹说了,她也觉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十分担心我的安全,她让我用卫星电话一路上把定位都发给她,先找到陵墓的位置再说。

    随后,我,张建德,汪海洋,还有格日勒我们一行四人便上路了,出了西宁没多久便能望见连绵起伏的群山,高耸入云,险峻异常。

    我原本以为这西北肯定是一望无垠的草地和隔壁,天高云淡的,经张建德介绍才得知QH省会西宁地处青海东部,三川会聚,扼青藏高原东方之门户。西宁周围群山环抱,,属祁连山脉的东麓.并非我所想象的平原。

    一路上格日勒滔滔不绝的向我讲起了阴阳五行和天象风水,虽然我一向不相信这些,可我听得出这位蒙古汉子在这方面还是颇有研究!

    “清扬,你可别不信!这风水之说从古到今皆有,那可是古人验证过的!朱元璋为啥能当上皇帝,那时候天下英雄多了去了!他一要饭和尚竟然当上了皇帝,就是因为当初刘继祖给他的那块葬他父亲的荒地乃是可遇不可求的龙脉!要不刘继祖一土财主,寸功未立,朱元璋能给他封侯?”

    格日勒见我们几人没人说话,咽了口吐沫继续说道:

    “其实要看是不是风水宝地也没想象的那么难!《葬书》有云:夫重冈叠阜,群垅众支,当择其特。大则特小,小则特大。龙脉也!说白了就是地形地貌和周围格格不入的地方,如果又上合天象,下有水脉那就是风水绝佳之地!只是这样的地方太少了!

    青海地处西北,土地干旱,水脉稀少,风水好的地方不多,但是一旦符合风水之说,那就是绝佳的龙脉之地”

    “我们这次要去的那个大墓,我敢肯定是个风水宝地,甚至可能是龙脉,只有龙脉才能将周围万物的灵气,还有日月精华汇聚到墓穴之中,不但可保子孙逢凶化吉,还能让逝者尸身千年不腐魂灵不散!所以我猜王棍子他们在下面肯定是看到了墓主的真容,吓疯了!”

    我觉得匪夷所思,便问道:你意思是说,那墓中的尸体没有腐烂,还和刚刚去世一样?王棍子突然看到,被吓疯了?

    这时一直沉默寡言的汪海洋突然说道:可能远远不止尸体没有腐烂那么简单,否则胡三炮不会死在下面!而王棍子爬出来的时候又怎么会浑身是血?

    我听得不由得打了个寒颤:还不止这些?还能怎样?难道那上千年没有腐烂的尸体突然又活过来了?!

    在前排开车的张建德这时大叫:“你们俩能不能闭嘴,我好不容易下决心要下墓,你们又给我整这一出,你也别吓我!老子这次也是有备而来,沈总,我弄来两把这个!还有我表弟,你别看他是个闷油葫芦,他可是射击俱乐部会员的教练”张建德说着伸手对我比划出枪的样子。

    我听他这么说,撇了一眼正闭目养神的汪海洋,心下稍安!有能耐的人总是少言寡语的!

    就这样我们一大早从西宁出发,经过塔尔寺、青海湖、下午一路狂奔,下午三点多的时候终于到了祁连草原。

    一下车,我只觉的眼前豁然开朗,到处都是是起起伏伏的草原,放眼望去,无边无际,再也没有城市中林立的高楼大厦。而视线的尽头是连绵的高山,在这炎热的夏季,山腰往上依然是白雪覆盖!

    张建德指着远处的群山说道:那就是祁连山脉,从甘肃一直延伸到青海,绵延八百公里,方圆两千多平方公里,那座大墓就在山中,上次我们也是从这里进山的,这里往前车是不能开了,只能骑马,再走大概三四天的路程,连马也无路可走了,只能步行,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也要六七天时间才能到!

    随后我们扮作游客将车停在一牧民的毡房旁边,委托他照顾,又向他买了四匹马,驼上装备,便出发了!

    夏天草原上的草儿长势茂盛,就像给大地铺上了一条厚实的绿毯。

    马蹄踩在草地上,我坐在马背上也能感觉出那种柔软!远处天高云淡,偶尔一阵大风拂过面庞,带来一阵阵泥土和小草的气息,真是让人心旷神怡!

    俗话说望山跑断腿,我们四人骑着马一路慢跑,迤逦而行,走走停停的跑了有三四个小时,前方的雪山依然是遥不可及,看起来一点也没有拉近和我们之间的距离。眼看天色已晚,我们便在一处小山前停下,准备宿营过夜。

    夜晚,草原上的温度比白天低,不冷不热的。我们四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带来的吃着自热米饭一边聊着进山后的路线。

    “哥几个!我要说这祁连山就是昆仑虚你们信不信!”格日勒边吃边说道。

    一路上都很少说话的闷油瓶汪海洋听格日勒这么说,似乎是很感兴趣,便问道:“哦?!你凭什么这么说?”

    “哥哥我多年不倒斗了,闲来无聊的时候就在店里研究古董文玩,我记得曾在一批收来的竹简上看到过:酒泉南山,即昆仑之体也。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即此山。”

    我觉得酒泉南山就是今天的祁连山,据说祁连山这个名字是匈奴人起的,祁连就是天的意思,据我所知这个名字确实是汉朝之后才出现的,但奇怪的是祁连山在汉朝之前的名字却不见于任何史料,而祁连山处于多民族,多文化交融处,不可能不为古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