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幸会,重生帝 » 第223章 涉水之战

第223章 涉水之战

    “像此前上京赎奴影响了固原陵奴,那百万瀛州兵大胜又会影响多少州郡?尤其触氏手下的私军,多少是奴隶出身现在仍然为他作牛作马?星火可以燎原,如果这个火药桶爆炸就好玩了。”

    靳睿岳淡淡地道:“我说的准不准,看接下来战局发展吧——”

    天下瞩目的瀛州兵与触氏军之间的战略决战,以触军进行战略性转移、瀛州兵三日连复三城为序幕展现在世人面前,供无数人从不同角度解读。从触军角度看,三城是他们主动放弃的,转移后他们兵力并未受损反而加强了对底下军队的指挥,像一只收回的拳头随时可以再打出去;从瀛州兵角度……似乎他们什么也没想,只顾猛冲猛打,那些夺回来的州郡他们根本没有分出兵力驻守,还是沦陷区的直接就食与敌,一路赶着敌匪往西南跑,跟撵兔子似的,敌人停他们就再赶一赶,敌人跑他们更要加紧追上去。

    一连追击了数日,大家伙才能看出来,瀛州兵就是以歼灭敌匪有生力量为目标的。

    因为他们不是正规军啊,而是皇帝陛下亲口御封的“雇佣军”,克复失地对官军来说是赫赫战功,但溃灭打死活捉敌匪首脑才是他们能发财换赏的大功劳啊!

    所以触军想抛出沿途大城为诱饵达到令他们分兵的这个目的可以说彻底失败了。

    甚至哪怕他们不弃城,只要主力撤走,瀛兵只会追着主力部队去而无暇顾及他们。

    当然形势发展也说明了触军主动弃城的必要性。随着瀛兵步步进逼,赎奴令消息也漫天铺地席卷了中南部地区,所有独力支撑的触氏控制区,无论城市还是村镇都发生了骚动——已经有两城被暴民夺取后献给“王师”,又有两三城市“起义”被镇压下去,但仇恨的情绪像瘟疫一样几乎在所有控制区传染开来,除了瀛兵消息未曾抵达的大后方——应、复两州——以外,似乎所有的蠹民都在不满在反抗,凭什么呢,这群胃口怎么也填不满的蠹虫!

    如今瀛兵也是这样,贪婪的大嘴仿佛什么都敢咬下去。

    甚至,因为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越发鼓舞了这群几乎是初次上战场的新兵蛋子,他们那股劲配上涌涌不断拿出来的火器弹药,竟似要一口气打到触匪老巢去。

    触氏军接下来举动也可以理解。

    他们像耐心的膨颈蛇一样佯装撤退,实际带着瀛兵不动声色地绕了个圈,自己长颈高高仰起端详着猎物的动静,盘算着从它哪个部分下口才是致命伤,终于被它瞄准了……

    涉水!

    它下游流经和、平、勤、黄四州最后入海,是名符其实的大河。

    它的源头却是西部冰原尾闾,在上游涉州随着地势突然抬升,涉水也变成了高落差的急流瀑布,到处是峭壁悬崖到处是险峻峡谷,从地利来说并不适宜大部队行军,要翻越了那些密林险峰才能抵达应州,而距离触匪老巢褒阴郡几乎还有一个上州的距离!

    触氏这是要置之死地而后生吗?还是需要时间来舔舐伤口?

    追赶来的瀛兵也被阻住了攻势,他们遇到开战以来最大的麻烦——没有水路运输工具。

    触氏可以把自己军队运过湍急的涉水,然后占据涉水西岸最有利地形安营扎寨,以逸待劳,只等瀛兵渡河。瀛州兵却全是法马车加两条腿赶路了,如今望着滔滔涉水,全都傻眼了。

    只能也在涉水东岸也安顿下来,一面自己造船,一面往外收罗附近船只。

    一转眼他们就放下枪把子像土耗子一样干起活来,漫长的营地皆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果然泥腿子就是泥腿子,洗不尽那一身的土腥味。

    然后袭击在某个深夜不经意降临了。

    做为纵横天下的大行商,又仗着褒水便利,褒阴触氏拥有衍国三分之一船队,衍国哪条大水,甚至内海近洋,没有他家船队走不了。用主力五十万人钉住瀛州兵后,早有准备褒阴武装船就从海路逆涉水而上,白天化整为零,夜晚兼程赶路,终于按期赶到埋伏圈。

    数十艘铁甲船在预定的季春夜里向涉水东岸目标物密集开火,燃烧弹将沿岸烧成一片海。半个时辰后,特地改装过的大口径船炮开始往纵深攻击,特别是还有零星回击炮声的瀛兵隐蔽阵地更遭遇重点打击,天未明将亮时从船上起飞的自行火箭尖啸着向东岸扑去,将东岸所有标注过的地面重新“犁”过一遍。

    全部学自京城王军的新火器创意,但到了触氏军中已得到了升级,开发出威力更大的版本(比如舰炮)。这大概就是他的底蕴,赵氏皇帝一人包办设计创造数百上千人工坊手工制作的小商品怎么能与大工厂标准化流水线出品媲美?

    原来触氏军早在撤退过程中分兵,佯装主力(或者说只有一半的主力)打着旌旗大纛撤至涉水西岸,其他重点部队却隐蔽起来等待乘坐从海上赶来的铁甲船,一举反攻。

    东岸敌炮彻底哑火,火力攻击却一直持续到天将明,足以将沿岸守军全数消灭。

    天边亮起一抹白,从大船放下的数不清浅底舟才开始驶向岸边,大部队登陆了。

    越过被烧得面目全非的泥滩和四五里深、分不清滩涂还是山路的地面,途中还遇到瀛兵筑起的一道“混凝土”长墙,据说混凝土异常坚固,现在看来是坚固得经得起炮火摧折,但这么条高不过两米长度却达数里的矮墙围着两座小山岗是什么意义,有什么用?

    领军心里突然浮起一个念头,围绕着这个混涨土工事想到一个可怕的可能性。

    他急令部队停止行军,命令后头炮兵就地依仗那墙体构建起火炮阵地。

    果然这一停滞,已经越过矮墙的前头部队就遭到了迎面痛击。从被大火焚毁的山岗坡面上,喷射出的火舌交织如网,瀛兵主力原来隐匿于此!狡兔尚且三窟,瀛兵既能筑出混凝土石墙,他们为何不能用同样材料给自己修筑营地?所以些打得稀巴烂东西只是障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