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小肖的日常 » 第四十三章 与美相关的语言艺术

第四十三章 与美相关的语言艺术

    文学,一直是在审美的语言艺术。

    当代网络小说的语言风格相比与过往不再具备精准属性,多了生活化气息。

    以语言技巧来判断作品水准是一件靠谱又不靠谱的事。

    不靠谱在,有些作品明明遣文作句并无出彩之处,但就是吸引人,比如说,曾经一度打榜霸榜的某苍穹。

    这类作品的特点是故事性强,强到可以让许多读者不去在意他的语言技巧。

    不过,即是是这类作品,在语言技巧方面也是有出彩之处的,比如后来玩烂的梗,斗宗强者竟恐怖如斯。

    而与此类作品是另一个极端的,是烽火大大这个装x犯的作品。

    以前,我觉得烽火的作品是经典,后来,我觉得烽火写文太装,再后来,我发现装也是一种高明艺术。

    烽火在基本讲述清楚剧情的情况下将他物描绘到了某种极致,当然,讲述剧情也是某种极致。

    所以,烽火的剧情戏从来都是亮点,语言凝炼,又极有风格。

    即是是烂尾的二狗,用曹蒹葭来结尾也是如椽大笔,印象深刻。

    而大多数作品,在以这两者为标准线时,语言风格与故事风格也就好评判了些,无论是在这两者之间,还是超越天际。

    所谓文学作品,那就是用语言讲故事。不讲故事的那就是在讲道理,不讲故事不讲道理的,那就是不讲道理的作品了。

    《诗》的“关关雎鸠”,《辞》的“帝高阳之苗裔”。

    《短歌行》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三刻拍案惊奇》的“奇药起忠臣”。

    《余罪》的“慈不掌兵,善不从警”,“想要斩妖除魔,先得将自己变成染血的韦陀。”

    《佛本是道》的精准,《大医凌然》的幽默。

    等等等等。

    有些语言强一些,在一部作品里强出天际,凡有华人处,皆能话长安。

    “待我长发及腰。”

    “陌上人如玉,君子世无双。”

    从传播的角度来讲,女频的语言精致程度远远超过男频,并且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浪潮。

    有些故事强一些,《庆余年》,《间客》等。

    其中《间客》最出名的话是康德的那句星空道德,《庆余年》好像没什么令人记忆深刻的几句话。

    所以在这里有一些普世问题可以讨论。

    这部作品文笔真好。是怎么好了。

    这部作品故事真好。又是怎么好了。

    评判文笔好不好,不能用一套标准,古言今言,严谨幽默,大雅小雅,皆可。

    评判作品好不好,不能用解构主义。解构主义太虚无,无论什么样的作品,拆解零碎了都会变成虚无。

    看作者看长处,看作品看短处。

    文笔上有什么讲究,不想取前人之法,也觉得前人之法过于笼统,没什么好说的。

    文笔有艰涩之说,有流畅之说,有精彩有寡味,有仙气灵气鬼气森森。

    文学理论作品大概可分出白描,议论抒情之说,网络作品多以白描为主,描述自己的胸襟与脑海奇思。

    那举个栗子,“斗宗强者竟恐怖如斯”应该归类到什么手法?白描?抒情?有没有觉得哪里怪怪的。

    至于语文上的24种描写手法之类的,那就是彻彻底底的解构主义,自己说不清楚,美还没了。

    语言人人都说,却不是人人口吐芬芳,文字人人再写,也没见多少传世篇章。

    但能说能写,基础是有了的,然后是看个人天分拔高么?

    文笔一说,按照传统说法,说不通,说不透,只能说是天赋么?瞎说。

    故事就好一些了,文笔讲故事,好作品就这两大元素。文笔是死的,只讲文笔不讲号故事在文学史上顶天就是大多数人不了解,了解的人也不怎么关心,关心的人极少的扬雄。但故事讲的好就不一样了,文笔好的叫名著,文笔一般的叫鲁迅,文笔渣的叫历史学家。

    故事是作品的灵魂。

    因为作品总是在触摸真实。

    现实类作品应该是经久不衰的,无论在什么年代。如果现实类作品在没落,绝不是因为其他作品写得好,只可能是现实类作品不现实。

    优秀的文笔令人欣赏令人悦目,令人触景生情洗涤灵魂,真实的故事本就是如此。

    故事不能用结构来讲,起承转合没意思,作品千千万,再用老一套去分过于陈旧且不科学。

    铺排故事应该是心理学家的工作。

    怎么样吸引人,怎么样舒服。哪些情节先讲,哪些后讲,哪些详哪些略。

    完全可以有这样一种像人民币一样吸引所有读者的书嘛。

    先写一页,里面有花有草有书有画,对花感兴趣的转第二页,草第三页,书第五页,画第八页。这是有趣的文学游戏不是。

    但貌似没有能完成类似工作量的文字工作者,文字工作者在这个年代基本上快废了,毕竟程序员高薪养廉,文字工作者想进步不自己想办法怕不是得饿死。

    写故事大概得有成竹在胸方可。至少对小肖来说是这样的。所以他写不了,也不写故事。

    但在码字时会有冥冥中的感觉,不用科学来解释的感觉。

    这句话加上好一点,这一段删掉好一点。成了,写出来自己满意,踌躇满志,那基本上读者也是喜欢的。

    而无论文笔故事,都需要准确二字。

    像做新闻的,“真实,全面,准确”三大核心那“真实”再怎么都不能少,这是职业原则。不全面不准确不代表不真实不是,打了折扣正义姗姗来迟没关系,混淆黑白就可怕了。

    文笔故事的核心大概不是准确,准确只能作为从业态度的一个方面来讲。

    举例子可以不用真的但不能用假的,摆数据最好是真实准确的。

    特别是历史文,历史文有一个与真实相悖的矛盾点在其中,把握上本身就比较困难。

    把李世民写成女的然后开始没关系,但李建成用历史形象比较好。

    或者写长孙无忌是王道爱好者没关系,但大事记尽量弄准确了。

    再讲故事之余,顺便讲讲知识,怎么都是功德无量的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