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第一跑男 » 第二十五章 寻访明医

第二十五章 寻访明医

    衡州府城。

    虽下令封城戒严,但也不影响商贩们做生意,是故街道上仍有商贩照常出摊营业。

    只是时不时成队穿行而过的官差和士兵让衡州城的百姓们嗅到了几分特别地意味。

    此时朱由榔正顶着烈日,带着一副墨镜,骑着马慢悠悠地在街道上穿行着,随行的杨守春可能是因为那啥的原因,独自一人坐轿跟在后头。

    朱由榔虽然穿着便服,但本地百姓们一看随行护卫那整齐的军容和怪异地服装,还有那青年眼睛上的两个黑圈圈,便知是桂王府的王爷出行了。

    因桂王府这些时日赈济安置流民、清退田亩的善举赢得不少民心,是故此时不断有百姓跪地行礼。

    朱由榔颇不习惯,只得含笑对百姓们抱拳还礼。

    天一堂。

    是衡州府城刚开张不到一年地医馆,掌柜王大夫医术了得,深得百姓们信任。

    故短短一年不到地时间,天一堂已力压府城其余几家医馆,隐约有独占鳌头地趋势。

    近日,天一堂的老掌柜王宜年颇有些烦恼。

    其一,因衡州涌进大量流民,知府衙门便屡次征调全衡州大小医馆的郎中们到西城为流民免费坐诊,甚至还要求郎中们必须每日去干什么消毒地差事。

    这段时间以来,大家每日皆是早出晚归。

    累的半死不说,官府还不给发放酬劳,因此包括天一堂在内的郎中们都颇有些怨言。

    甚至联合向王宜年提出条件:要么医馆增加人手,要么给大家额外发放酬劳!

    对于这两个条件,王宜年尽皆感到为难。

    因官府强制征用时便对这酬劳一事只字未提,何况这免费的劳力不知还要当多久,若是自己额外给郎中们发放酬劳,医馆恐怕也撑不过一年半载。

    再说到增加人手,王宜年更是一筹莫展了。

    这懂些医术的郎中又不是街上的大白菜,未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学习和经验累计,贸然扩充人手,万一给人医死了,岂是砸了自己招牌?

    其二,便是那弃医为官的儿子王明伯,自己这独子天子聪颖,从小便饱读各家医学珍典,对医学一道有着许多自己独到的见解,又在祖辈父辈十年如一日地调教下,日后将天一堂发扬光大,乃至成为一代名医也并非没有可能。

    只可惜,自己这儿子被好友一番“蛊惑”,不思继承祖业,而是走上科举之路,最后做了一方知县。

    何况知子莫如父,儿子什么性格自己这当爹的当然最清楚。

    自己这独子性格耿直、认死理,更不屑于行那谄媚之事,因此这县令一干就是七年,而与他同一批就任的同年,有的已经升迁至知府一级,只有他还在原地踏步。

    想到此处,王宜年不由看向正在一旁写着拜帖的儿子。

    虽然自荆州举家搬来衡州已有一年,但这一年以来,父子相见的机会却是少之又少。

    此番还是因为受那桂王府地宴请,一家人方能见上一面。

    谁知见面不久,王明伯便以政务繁忙为由欲连夜赶回任地,最后还是在老母亲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哀求下才答应留一晚。

    今日一大早,王明伯拜别父母后便启程回任地,谁知不久便去而复返。

    父子交谈后方得知原来府城已戒严,今日起只许进不许出,即便向守城的官军出示了印信,那官军仍不敢放行,坚持要知府衙门地批文。

    无可奈何地王明伯只得回家写拜帖,欲拜会知府张任,以求得一纸通行文书。

    这时,医馆突然步入一名青年,一进门便四处打量。

    心细地王宜年发现,自青年进门后,外面街道上的喧闹声便戛然而止了,而且门外还隐约有几道高大威武地人影在闪动。

    暗道此人定是大户人家的公子,于是便迎了上去,准备亲自接待。

    “这位公子,光临鄙店,请问问诊还是抓药?”

    青年正是朱由榔,见一名瘦弱老头迎了上来,但朱由榔并未急着搭话,而是自顾地在殿内转悠起来。

    看了医馆整体装潢设计,朱由榔还是较为满意的。

    医馆整体流线较为清晰,功能分区也比较合理,医疗流程的设置在这个时代来说也还算有那么一丝科学。

    不过无论和布局如何花哨,医术和医德才是首要的。

    转了一圈,朱由榔终于开口了:“这医馆老板是谁?”

    王宜年忙俯身道:“老朽便是这天一堂的掌柜,鄙人姓王,名宜年,不知公子有何见教?”

    朱由榔想了想,便有意拿着自己那半吊子都算不上地医学常识与王宜年切磋了一番,高的王宜年以为这青年是踢馆来了。

    正欲发作之时,听闻青年开口问道:“若患者胁肋绞痛,上腹部闷胀、打嗝、肚有灼热痛感,何治?”

    王宜年想都不想便答道:“《灵枢.本藏》谓:胆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故此乃胆疾也!为情志郁结、寒温不适、食之不节、石淋(结石)......所致!”

    见朱由榔不答话,王宜年便补充道:“正所谓胆附于肝,互为表里,同居胁下,故治疗则需以疏肝利胆、清利湿热、解毒通便为主......”

    一番长篇大论,引经据典,听的朱由榔头大不已,于是打断了喋喋不休地王宜年道:

    “若瘟黄外泄,病重入脏者,可还有救?”

    王宜年面色一变:“若如此,与天行病无异也,命恐难久矣!”

    朱由榔一窒:“无力回天了么?”

    王宜年摇摇头。

    “非也!此疾若以利器破开膛肚,寻胆而切之,当可续命!”

    正当朱由榔有些惆怅无措的时候,在角落一直埋头书写拜帖的王明伯突然开口。

    王宜年却是听得眼皮一跳,当即怒喝道:“济年,休得胡言!若将人开膛破肚,焉能活命?!”

    朱由榔则是眼前一亮,看向了王明伯,顿时觉得此人有些面熟。

    正思索间,只见王明伯已跪地行礼:“下官衡阳知县王明伯叩见永明王殿下!”

    王宜年一听,永明王?

    慌忙招呼众人行礼。

    朱由榔忙让他们免礼,又摘下墨镜对王明伯笑道:“真是好眼力,戴着这东西居然也能被你认出来。”

    王明伯则是摇摇头:“下官是根据殿下地声音......”

    “哦,哈哈哈.......也对,毕竟咱们昨日才见过嘛!”朱由榔尴尬地笑道,随即又回到了正题。

    “对了,方才你说采用破肚膛之法治胆疾,先前可有操作经验?”

    王明伯仍是摇头。

    朱由榔不由一窒,心道没操作过你还说个屁呀?!

    不过还是一脸期待之色地问道:“若是本王给你创造足够的条件和练手对象,你可敢一试?”

    王宜年听到这话,忙拼命地朝着王明伯使眼色。

    王明伯见状,面露犹豫之色。

    “殿下,下官倒是有意一试,可惜如今下官身为一方父母,公务繁忙,只恐力有未逮......”

    朱由榔闻言松了口气,拍着王明伯的肩膀道:“这个好办,你衡阳知县一职本王寻人替你代领,你便潜心研究医术。

    当然,这治胆疾之法便要先行研究实验,本王的三哥还等着救命呢!”

    王明伯一听,顿时下巴掉了一地。

    找人代替自己当官,这是什么骚操作?

    何况若是被朝廷查实,就是十个脑袋也不够砍呐,于是脑袋瞬间摇成拨浪鼓道:

    “殿下,恐怕不妥,据下官所知,大明官员任免、升迁皆需吏部文书,若殿下如此行事,形同......形同谋逆,若朝廷降罪......”

    “放心,有本王在,任何人都动不了你王明伯一根手指头,你只需给我一句话,干不干?

    干的话,本王可以向你承诺,今后你的前程绝不止于区区一个七品芝麻县令......”

    王明伯露出思索地神色。

    朱由榔便继续蛊惑他:“你放心,只要此事一成,本王便与父王联名向皇上奏请你为太医院院使,正五品呐,考虑考虑?”

    王明伯露出一死期待地神色。

    “其实,官职什么的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本王打算在衡州成立一家让所有老百姓都能看得起病的医院,还要成立一所培养郎中地学校。

    到时候这医院副院长一职非令尊莫属,而这学校的副校长一职,自是非你王明伯莫属啊!”

    听到这里,王明伯父子尽皆露出意动地神色。

    朱由榔见状,继续添油加醋:“你们想想,到时候会有多少百姓在你们手中活命,而你王明伯,数年以后更是会桃李满天下,比之朝堂之上的大儒也不遑多让,那种感觉......”

    不待朱由榔说完,只见王宜年激动地说道:“干了!”

    见自家老爹发话,王明伯便开腔道:“既如此,那下官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朱由榔心情大好,招来杨守春便吩咐道:

    “杨大伴,立即着人将天一堂方圆一百亩范围内的宅基地买下,即日起,衡州第一人民医院正式在天一堂原址上开建。

    当然了,建设由王府全额出资,你王家可领一成股份,王府暂领四成。”

    这时杨守春抬头问道:“殿下,请问剩余的五成......”

    朱由榔道:“哦,那五成是留给皇上的,听说咱们的皇上已经穷酸到节衣缩食的地步了。”

    杨守春:“.............”

    王明伯父子:“我什么也没听到!”

    “至于天一堂,继续正常营业,不过需要挪一挪窝,这样吧,本王也先将你们安置到西城外的棚户区。

    至于王明伯,你自行招募人手,研究所需一应物件只管开口,但有一点,就是要稳中求快!”

    “下官明白!”

    “嗯,如此甚好!对了,待会儿随本王走一趟,将你的公务交接一下。”

    “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