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游苏记 » 第三百九十七章 百年大计

第三百九十七章 百年大计

    “改察举征辟为科考取士?”这又是一个新的名词,长公主今天已经不知是第几次惊讶了,都开始有些麻木了。不过变革朝廷取士的方式绝对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一旦传扬出去,必然引起天下震动,这可比颁布垦荒令、商业法更危险。一个不好,就会弄得天塌地陷、遍地狼烟,长公主的心立刻又提了起来:“什么科考取士?”

    宋宁道:“之前我不是在南方举行了两次科举考试吗?那就是科考取士。”

    长公主顿时醒悟,原来这就是科考取士啊。她何等的聪明,一下便看出科考取士与察举征辟之间的区别来。毫无疑问,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比察举征辟更具有优势,也更公平合理。

    科考取士由朝廷统一进行,如此一来,选拔官吏之权便归于朝廷,而不再由世家权贵所掌控。要知道,以往的官员因为大多是由举荐征辟而来,所以被举荐者即便录用,也往往只会视举荐者为恩主,首先向举荐之人效忠,而不是向君王和朝廷效忠。科考取士后,便能避免这一弊端。所有恩赐都源于皇帝和朝廷,以后科举选拔出来的官员都是天子门生,便也只会向皇帝效忠。

    再有,科考取士面向天下所有子民,这样一来,寒门庶子与平民百姓便也有了晋升的机会。不像察举,朝廷取士大多时候都被世家豪门所垄断。他们只会举荐自己的亲信、族人与心腹。长此以往,最终导致了“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的恶果。

    且真正有才的人只要通过考试就能选拔为官,这相比察举,无疑也更公平和合理。

    不过,朝廷剥夺世家权贵的举荐之权,他们能同意么?

    宋宁道:“若现在就用科举全面取代察举,他们当然不会同意。而且如今天下读书人太少,许多人虽然有才,却并未读过多少书,就算参加考试也不一定能考过,所以科考取士一开始只能作为选拔人才的一种补充方式,与察举和征辟并行。这些年,我在南方已建立了多家学院,并不遗余力地培养各方面的人才。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争霸天下积蓄力量;更重要的是为了开启民智,使天下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读书识字,为日后全面实施科举做准备。”

    “等北方也统一后,我会和南方一样建立多个学院,然后向全国普及我编写的众多教材,进一步统一思想,增长民智。而等征服北方草原,西域沙漠,西南阮氏后,等国力恢复,钱粮丰沛,我更会广开学院,甚至允许小孩免费上学,从小便学习最基础的算数、格物、军事等知识。如此一来,天下人人都可读书,人人都将识字,科考取士取代察举便成了大势所趋,再无可阻挡。”

    长公主没想到宋宁心中竟有这般长远的打算,若他本人不说,只怕任谁也想不到这一点吧。长公主心中除了震憾还是震憾。只是,人人都可读书,人人都将识字,真的可能么?

    宋宁道:“短时间内肯定不可能的,这需要上百年,甚至是数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目前来说,我们只能争取在有生之年,能够让科举成为进行主要的取才方式即可。毕竟相对察举,科举无疑进步了许多。它是打破士族阶层对人才晋升通道的垄断,加强中央集权的有效办法。”

    中央集权?对于宋宁口中的新名词,长公主早已习惯。以她之聪慧,略一思索便明白过来。不过,她还是有所疑虑:“你前面说要免费供世人上学,还要教授算数、格物、军事等基础知识?可民众一旦知晓了这些,只会越加难以管理。一旦作乱,朝廷想要平叛也会越加艰难,这岂不是……”

    宋宁道:“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治理天下,都是极尽所能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戕害民智,疲累民身,使百姓愚昧无知,无力与上层统治者对抗。朝廷说是什么就是什么,让他们做什么百姓就做什么,以为这样江山才能永固,国家才能强盛。并美其名曰这是帝王之要术、驭民之法宝。但我并不这样认为。”

    驭民五术,在历史上是商鞅提出来的。有人说,秦国因此而强大,最终横扫六国,一统天下。更有人说苏联也因此而迅速崛起,从一个贫弱的农业国在短短的时间内成长成为一个工业强国,从而在二战中战胜德国,并在二战后和美国一样成为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

    但宋宁却并不这样认为。驭民五术是以削弱、压榨民众为前提条件,并非长久之道。商鞅变法之所以能让秦国一跃而变成当时最强的诸侯,并非因为他的驭民五术,后者虽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并非主要原因。

    秦国之所以变强,是因为垦草令的实施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自耕农,夯实了秦国的基础,加上巴蜀粮仓,使秦国有了扩张的资本。军功封爵制则打破了贵族世袭的传统,使平民得以晋升。之后秦民为了得到爵位和良田美宅,所以人人好战,而不畏死,这才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使秦军成为“虎狼之师”。最终由秦始皇这位千古一帝,奋六世之余烈,一举吞并六国。

    但长时间使用驭民五术,肯定是不行的。伟人说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秦最终二世而亡,就是明证。汉朝就吸取了秦国的教训,所以刘邦在继承了秦制后,自他至汉景帝,近六十年时间,一直实行黄老之术,与民生息,这才有了汉武帝时的辉煌。

    至于苏联,当年实行“剪刀差”的政策,优先发展工业,的确使苏联工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但这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才做到的,一时为之还可,却不可长期实行,否则必然也会出大问题。

    “之前的各个朝代,从君王到大臣,从朝廷到地方,一直在施行这驭民五术,结果如何?百姓难道就不反抗了吗?”宋宁道:“并没有。大苏从民丰三年胶东之乱开始,便到处有百姓造反,一直到现在仍没有断绝。数百年来,即便是国家最为强盛之时,大多百姓依然生计艰难,生产技术进步缓慢,这并非真正的长治久安。”

    “一个国家的百姓若始终愚昧,每日奔波劳累却依然吃不饱饭,这样的国家如何能说是一个好的国家?我与历代的统治者的想法恰好相反。我认为一个帝国想要真正强盛,就必须要开启民智,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忠诚、优秀的高素质国民出来。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有天下的人才越来越多,大家都来为帝国,为朝廷贡献自己的力量,百姓才能富足,国家才会强大,民族才会进步。”

    “至于说,百姓一旦有了知识,有了思想,就会作乱,就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服从朝廷的统治,这其实是谬论。人天生就会思想,如果帝国强大,在我们的统治下,百姓家中富裕,生活都过得好,他们又岂会反对朝廷,进行造反?百姓们只会拥护我们的统治,为身为帝国之人而感到自豪。当然,这其中肯定也会有一些不知感恩,身怀野心之人,会心生阴谋,制造危机,但还是那句话,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应该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有人说,越知识就越反动,这句话宋宁是不赞同的。后世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是战败国,但德国却能在之后的短时间内又迅速崛起,就与他前期十分重视国民的高等教育,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所以,不能怕国人有了知识有了思想就会不买朝廷的账便使用所谓的驭民五术。清朝一直实行愚民政策,结果如何?

    长公主道:“你觉得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宋宁道:“很简单,统一国民思想,加强忠君爱国、遵纪守法、尊老爱幼等的教育,制订律法,大力宣传并提倡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洁勇等传统美德,而坚决打击违法犯纪、作奸犯科,以及违反公序良俗和伦理道德的行为。以法律规范百姓的言行,以道德约束他们,同时以教育引导人们的思想。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广开学院,并亲自编写教材的原因。”

    “教育必须从小时候抓起。我们应该在小孩成长起来之前,思想尚未定形之时,便向他们灌输忠君爱国、体恤百姓,忠于职守、廉洁奉公,孝顺父母、敬爱兄弟,诚信友善,忠孝仁义等思想。如此一来,等这些人长大后,自然会忠于君王和朝廷,清廉正直,爱护百姓,耻于私斗而勇于作战。而不必担心他们长大后会反对官府、反对朝廷。”

    长公主听后,不由陷入了长久的沉思。宋宁的许多思想和理论,对她来说都是颠覆性的。这对她之前的许多固有的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她知道,若一切都按照宋宁所说的去做,必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到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也是无法预料的。

    她承认宋宁说的这些固然都很有道理,但作为这世间顶级的智者,作为一个长期浸染在皇宫的成熟政治家,长公主还是敏锐地感觉到不可以这般激进。不然,不仅宋宁的所有设想都难以实现,反而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所以,在思虑了许久之后,长公主还是劝诫他不要操之过急,而应徐徐图之,以免适得其反。

    宋宁听后不由大是感叹。长公主不愧为这天下顶级的政治权谋家。她虽然囿于自身时代的局限性,无法向他那样看得那么深,那么远。但她的政治智慧却是毋庸置疑的,面对复杂的问题时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她的提醒无疑是正确的,宋宁之所以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和计划都告诉她,其实就是想听听她的意见。

    因为对于他刚刚说的那些,说实话宋宁心中自己也没底。而与手下人一些研究讨论?算了吧,这些事情涉及到太多隐秘,其他人他要么信不过,要么水平不够难以给出太好的建议。而且,这么重要的事,他也不能和太多的人说,不然,机事不密则害成。

    他信得过,且水平又足够的人唯有长公主。所以,宋宁才和她说这么多。如今见她这般提醒自己,宋宁心中也松了口气——可见自己的决定是多么的正确。

    宋宁在她脸上亲了一口,点头道:“放心吧,我不会乱来的。明年开春后,各地动乱当可平息,到时我就会再次北上。如今幽燕、郭万坐镇在中州,若曦、凌邦坐镇在苏中。我希望你明年能和我一起北上,之后我会把你留在中都,为讨伐黑鹰,征服西域做准备。”

    长公主听闻宋宁打算将让她去中都,本来心里还挺高兴的,不过听说赵幽燕已经坐镇在中州,便又有些不乐意了:“赵幽燕和郭万既已在中州,还需要我去么?”

    宋宁自然明白她的意思,闻言笑道:“幽燕并不擅长处理政务,只好行军打仗;郭万虽智谋出众,也不耐俗务。他们是治理不好中州的。我之所以让他二人留守中州,是为了将来讨伐黑鹰、征服西域作准备。今后中州要治理,主要还要靠你。”

    “不仅中州,还有西北以及之后的西域,我打算都交给你。中州、西北久经战乱,可谓百废待兴。不过这却也不全是坏事。中州、西北经张向阳和唐骨里几度作乱,世家大族遭受了重创,如今两地无主之地甚多。正好方便我们实施垦荒令,没有世家大族掣肘,垦荒令当可顺利实施。而等幽燕拿下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后,我们再在两地作为试点颁布商业法,以观察其实际效果。再有,就是广开学院,教授新教材——这些事情,只有你能帮我。”

    长公主这才明白宋宁今天和自己说这么多的真正用意。宋宁是想让她在中州试行垦荒令和商业法,若成功,宋宁便向全天下推行。若失败也没关系,天下的人要也是怪她,而怪不到宋宁头上。

    她知道宋宁没有这样的心思。以他对自己的感情以及他的胸襟,用心应当不至于这般险恶,会让自己去当这替罪羊。但见惯了政治斗争的她却很难不往这方面去联想。她沉默了片刻,这才道:“那你呢?不去中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