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人生非梦 » 第七章 游戏

第七章 游戏

    这是座古老的小城,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明、清时代,还是知府的驻地。但到了民国时代,小城就开始有些落伍了,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解放后,就更加的落魄了,她的南、北方向的两个边缘地带,一下子冒出了两个城市。以后的以后,就有了些沧桑,有了些憋屈,她的面积越来越小了。尽管这样,处在烟雨江南中的小城,又靠近六朝古都南京,繁华过后自会留下很多的痕迹。

    城里有许多小巷,以数字命名的就有一条巷,二条巷……直至五条巷,有以功能命名的小巷,像柴巷、米巷、菜巷、竹巷……也有和宗教有关联的巷子,如观音巷。以人命名的小巷,就有王公巷、李家巷、刘家巷、肖家巷、蔡家巷等等。

    巷子和巷子之间,又有一些不知名的小巷相连,如同毛细血管一样,将巷子和街道串联起来。口字中那些富人曾经居住过的老宅子,一律坐北朝南,白墙黑瓦,木窗阁楼,马头墙,典型的徽派风格。有些大户人家,前有门楼,门前还有石鼓和拴马石。青石或青砖铺就的巷子,发出幽蓝的光芒。清冽的河水,被引入到城中,在人工挖成的市河中欢快的奔流……

    城处有驻军,东营、北营,两营驻地的之间还有马军。军营外有高大厚实的城墙,城墙以外又有人工开凿的城河。在城河的外围,有三座高大雄伟的塔,突兀在山顶之上,呈三足鼎立之势,守护一方水土的平安。

    小城中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口字上边的那一横,那里集中了小城中所有的精华,旅店、照相馆、缝纫店、电影院、百货店、邮政所、中药店、学校、炒货店、回民饭店……整天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过去的县衙,就在这附近,现在是县政府的驻地。

    大头还太小,不可能走的太远,基本上都在过去属于他家的老宅大院中玩,有时也有别的小孩和他一道玩。院子中有一口老井,常年不枯,井水清冽甘甜。大头最喜欢的就是扒在井沿上从水中看自己的倒影,做鬼脸,丢石子,那漾起的圈圈水波,就像个千年老妖怪,将水中的那个大头,变换成长的、宽的,若有若无的,蒙了面纱的形形色色的怪诞之头。

    他不但不害怕,反而有种莫名的快感。这样的心理,确实与他的年龄不怎么相称。

    附近还有一座大悲庵,里面供奉了死人的牌位。这些安放的灵魂,逢年过节在这里会享受后代的供奉。大头也喜欢去那里玩,独自在里面转来转去,这里瞅瞅,那里看看,一副好奇的样子。

    他的腿还很短,迈过门槛都有些困难。常有个白发清瘦的老头,跑过来帮他,有时直接就将他抱了进去。

    老头就住在大悲庵旁边的一间低矮小屋里,听说是上海人,原来还是个大学教授,不知是什么原因,也不知犯了什么错误,从千里迢迢的大上海被下放到了这座小城来接受劳动改造。

    他劳动的工具就是扫把和一个带长柄的粪瓢,可能还有拖把和小桶之类的东西,负责几个公厕的清洁工作。

    每天清早,他将他管辖的公厕打扫一遍,晚上又逐个的再打扫一遍。他很少说话,也很少和人交流,偶尔和别人迎面碰上了,也只是脸上的肌肉微微的抽动几下,算是挤出了几丝微笑。没事的时候就待在那低矮潮湿的小屋里,没人知道他在里面干什么,也不会有人关心他做什么。

    老头很善良,他注意到了常独自一人外出的大头,就暗中的打听,偷偷的观察……这小孩实在是可怜,没有了父亲,母亲又不关心,姐姐们还戏弄欺负他,就萌生了强烈的关怀之心。他多次在无人的地方抱起过大头,又情不自禁的在他的脸颊上亲上几口,有吃的,也会给大头留着。

    可能是某种缘分吧,大头也很亲近这个老头,他多了一处玩处,常钻进老头那无人问津的小屋中,和老头一起玩。

    老头将他抱在膝盖上,讲故事给他听,给东西给他吃,这恐怕是大头在这座小城中最温馨最值得回忆的一段时光了。十分遗憾的是,他至今不知这老头叫什么名字,也不知他现在何方,老头竟像迷一样的消失了。

    再大了些,大头的活动范围跟着也大了些,不再是宅院,大悲庵,老头的低矮小屋,口中的大大小小的巷子,他都用脚丈量过,甚至还到了口字上边的那一横,结识了口外的几个小朋友。

    口字上的那一横,使小小年纪的大头震惊不小。那里的人真多,好吃的好玩的也多,他有些应接不暇,口水一个劲的往上冒。可他没有钱,只能盯盯这个,瞅瞅那个,嗅一嗅鼻子,再就是咽口水,实在咽不下的,就只能让它往外流了。

    受不了啦,真的受不了啦,大头趁人不备,偷了一个烧饼,迅速的钻进了一条小巷。在一处僻静的地方,他开始狼吞虎咽,没一会就将那偷来的烧饼吃的干干尽尽,连粘在手上的一些很小的粉屑也被他那灵巧的舌头舔到了嘴中。可是,他还想吃,嘴中的余香,使他不停的咂巴嘴。再不能去了,要是让人抓住了,可不是玩的。无奈之下,大头只能悻悻地回家了。

    钱的重要,恐怕在这个时候,就在大头的心中扎下根了。

    再长大了一些,也就是六、七岁的样子吧,大头走出了口字,到口外去晃荡了。受当时社会和电影的双重影响,一个区域里的孩子常会聚在一起,成立起一个类似少先队这样的组织,整天的喊喊打打,结果总是中国胜了,美国输了。这些个按区域组织起来的少儿队伍,井水不犯河水,要是过界了,就会大打出手,头破血流是常有的事。

    口字的东边,有一片大范围的居民区,孩子们成立了一个叫“井冈山”的小队。这里的小孩多,靠近过去的军营,可能这些小孩,就是那些军人的后代,因而格处的勇敢,气势也大。

    外号叫赖皮的那个小孩,就是这个队的头。此人自小就有些心狠手辣,腰间别着把木制的手枪,动不动就打人,他自封自己为“洪常青”。但这人活的并不长,在八十年代的“严打”中,被正了法。

    口字的西边也是一大片居民区,成立了一个叫“太行山”的小队。某个领导家的小孩,是这个队的头。但这片居民区小一些,小孩少,气势上就弱了点。

    可这里大都居住的是干部和工人,小孩们就有了某种优越感,叫的也最响。他们使用的道具整齐划一,一色的木制短枪,背后斜插着一把涂了白漆的木制砍刀。一旦遇上了对手,迅速的抽出砍刀,砍砍杀杀一齐奔了过来。

    口字的南边,不远处就是小城的母亲河,人烟稀少,成立不了什么像样的小队。口字的北面,是一家军区医院,那里原是府衙所在地,面积相当大。口字中的小孩就有点悲催了,这里成份高的多,那时的说法,都是狗崽子,本就要夹紧尾巴,但小孩们哪体会到这些,也成立了一个叫“东方红”的小队。

    “东方红”小队,不用说,就是最弱最没战斗力的一个小队,不是今天“井冈山”小队打过来,就是明天“太行山”小队打过来。“东方红”小队常作鸟兽散,躲都唯恐不及。

    “井冈山”小队和“太行山”小队有时也会迎头遇上。这个时候,双方的小孩都血红了眼,拼命的往前冲,砖头、石子、木棍、大刀,拳头……凡是能用上的都肯定会用上。结果是有的打破了头,有的磕掉了牙,有的衣服被扯破……脸肿了,手破了,腿折了……但总是“井冈山”队获胜。

    孩子们都非常有骨气,受了伤也不会哭,更不会主动告诉家长,但有的父母看到受了伤的孩子,就不停的逼问。有时,就会在孩子们退场之后,后援的家长开始了登场,那阵式就不是孩子们心中的“打打杀杀”了。

    大头参加了“东方红”队,但很快就被母亲祖美凤禁止了。在这过程中,他没少受到欺负。“井冈山”队,“太行山”队,甚至“东方红”队,都欺负过他。

    白天,姐姐们都上学去了,不要多久,他也要去上学了。他一人孤零零的在家,实在是无趣。口字当中的小孩母亲不让玩,口外的孩子又不带他玩。他只好一个人河边去玩。

    他最喜欢呆在小轮码头,看人来人往,轮船的进进出出。有时,他也呆呆的看别人在河中游泳,羡慕的不得了。有时,渔业大队的捕鱼船会过来捕鱼,他跟着跑前跑后,兴奋异常,网越收越紧,急躁的鱼儿开始惊慌的跃出水面,开始是几条,后来是越来越多,这是鱼儿在逃命。

    大头的眼睛,实在是忙不过来了,这边瞅瞅,那边瞅瞅,到处都是鱼儿在跳动。

    终于收网了,鱼儿真是多,鲫鱼、鲤鱼、胖头、鲢子、鳗鱼……,大头那时可认不出是些什么鱼儿,只知道白的、金黄的、青色的、黑色的、大的、小的……在船舱里碰碰跳跳。

    也有人跟着鱼网捡一些小鱼,那都是些渔民不屑一顾的鲳条。大头跟着也去捡,可滑滑的鱼,他怎么也抓不住,倒是将身上搞脏的一塌糊涂,回家后,免不了要遭一顿打骂。可他就是不长记心,胆子越来越大,走的也越来越远,爬树、下河,玩泥巴……身上总是搞的脏兮兮的,这免不了就是一顿臭骂,要是玩过了头,将姐姐们改过来的旧衣服弄破了,那肯定会招来一顿暴打。

    可大头就是屡教不改,祖美凤就更加厌恶这个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