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人生非梦 » 第二十二章 结婚

第二十二章 结婚

    两人确立了恋爱关系后,在结婚之前,刘伟达去了一趟王桂花的老家。丑媳妇要见公婆面,那傻女婿也得见丈母娘的面。那是怎样的一片土地啊!山连着山,山套着山,从县城到她家,汽车、轮船、步行,一样都没落下。

    山道弯弯,崎岖难行,但景色确实不错。溪水淙淙,山色翠绿,空气澄明,山花烂漫……但这一切,却换不来经济,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山货运不出。比起山外来,这里要贫困的多。几十户人家,散落在两座大山之间,房子大都是碎石就着泥土砌成,可能是年代久了,有的地方石块松动了,有的干脆就掉到了路旁。屋顶上铺的是山茅草,矮矮地,仿佛要趴到地面。可就是这样的贫穷,但这里的人极其重视教育,很多人家都有大学生。

    山道的艰难,生活的拮据,强烈的震撼了刘伟达的心。就在这里,他再一次暗暗地立下誓言:一定要挣更多的钱,让亲人们有尊严的活着!

    一年过后,瓜熟蒂落,两人举办了婚礼。

    婚礼实际上分为了两个阶段。先在学校举办了一个简朴的仪式,接受同事、朋友、同学的祝福,然后才是真正的婚礼。

    真正的婚礼在小姨家举办的,祖美娟极其的重视,她一定要按传统的方式举行婚礼,刘伟达不可能拂了小姨的好意。

    王桂花家在外地,祖美娟早早的就要刘伟达将她的父母接了过来。按当地的习俗,没办婚礼前,新娘子不能待在婆家,必须要安置在另一个地方,待举办婚礼的那天,再隆重的去迎接。

    其实,祖美娟早已赋闲在家。她提前办了内退,给小女儿顶了职。只不过小女儿不在学校工作,而是在当地的供销社工作。

    新娘子就被祖美娟安置在小女儿那里,她有一间属于她的房子。

    不仅仅祖美娟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就连居水生的捕鱼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没人给他划船艄了,他只得变卖了使用多年的那条心爱渔船,又重新置办了一个腰盆。

    这酷似肾形状的盆,轻巧方便,一个人掮了就能走,不需要别人帮忙。

    居水生在盆底放了一个小凳,捕鱼的所有工具就放在小凳的周围。他整天在湖荡中捕鱼捞虾,人搞的黑瘦黑瘦。祖美娟已劝过他不止一回:不要太操劳了,子女们都有了工作,能偷点懒了。

    可他哪里能听的进去。实际上居水生早已融进了自然,已经成了自然的一部分。每天他都要到湖中去,看看芦苇,看到各色水草,看看飞翔的鸟儿……心里就感到特别的快乐。要是他偶尔的待在了家中,就觉得脑子昏昏沉沉,不知道何时日头能够朝西。

    居水生这样的状况,祖美娟知道劝也没用,只能轻叹一口气,随他性子了。

    举办婚礼的那一天,祖美娟请来了唢呐班子,到镇上去迎接新娘子。能请的亲朋好友,几乎都上门发了口头的邀请,渔村家家都过来吃喜酒。

    小兰带着丈夫和孩子赶了过来贺喜。居佳美也已结了婚,早早地就和她丈夫过来帮忙了。祖美凤也是提前赶了过来,这次她随了份厚礼,拿出了一千元。四个姐姐又随了另外的份子,每人五十元。

    开始人们还有些当心,怕刘伟达不领这个情。当祖美凤拿出两个红包,要亲手交给刘伟达时,在场的人几乎都用紧张的眼神看着他。要是……刘伟达变了脸,那就赶紧上前去劝,必要时将两人隔开。可这种事情并没有发生,这让人们大跌了眼镜,刘伟达居然平静的收下了这份厚礼。

    在场的人感到了不解,这是刘伟达世故了呢,还是他想认这个娘了?其实,这两种猜测都不对,刘伟达只是不想在新婚这当口闹出什么矛盾,更不想让王桂花受不了这打击。同时,还有一个他自己都说不清的原因,突然的就有一种想作弄的感觉,这钱不要白不要,吃亏是祖美凤一家,又不是他自己。

    这真是有点混账逻辑了,儿子结婚母亲出份力,能扯到吃亏不吃亏上吗!可那时刘伟达就是这样想的。他可能那一刻身上的脑电流的方向流错了,造成了思维混乱,想法也就跟着颠倒起来。

    起亲的时刻一到,大队的人马,在欢快的唢呐声中,浩浩荡荡的向镇上走去。

    居佳芳的卧室,这时兼作了王桂花的闺房,早已布置一新。红喜字,红灯笼,红被单,红衣服,处处都是红,就连王桂花的脸也是红扑扑的。

    由于条件限制,这时王桂花的娘家人,也都坐在这间临时的闺房中。

    王桂花沐浴后,请来的两位能干的农村妇女,帮她梳了头,绞了脸,花了妆,还一同帮她穿上了大红的嫁衣。

    绞脸是个细活,用一根细细的棉线,缠绕在两只手的手指上。两手之间的两根细线,呈一个横的X状。绞脸人就是用这两根细线,在手指的带动下,不停地在王桂花的脸上翻飞,扯去她脸上每一处的细细绒毛,甚至连一些暗淡的小疙瘩,也一同扯去了。

    绞脸前的扑粉,绞脸后的润滑,也是必不可少的工序。

    王桂花绞过脸后,往镜前一站,竟像换了一个人似的,面部光滑红润,有些光彩照人了。这是我吗?王桂花不由得往镜子中多看了几眼。但两个绞娘还在,她不得不离开了镜子,羞红了脸坐回到凳子上。可镜子中的那个倩影,仍让她心里美滋滋的。

    披上了红盖头,王桂花就只能规规矩矩的端坐在那里了。这时,她内心中既喜悦,又焦急,盼望着迎亲队伍能早一点的到来。

    唢呐声由远而近,迎新的队伍终于到了。王桂花想掀掉盖头,站起来看看。可这不行,绞娘早已叮嘱过了,盖头不能随意揭,要揭也只能是新郎官来揭。

    王桂花按捺不住内心的那份激动了,就想早一点见到刘伟达。

    一个大竹匾,放在了新娘子出门后必经的地方。竹匾的前后,已事先撒了两道草木灰。王桂花由娘家人从屋子中背了出来,这叫送亲。在第一道草木灰旁娘家人将王桂花从背上放了下来,稍作了停留,新娘子自行跨过第一道草木灰,站在了竹匾当中。

    这是在等待祝福。这时,伴娘往新娘子的身上撒红枣、花生、桂圆和莲子,寓意今后生活红红火火,圆圆满满,早生贵子。

    这些撒出去的红枣、花生、桂圆、莲子,从新娘子的身上滚落下来,落在竹匾中,一阵叮叮咣咣响过之后,红的,白的,散落在竹匾当中,赏心悦目。

    待新娘子自己跨过了第二道草木灰线,这时,唢呐声突然响起,接着鞭炮齐鸣,娘家人再次背起了新娘,象征性的再送上一程。

    这叫依依不舍。背累了的娘家人,气喘嘘嘘的放下了新娘后,娘家在这场婚事中的任务就结束了。接下来,所有的事就是迎亲队伍的事了,或者说是婆家的事了。

    拎马桶的,抬被单的,撒喜糖的,敬香烟的,放鞭炮的,早有人各司了其职。大部分人则是跟在队伍的后面,图的是喜庆和热闹。

    要是路近,新娘就步行,路远的话,则坐船。

    沿途当中,总有喜欢看热闹的人,三五成群的站在路旁,等着迎亲队伍的到来,然后交头接耳的会议论一番。大方的人家,早就主动的走上前来,敬烟,送喜糖。要是小气的不合常理,总会有抬杠的人主动跑上前来串喜,不拿出多少烟,多少糖,就不会放行。

    这是习俗,主人家奈何不得,一番讨价还价过后,迎亲的队伍才得以前行。

    一路上,只要是过村过桥,唢呐声,鞭炮声,不绝于耳。

    男方中推出的几个德高望重的族人,早就迎候在村口,待接亲的队伍一到,立即点起鞭炮,接待新亲。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很多人不得不捂上耳朵。和迎亲队伍一同到来的唢呐手,更是鼓足了腮帮,用尽了内力,吹出的曲子,十分的欢快和喜庆……

    这是婚礼的高潮,村口聚拢来很多人,叽叽喳喳,嘻嘻哈哈,这是要吃喜。这时,婆家大把的往人群中撒糖,撒花生……一阵热闹的哄抢过后,要是有的小孩没有抢到,婆家不是往这个小孩手中塞上几颗糖,就是再一次往人群中撒糖撒花生。

    通常的情况,男方家还是再次撒糖撤花生,图的是热闹。

    新娘必须由男方家背着回家,这表示对新娘子及对她娘家的尊重。

    祖美娟家的门前,早已准备好了一个陶瓷的钵子,里面生了火。在婆家背起她之前,王桂花要迅速的跨过这生了火的钵子。

    这是为了驱除新娘一路上可能沾到的晦气,也寓意今后的生活红红火火。

    新娘被送进了洞房,唢呐再次欢快的响起,鞭炮声声,一番热闹过后,流水席就端了出来。

    这场面有些大,四五桌酒席,在露天一字排开。首席当然是王桂花的娘家人,作陪的也必须是德高望重的婆家族人。

    这一番海吃胡喝,有的人当场就醉了。有的还好,蜷缩在一旁,默不做声。有的就麻烦了,借酒闹事。这时就必须有拿的住他的人,将他撵走,下一个五桌酒还等着开呢。

    厨房里热火朝天,端菜的跑出跑进,这几十桌流水席,从中午一直要吃到晚上的十点钟,才会曲终人散。

    说这是传统的婚礼,其实远没有达到那种程度,不说别的,花娇就没有一顶。

    祖美凤心里美滋滋的,这是她第一次从这里高高兴兴的回去。儿子接受了她的祝福,虽然没喊她这个娘,甚至连一点感谢的表情都没有,但接受了,就是好事,这表示认可她了……但她想错了,而且确实是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