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人生非梦 » 第二十五章 争论

第二十五章 争论

    刘伟达本想买张普通火车票去南方,可他观察了几次,那普通票的车厢中,始终挤满了人。那人挨人,人挤人的场景,在他的印象中,可能连只蚊子都甭想从人缝中飞过。

    这行程又不是一天,得要好几天。于是,刘伟达咬咬牙,跺跺脚,狠下心来买了张卧铺票。这样人是不挤了,可钱花的他心疼。

    那时,普遍的还比较穷。个人出门,首先考虑的还是如何省钱,买卧铺票的大都是出差的工作人员。这还是一些机关和大的单位。小机关或小企业,不到万不得已,还不敢这么铺张。

    刘伟达去南方的海城,绝对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他早就有了这种打算,只是他一直在犹豫。这次贩卖农药的失败,才坚定了他的决心,果断采取了行动。

    他之所以选择不辞而别,是由于他不想让人知道,不然就可能半途而废。王桂花、孩子、小姨,这三个人,只要有一个人影响了他,就有可能使他的心软了下来……

    去之前,刘伟达还是做了点功课。他有个高中同学,名字叫周海龙,大学毕业后分配在市里的一家国有大企业工作,两人之间常有书信来往。

    经过了这几年的改革开放,海城初具了规模,已经在向外输出模式了。“三来一补”、“合资”、“三资企业”、“商品房”、“土地使用年限”、“首付”、“月供”、“内联”……这是从没有听说过的新玩意,通过宣传机器,不断的挤进人们的耳孔,从而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很多人内心当中,产生了某种跃跃欲试的冲动。但冲动过后,去不去又是另一回事了。

    正是“内联”这种方式,周海龙被厂里派往了海城,任办事处主任。他们将厂里的产品运往海城,从那里销往国外,赚取宝贵的外汇。在那里的工作人员,则按海城的营销方式拿提成。那几年,周海龙倒也赚的盆满钵满,渐渐踌躇满志起来,这为后来他与厂里领导的不和,埋下了伏笔。

    在海城,刘伟达还认识一个人,他叫杨启虎,小学时的同学。

    他家那时真叫一个苦,兄弟姊妹四个,挨肩出生的。父亲是一个钱要用两个钱的人,对老婆和儿女有些不管不问,有了钱,就只管自己买酒醉买烟抽。这当然会引起他老婆极大的不满,在他这里得不到温情,她就到别的男人那里去找。不同的时期,前后就有了好几个情人。

    这还了得,老婆明的偷人,这在农村,就是奇耻大辱。夫妻俩打了几场恶架,打着打着,两人就打散了。

    母亲远嫁了他乡,父亲则以酒浇愁,这几个孩子,经历过的苦就可想而知了。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话一点都没错。杨启虎长大后,就早早地结了婚。这可不是什么明媒正娶,而是他用了非常的手段,将邻村的一个姑娘先“法办”了,生米煮成了熟饭,那姑娘只好忍辱负重,含着泪嫁给了他。

    两人结婚后,听人说海城是个遍地出黄金的地方,稀里糊涂的就跑了去……这可能是最早的盲流,大字识不了几个,实在是因为太穷,就没了任何的顾虑,反正在哪里都一样,因而就敢于冒险。

    几年后,两人从海城回来探亲,不但衣着光鲜,而且手指上还带了枚大大的戒指。认识他们的人,都认为这夫妻两人发了。

    好奇中又羡慕的人,就问这两人,在海城干什么工作,短短这几年就发了。这两人要么就海吹一阵,要么就含糊其词,始终没有说出在那边做什么工作。

    刘伟达去海城,受杨启虎的影响较大。他这样都能发财,我好赖也是个大学生,总不会混的比他差吧。

    哪里有什么遍地黄金。刘伟达去了后,才知道这两人在那里并没有做什么正经事。杨启虎的老婆在伺候一个台湾来的老头,说是保姆,还不如说是他的性伙伴。

    杨启虎睁只眼,闭只眼,无奈的时候,自己也充当皮条客。这个时候,他哪是什么山中之王的老虎,可能连一条哈叭狗都不如。

    这是一趟近几十个小时的旅程,车箱内拥挤不堪,汗臭味、烟草味、尿骚味,还有各种说不出的味,弥漫了整个车箱。骚动的经济,对金钱的渴望与占有,使得很多冒险之徒,顺着这几条大动脉,源源不断的涌向了海城……

    后来,刘伟达分析了这些早期盲目涌去的人,性格上都是些赌徒。

    这些人的DNA中,肯定有过多的不安份因子。有穷的在家混不下去的,像杨启虎这样,奔过来就是碰碰运气。有在单位混的不如人意,想过来证明一下自己,周海龙后来辞职来到海城,就属于这种。有像他这样的,就是奔着挣大钱来的。当然,很多不知天高地厚踌躇满志的年青大学生,也被夹裹了进来。

    这要是在战争年代,这些有赌徒性格的人,不是穷凶恶极的土匪,就可能是打江山的英雄,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可现在是和平年代了,用不着他们,但他们肯定也不会闲着,游荡、冒险、声色犬马,争胜好强……绝不会虚度一生。

    海城已到了人满为患的地步,三教九流,各色杂人,充斥了大街小巷,甚至乡村。这里早已成了资本的市场,可那些敢于冒险的人,还是源源不断地从全国各地涌来。

    早期来海城淘金的人,无论他后来是否成功,都是有故事的人。他们的经历和所受的苦难,每个人都可以写出一本厚厚的书。

    刘伟达买的是卧铺票,拥挤不会有了,但浑浊的空气,却如影随行,他感到有些窒息。一上了火车,就直挺挺的躺在了临时属于他的那张窄窄的悬空小床上,他什么都没想,可能是前几天思前想后想多了,脑子暂时出现了休克。可时间不长,他的脑子又活跃紧张了起来,这窄窄的床,怎么看都像那运尸的小床,四个人一抬,眨眼人就没了。

    这一想,刘伟达迅速的坐了起来。他环顾了一下四周,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六张床,四张是空的。有人的那张床上,那人正在蒙头大睡,也可能是假寐。要是这个人也是去海城淘金的,恐怕现在的心情,也和自己差不多,处在向往、迷茫、忧虑当中,心情哪里会好!

    这时,刘伟达有些后悔了,不该这么冲动。可一想到那一万多元债务,他就只有华山一条路了,挣钱还债。这就像唱片的唱针一样,只能顺着往前转,绝对不能退着往回转了。没有了退路,只能硬着头皮往前闯。

    颓然的他,再次倒在了那张刚刚还被他认为是运尸的小床上,脑子再次陷入到了一片空白之中。隆隆的火车声,单调、沉闷,撕扯着他的耳膜。

    到了下一站,这小小的空间一下就被挤满了,涌进来四个人。三个是年轻人,二男一女,像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另一个则和刘伟达年龄相仿。

    随着这四个人的到来,特别是这三个年轻人的到来,这小小空间中,一改先前的沉闷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

    可能屁股还没有坐稳,那两个年轻的小伙子,竟旁若无人的说开了。

    “到了海城,一定要混出个人样才回来。”

    “那是,不混出个人样来,能有脸回来吗!”

    “听说海城那边遍地有商机,随便的一抓,就能抓出十来个百万富翁。听说一砖头砸出去,就能砸到五个经理。”

    “这也太夸张了吧,哪有这么多经理?”

    “抬杠了,抬杠了,我家门口的驹子,高中没毕业,就一个人去了海城。去年过年他回来了,衣着光鲜,梳着大背头,皮鞋擦的贼亮,走起路来高昂了头,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他那个老娘,平时畏缩的狠,可打驹子回来的那天起,竟像打了鸡血般的,兴奋的不行。”

    “真的吗?”

    “这还有假。驹子高中没毕业都混的人模人样,我们都大学毕业了,还能比他混的差?”

    “不会的,不会的,一定比他混的好!”

    这两人谈话的神气和口气,实足一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样。话是有些牛气烘烘,但确实能提精神,一直坐在那里默不做声的那位姑娘,突然“噗哧”一声,竟笑出了声。

    那两个口若悬河的青年,被这突然出现的笑声,打断了谈话,两人沉默了会。可能两人误会了这笑声的含义,就抬起头看了看那姑娘,其中一个狐疑的说:

    “你难道不信?”

    “信呀,我就是到那里去找机会,看来你们也是去那边的了。”

    “是的,是的,我俩是同学,结伴去闯天下。”

    “现在,我们也算是熟人了,到了那边,可要提携哦。”

    说过了这句话,姑娘又“咯咯”的笑了起来,是那种银铃般的笑声。

    这纯真的笑声,一下就拉近了三人的距离。这两个小伙子,几乎是异口同声的说:“一定……一定……”

    有了这姑娘的加入,那两个小伙子的口才,似乎陡然提高了八倍。什么志向了,去了干什么了,要发展到什么程度了……滔滔不绝。一番豪言壮语后,两个小伙子自然就转移了话题,不能总是说雄心壮志,也要来点插科打诨,逗逗乐。

    两人就用广播里学来的半生不熟的海城话相互逗笑,每说上一段,总是以“得啦……得啦……”收尾。那个“啦”字,被他俩故意拖的又长又软,有时还加进点怪调。

    听到这怪腔怪调,就是不想笑,也会忍俊不禁。

    受到这种氛围的感染,其余的三人,不约而同的先后加入了这讨论的行列,刘伟达是最后一个加进来说话的。

    一上车就蒙头大睡的那人,此时露出了他的尊容。

    他带着副眼镜,头发蓬松,面容有些憔悴,模样上极像个教师。就是他率先加入到这三个年轻人的谈话当中,而且一出口话就很长。

    “海城那边,不但说话滑稽可笑,就是饮食,也是不敢苟同的,煲汤是那边最下力气、最讲究的饮食文化。早年间,一个姑娘嫁不嫁的出去,不看别的,就看她煲汤的功夫到不到家。那里人吃的很杂,什么都敢吃,蛇,甚至老鼠都敢吃。煮稀饭时,在里面加入鸡肉,鱼肉,海鲜……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腥味难当。这几年,听说吃起了什么猴头宴,更是闻所未闻。”

    “猴头宴?”大家不约而同的都竖起了耳朵,想知道这个听说都没听说过的猴头宴,到底是什么吃法。

    刘伟达就是被这个故事吸引了,他坐了起来。

    那教师模样的人,见大家都想听,就来了劲,他也坐了起来,但他仍没有激动,而是非常平静地往下说。

    “吃客们将一只活的猴子头顶的毛剃干洗净后,置在一个中间挖了圆圆小孔的桌子下面。这圆孔的大小,仅能露出猴子的头顶。桌上一只早已配好了各种作料的火锅,在热力的作用下,火锅中的液体在翻滚中不断的吱吱冒着热气。这时,残忍的一刻到了,穿着洁白工作服的服务生走上前来,他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铁锤,对准猴子的天灵盖小心猛烈的击打了几下,天灵盖被打开了,白色的糊状的脑汁仍在蠕动。食客们纷纷拿起手中的小勺,舀半勺脑汁,在火锅中稍稍烫一下,送到嘴中吞咽下去……”

    “哇……哇……哇……”,还没等这个教师模样的人说完,一直皱着眉头勉强在听的那姑娘,“哇哇”的吐了起来,直到把黄胆都吐了出来。

    “这些人简直就是畜牲!”一个大学生愤愤地说。

    “就是要吃,也要将猴子杀死了再吃。活生生地吃猴脑,太残忍了。”另一个大学生接着说。

    “不能再往下说了,这会让人毛骨悚然,睡不着觉的。”一直忧郁了一张脸没有说话的那位后来者,可能是实在忍不住了,他脱口而出,说了这句话。

    可能他觉得要说的意思,还没有完全表达出来,接着又说:

    “那里不全是光明一片,还有很多龌龊的东西在大行其道,诈骗、做假证、按摩女(实质是妓女)、恶霸……这些灰色的东西,也向全国各地漫延。好的经验在那里,败坏风气的源头,也在那里。”

    这话让所有的人心中一震。是呀,这几年,办假证的,打花牌的,强卖强买的,开发廊的……突然多了起来。而且开发廊的,多是年轻漂亮的女性。

    一阵沉默。

    各人想着各人的心事。这海城之行,是福是祸?心中突然没了底。

    “社会风气变了,举止、礼节、言谈、饮食、仪表、习惯、灵魂,都会跟着在变。那里,可能是人还原成了猴子,佛也许就成了财神爷。”

    刘伟达终于开口了,他本想打破这种压抑的沉默。可这种学究式的腔调,实在不合时宜,大家还在沉默当中,可能没人听进了他这句话,至少是没听懂他这句话的意思。

    见没人接茬,刘伟达像是要引起别人注意似的,又说了一段。

    “一个地方的饮食习惯,是长期形成的,别人无可厚非。越是落后的地方,吃的就越是骇人听闻。现在北方的某些地方,还是一锅大杂烩,没的选择呀。但吃猴脑这种事,肯定是骚包乖张残暴的极少数有钱人,才会干出这人神共愤的事来。”

    怎么还是一副说教的面孔,刘伟达自知,不能再说了,再说人家会反感,谁是来听你说教的。可这段话,还是打破了沉默,有人说话了。

    说话的仍是那位教师模样的人,他可能故事讲完了,还想发表点感想。

    “食客们吃的是喜笑颜开,可桌下的猴子呢,却可怜的在叽叽哭泣。”

    这话再次引起了人们心中的极大愤慨。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开来,并由此议论又引发出了别的议论,争的是面红耳赤,全忘了这可是萍水相逢,初次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