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锦衣辅国 » 336、暗流27

336、暗流27

    徐承宗恭不恭敬的,对于张璟而言都一样,他并无太多的尊卑之念,这是观念问题。有些已经成形的世界观,不是说生活环境改变了,就会随之改变的。

    改变会有,但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对于张璟而言,只要能把差事办好,你对我恭敬也好,不恭敬也罢,都无所谓。但要是办不好差事,你就是整天装孙子,那也不行。

    “对于编练新军一事,魏国公有以教我乎?”张璟开门见山,直接向徐承宗问计,这事儿张璟也只是督理,商议好具体怎么做,然后实施的事情,就不归张璟管了,自然是徐承宗这个京营总兵接手,干完活之后,张璟验收。

    这就是张璟的职责,务虚为主,实打实的事情,全是下面的人去做的。

    这样也就造成了许多官员说起什么事情来,都能侃侃而谈,舌灿莲花,彷佛没人比他更懂,整个一小号的懂王,但让他去做点具体的事情,直接抓瞎,原形毕露。

    “若能提高军饷,优抚士卒,两万士卒,还是能够招满的。”徐承宗倒也不是太草包,大事可能办不了,但招募士卒这样的小事,倒也难不住他,这事儿没什么难的,只要有钱就行,然后好好把关,别选些歪瓜裂枣就行了。

    至于如何训练,徐承宗相信,这位张部堂定然不会把如此重要的权力交给自己的,哪怕自己是京营总兵也不行,他得识趣,给他十个胆子,他也不敢跟这位张部堂争夺京营的实际领导权啊。

    “几位坐营官,部堂可有人选?”徐承宗小心翼翼的问道,言下之意自然是,您赶紧把坐营官安排好了,别等着我这儿兵都招起来了,您那边还没安排好。

    对于坐营官,张璟当然有安排,但他的吃相也不至于那么难看,五个坐营官全部安插上自己的人,这样吃相未免难看了一点,张璟不屑为之。

    “此事朝廷自有安排,魏国公若是有合适的人选,可报于本兵,本兵奏于朝廷。”张璟看向徐承宗,“现在的几位坐营官便免了,朝廷自有处置,除这几人之外,若老营中有可造之才,魏国公只管举荐便是。”

    徐承宗闻言,心里松了口气,接着便是一喜,他也是有亲朋故旧的,以前京营糜烂,加之被汤杰等人经营的密不透风,他也插不上手,所以无法安插人手。

    如今张璟掌管京营,本来他以为自己仍然没戏,不想张璟十分大方,直接给了他一个名额,这便让他十分感慨,这才是成大事者,不斤斤计较,知道利益均沾的道理。

    诚然,张璟就是不分他一个坐营官,徐承宗明面上也不敢有半点怨言,该办差也还是得办差,更不敢敷衍塞责,还是得尽心尽力。

    但私底下如何,就不好说了,尽管徐承宗无法奈何张璟,私底下抱怨几句对于张璟而言也是不疼不痒的。

    但张璟还是给了徐承宗一颗甜枣,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格局。

    你胃口再大,也不能把所有的好处都吞了不是,吃相那么难看,小心被人记恨。

    “下官多谢部堂,多谢部堂,”徐承宗顿时一躬倒地,“多谢部堂,下官敢不为部堂效死!”

    对于徐承宗廉价的忠心,张璟不以为意,他可不会幼稚到,听别人一两句好话就信以为真了。别说效死了,一旦有点什么事儿,徐承宗保证跑的比兔子都快。

    有些官面上的话,听听就好,谁信谁是傻子。

    “待朝廷拨下钱粮,魏国公便开始招募士卒吧。”张璟吩咐了一句,便让徐承宗退下。

    新编的京营,他是提督军务,徐承宗是总兵,副总兵什么的无所谓,又不是人多,有坐营官镇守也足够了。监军肯定是周礼,这个谁都抢不走。

    五个坐营官,周礼那边肯定不会撒手的,张璟自己也得安插上自己的亲信,否则,这京营到底是谁说了算?

    自己这边的人选,张璟已经决定了,李锋和樊斌,齐亮要为他制衡南京锦衣卫的事情,南京锦衣卫别看没几个人,越是如此,越是藏污纳垢,特别是那些个鞑官,一个个简直是无法无天,所以齐亮责任重大。

    至于其他人,当坐营官不合适,但千总、把总之类的基层官员,完全是可以安置的嘛,这些基层官员对于张璟掌握敬意,可是十分关键的。

    还有管队之类的,这些人更加关键,如何让新招募的士卒归心,并形成一定的战斗力,管队这一级就十分重要了,他们与士卒相处的时间最长,发挥的作用自然也是最大的。

    若是所托非人,真是将熊熊一窝。张璟打算从亲兵中选一部分人,然后再从老营中选一部分精锐的士卒。

    老营里也不全是老弱病残,既然是军户,父死子替,一人为军户,全家为军户,孩子长大了怎么办?去当军余啊。

    所以,老营中还是有一部分年轻人的,只不过这些人的素质堪忧罢了,但总比新招募的士卒懂规矩,张璟也不要求别的,先懂了规矩再说。

    兵是练出来的,兵源素质再优秀,不好好操练,也成不了精兵。相反,兵源素质哪怕差一点,但只要操练和教育跟得上,也是能练成精兵的。

    “部堂,周公公求见。”有皂吏前来请示。

    “老师傅远道而来,本兵有失远迎,请老师傅恕罪。”张璟笑呵呵的和周礼互相见礼、寒暄。

    “部堂客气了,咱家不请自来,还望部堂勿怪。”周礼也是笑呵呵的,一团和气。

    对于周礼的来意,张璟一清二楚,不外是想推荐几个坐营官,至于打算推荐几个、推荐谁,就看这阉人心里有没有数了。

    张璟最多只会给他一个名额,而这人也绝对不能是老营的那五人中的一个。

    周礼心里还是有点那啥数的,知道现在不是自己狮子大开口的时候,编练新军,是皇上和朝廷的命令,而执行这个命令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张璟,他要是敢贪得无厌,惹恼了张璟,绝对没自己的好果子吃。

    张璟若有所思的目送周礼离开后,转身回到了值房中,张璟本以为李勇应该是由徐承宗来推荐的,不想却是周礼来推荐。

    难道……

    张璟懒得继续往下想了,反正李勇的老子李贤已经去世了,而李勇也刚刚袭爵没几年,这期间只是个闲人,估计不会牵连进他老子的事情中去。

    至于追不追究责任,这要看朝廷。不过,一般是不会追究的,皇帝对于这些勋戚,一贯是优容有加,除非真的是那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否则,私盐这种小事,最多也就是罚俸罢了。

    在朱祁镇看来,私盐可不就是小事嘛,他每年赏出去的盐引就不知道多少,细论起来,这些被他撒出来的盐引,其实都应该归到私盐的范畴里,他当然不在乎了。

    在皇帝看来,除了谋反之外,就只有道德败坏才算得上是大事了,至于其他的事情,那都不叫事儿。

    既然连朝廷都懒得管,张璟自然不会去做恶人,只要别耽误了自己的练兵大事,张璟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若是耽误了自己的大事,张璟自然也不会手下留情。大明的宗室、勋戚,有一个算一个,说是恶贯满盈有些夸张,但个个都有取死之道,这一点毋庸讳言。

    所以,若是这些人犯到自己手上,张璟不介意为民除害。

    周礼举荐了李勇,那么徐承宗会举荐谁?张璟倒是有了兴趣。

    两日后,新营的坐营官尘埃落定,李锋、樊斌是张璟的人,李勇则是周礼举荐的,而徐承宗则是举荐了自己的长子徐仁,把举贤不避亲体现的淋漓尽致。

    当然,张璟也没资格说徐承宗什么,他不也把李锋和樊青推荐上去了嘛,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仅此而已。

    至于最后一名坐营官,则来自老营,据徐承宗所言,乃是不可多得的将才,张璟对此不置可否,是不是将才,等新军招募齐了,试试就知道了。

    把名单送往兵部后,就等着兵部批复了。

    又过去了几天,家里来人,却是张母不放心儿子,亲自挑选了几个侍女过来。当初张璟回京时,张母的原本是打算让张璟回南京的时候把薛、林二人一起带来南京,但被张璟婉拒了,不带着妻子上任,却带着侍妾,有些说不过去。

    这让妻子刘静怡怎么想?所以,张璟说服了母亲,谁都不带,正好妻子也有了身孕,都留在京师也就是了。

    不想张母心疼儿子,送了几个侍女过来,领头的竟然是韦三娘。周礼送给张璟的戏班子被张璟早早的送回家里,张母顺手就把戏班给解散了。

    戏班中的人里,除了韦三娘这个领班,以及几个乐师、教习之外,其余的都是些妙龄女子,个个知书达理,而且因为封闭管理的缘故,都没沾惹上坏毛病。

    于是张母便把几人留在了身边,打算亲自调教一番,等调教好了,就给她们寻个好人家,这一辈子也算是圆满了。

    比她们唱几年戏之后,等人老珠黄了,被人弃之如敝履,自生自灭简直要好多了不是。

    至于韦三娘,虽然是青楼花魁出身,但本性倒也不坏,而且为人八面玲珑,行事干脆利落,张母干脆让她带几个侍女来南京伺候张璟。

    张璟身边连个伺候的人都没有,里里外外的活儿,基本都是亲兵来做,这些粗手笨脚的人,能干出个什么好来?与其说这些人伺候张璟,不如说什么事儿都是张璟自力更生。

    总不能指望这些人帮着张璟缝补浆洗、端茶递水的吧?

    对于韦三娘的到来,张璟虽然意外,但也很快接受了事实,身边没个人伺候,的确是太不方便了。至于让韦三娘干这些粗活,是不是屈才,张璟暂时还顾不上理会。

    刚见韦三娘那会,张璟还想着借助韦三娘多培养些戏曲人才,他想的倒是挺好的,利用戏曲艺术的文艺性,来传播一些忠孝节义的思想。

    这个时代,读书人总是少数,而这些读书人大部分都想着功名利禄,很少有人能够承担起教化百姓的职责来。

    不是没有,很少。

    教化百姓的事情名义上是由官府来做的,但问题来了,那个官老爷闲着没事儿去干这等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所以,百姓们很少接受所谓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很多百姓眼中,什么朝代无所谓,谁做皇帝也无所谓,能让我吃饱饭,我就拥护你。

    十分朴素,也十分实用,完全就是实用主义。

    但对于国家而言,却并非什么好事。

    张璟本来打算借助韦三娘,多多培养一些戏曲人才,然后编排一些忠孝节义、忠君爱国之类的戏曲,用戏曲这种载体来宣传,总比干巴巴的说教要好不是。

    可惜,很快便让他自己给否定了。一来,这个时代的戏曲艺术还未成熟;二来,如果要借助戏曲来进行爱国主义之类的教育,这得需要多少戏曲人才啊,至少此时的张璟没这个条件去完成这么大的事情。

    所以也就不了了之了,若是将来,张璟能够掌握大权,倒是可以着手,现在嘛,还是免了吧。

    对于自己的新差事,韦三娘还是十分乐意的。尽管她曾经是花魁,也是见过世面的,但正因为见过世面,才知道这个世界的限额,像她们这样的人,人老珠黄后,唯一的结果便是贫病交加,不得好死。

    想要有个好归属,实在是太难了!她命好,因为戏曲功底深厚,被周礼收入府中,专做教习,在周府的日子,怎么说呢,虽不至于提心吊胆,但也难以长久。

    和她一起进入周府的教习,可不仅仅她一个,教授的学生,那就更多了,但最终还剩下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