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锦衣辅国 » 335、暗流26

335、暗流26

    虽然对于他们这种只是混日子的官员而言,努力办差这种事情真的让人很无奈的事情,但没办法,他们不老老实实的办差,就得接受处置,特别是现在这种正需要用人的时候。

    平时他们可以偷懒,反正也没什么大事,但到了需要他们干活的时候,要是再偷懒,那可就说不过去了。

    所以,金亮、乔英虽然满心的不情愿,却也不得不打起精神,你能拆上司的台,上司就能让你下不来台。至于辞官之类的气话就不必说了,真想辞官早辞了,还用等到现在?

    当官多好啊。

    张璟回到南京后,并未急着开始整顿京营,这是中府的事情,他只是督理,但中府要是敢糊弄自己,他也不是泥捏的,想必他们也没那么想不开,朱祁镇、内阁、兵部都盯着呢,估计没谁有这么大的胆子,在这种情况下都阳奉阴违。

    在自己的公房内,张璟召见了俞纲,对于老先生,张璟还是十分尊重的,当然,前提是老先生别拖自己的后腿。

    目前看起来,老先生做的还不错,至少没有所谓的联合下属,架空自己,对于自己吩咐的差事,也都如期完成,并无阳奉阴违之举。

    “请笠翁来,有事商议,还望笠翁能够不吝赐教。”张璟客气的请俞纲坐下后,笑呵呵的说道。

    看着眼前笑呵呵的年轻人,俞纲可不敢有半分轻视,这个年轻人是武臣出身,行事作风也是简单直接,却又不给人以势压人,盛气凌人的感觉,也算是难能可贵了。

    况且这么年轻,就爬到了如此高位,哪怕是为了结个善缘,俞纲都不会与张璟起什么龃龉。

    “部堂有什么命令,尽管吩咐。”老先生一团和气的说道。

    “朝廷命中府清勾南京京营士卒,咱们南京兵部有督理之责,老先生认为派谁负责此事合适?”张璟也是客客气气的,只要不触及自己的底线,什么都好说,大家和和气气的把事情办了,比什么都好。

    “金子明、乔伯颖皆可。”俞纲也不客气,既然你问,我就回答,至于听不听的,那是你自己的事情,我只管回答就是了。

    俞纲口中的金子明、乔伯颖二人张璟知道,一个是武选司郎中,一个是职方司郎中,至于为何事这俩人,因为这二位年轻。员外郎、主事之流,权位还是轻了点,四司郎中自然是最合适的,其他两位年纪有些大,那就只能选这二位了。

    至于二人的能力、态度之类的,但凡没点能力,也混不到四品不是,四品已经是朝廷的中高级官员了。不过话又说回来,但凡态度没有问题,也不至于被扔到南京来不是。

    被扔到南京的官员中,一部分是被排挤来的,其余的都是工作态度有问题的,不思进取。但归根结底,都是工作态度有问题的,被排挤的人多了去了,为什么别人还留在权力中枢,你却被送来南京养老?

    归根到底,其实还是个态度问题。

    “笠翁以为谁合适?”张璟把问题扔给了俞纲,“晚辈初来乍到,对于这二位欠缺了解,还请笠翁解惑。”

    俞纲能说啥?他其实也料到了这个结果,张璟虽然看似年轻,又是武臣出身,但绝非刚愎自用之人,刚愎自用的话,也走不到这个地步。

    “乔伯颖吧,”俞纲做了一番取舍后,推荐了职方司郎中乔英,“伯颖性格强硬,由他督理,想必不会出错。”

    “好,如此便依笠翁所言,”张璟点头,“金亮掌武选司,掌武官考课行状,本官归来之时,于运河之上偶遇宝山千户所千户,其人行事乖张跋扈,命金亮立即对南直隶卫所进行考课。”

    俞纲闻言,犹豫了一下,“不若部堂亲自吩咐,此事多有掣肘,仅凭金子明一人,怕是难以成事,部堂三思。”

    张璟知道俞纲的意思,不外乎南京兵部的权力问题,虽然南京兵部对于南直隶卫所官员有考课权,但说实话,这个权力,南京兵部极少使用,因为上面还有兵部呢,最终的结果还得兵部确认才行,他们费这个劲干嘛?

    这个可是个肥差,兵部那些人岂能让南京兵部随意染指?南京兵部这边要是有什么异动,京师那边立即就会有所行动,总之是绝对不会让你随意行事的。

    况且,还需要中府配合兵部的命令,中府远在京师,这一来一往的,太费劲,南京兵部索性也就懒得管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嘛,反正孝敬少不了自己的那份就行了。

    张璟闻言点了点头,“本官会与兵部协商,此事势在必行,先让金子明准备吧。”

    朝廷让自己来南京整顿军务,总不能啥权力都不给不是,南直隶卫所败坏至此,两京的两个兵部那个都是有责任的,谁都跑不掉。

    既然要整顿,京师那边就应该配合自己,如果兵部那边害怕大权旁落,那就你们派人来啊,我们南京兵部协助也就是了,但是却绝对不能坐视南直隶卫所继续败坏下去了。

    也不看看这一个个的,都成什么样子了?眼里、心里还有朝廷吗?

    张璟现在有些后悔,在京师的时候没跟王复好好聊聊此事。张璟本来是没打算立即对南直隶的卫所下手的,手里没兵,万一这些兵头闹出点事儿来,自己练弹压的手段都没有。

    本章尚未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纵然无法立即整顿,也得给这些军头带上紧箍咒,省的一个个的目无纲纪,行事肆无忌惮,嚣张跋扈。

    见张璟不再坚持,俞纲松了口气,这里面水太深了,南京兵部根本插不上手,张璟若是强行插手的话,怕是得栽跟头。

    “请部堂三思,”俞纲再次劝了一句,“咱们南京兵部终究是听命行事的,部堂纵有参赞机务之责,也无法面面俱到。”

    “多谢笠翁提醒。”张璟对俞纲拱拱手,他不是不知好歹之人,不管俞纲出于何意而劝告自己,终归也是给自己提了个醒,有些事情并不是自己想做就能随便做的。

    尽管自己有权力、有敕书,但那又如何?若是没人支持、配合,终究还是寸步难行。

    算了,先把新军练好,那些兵头嘛,等和李秉商议过后,有的是收拾的机会。

    李秉是来处理盐务的,而两淮盐务中,卫所首当其冲,肯定是要整顿的,这些兵头估计一个都跑不掉,但这需要一个前提,就是张璟和李秉能够压制这些反对的声音。

    否则,这些兵头一旦闹出点什么动静来,对于朝廷而言,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张璟送走俞纲,心里还是有些无奈的,有些事情明摆着,但就是不能去做,至少目前还不能去做,缺乏一个合适的时机。

    就像这些兵头,朝廷其实是有办法处置他们的,但朝廷就是按兵不动,这里面当然有各种各样的考量,非得等有了万全之策了,才能动手,这的确让张璟有些难以接受。

    让这些东西在位置上一天,朝廷就得承担一天的后果。

    俞纲回到自己的值房后,差人把乔英叫来,把张璟的决定告诉了乔英后,嘱咐道:“伯颖务必要好好办差,不得有敷衍之心。”

    乔英闻言连忙拱手,俞纲都明示到这个程度了,他当然不会傻乎乎的去敷衍塞责,一旦出了问题,自己怕是危险,“请笠翁放心,学生定然认真行事,不负所托。”

    “唉,”俞纲叹了口气,“伯颖如此说,老夫便放心了,下去准备吧,待中府来人。”

    送走乔英,俞纲闭目沉思,张璟刚才明显是有些不耐烦了,想要快打斩乱麻,幸好此人虽然年轻,却也能够听得进劝告,没有一意孤行。

    唉,俞纲叹气,年轻人啊,就是这样,哪怕再沉稳,也总有热血上头的时候。

    送走了俞纲的张璟平静下来后,也是有些无奈。

    南直隶这些兵头还真的是让人头疼。倒不是说怕这些兵头闹事,偌大的朝廷,还怕这些兵头闹事不成?怕是不怕的。

    但万一有人铤而走险呢,这绝非不可能的事情,恰恰相反,这些兵头自己最清楚自己做了些什么,一旦被查处,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

    哪怕是垂死挣扎,这些兵头也绝不会坐以待毙的。

    所以,为了以防万一,还是需要手里有兵才行,否则南京空虚,连弹压的兵力都没有,这些兵头被有心人稍一鼓动,太容易出乱子!

    一旦南直隶起了乱子,哪怕立即被平定,对于朝廷的威信而言,也是重大的打击。

    也不知李秉会如何处理盐务,此人在宣府的时候,就以手段强硬著称,压得总兵、镇守中官抬不起头来。

    但边镇是边镇,南直隶的复杂程度岂是边镇可比的?

    南直隶十四府三州有几个清白的?这真不好说,牵扯到的利益着实太大,有几个不动心的?

    至于两淮盐使司,那更是从里到外,烂的彻彻底底,他们会眼睁睁的等着被查处?

    怎么可能。

    可想而知,一旦这些人勾结起来,会造成多么大的动荡,届时,自己这个参赞机务官肯定也是跑不掉的!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自己和李秉的使命绝对不是什么秘密,这个时候,该知道的肯定都已经知道了。

    南直隶上下之所以看起来还非常平静,不过是静观其变罢了。

    那些人也想看看朝廷的底线到底是什么。若是他们能够接受,自然是可以商量的,但若是无法接受,一场乱子肯定是免不了的。

    南直隶不能乱,这是底线。这些人肯定会拿这个做文章的,这就看自己跟李秉怎么应对了。

    张璟匆忙离开京师,没有机会与李秉好好商谈,本来二人约好了,在路上会合,然后开诚布公的好好谈谈,南直隶最烂的两块,军务和盐务,由他们两个分别负责,当然得步调一致,各行其是的话,根本就是添乱。

    可惜,李秉被朱祁镇、内阁多留了些时日,至今还未启程呢,也不知道都谈了些啥。张璟估计,朝廷肯定会给李秉更大的权力,让自己多听听李秉的意见,对此,张璟并不排斥,反正只要能够把南直隶这个烂摊子整顿一下,谁说了算都无所谓。

    这并非主要矛盾,张璟也不是个揽权的,只要能够顺利的完成差事,谁说了算倒无所谓。

    当然,这只是张璟的猜测,具体如何,只能等李秉路过南京的时候,二人才有交谈的机会,他们两个人是绝对不能各行其是的,否则,真的无法把南直隶事务给理顺了。

    这绝对不是张璟的杞人忧天,南直隶什么情况,张璟可太清楚了,朝廷也清楚,否则也不会让李秉这样一个素有清名的人督理两淮盐务。

    “去请魏国公。”张璟收拾心情,命人去请徐承宗,编练新军的事情张璟只是挑头,毕竟兵部没有统兵权,真正办事的是徐承宗,想必他也领着旨意了。

    张璟所料不错,徐承宗不仅领着圣旨了,兵部、中府的命令也都一起来了,他这个南京京营的总兵官职务不变,南京京营的编制也不变,但另立新军。

    “下官见过部堂。”徐承宗来到张璟的值房后,立即躬身行礼,执礼甚恭,不敢不恭敬啊,这可是顶头上司,各种意义上的顶头上司。

    首先,张璟是参赞机务官,从王骥开始,参赞机务的权势就凌驾于内、外守备之上的。

    其次,张璟提督南京京营军务,而他徐承宗只是南京京营的总兵,说白了,张璟是主帅,而他只是负责操练的。

    再次,他虽然是勋臣,但魏国公这一系一直在南京,远离中枢,说一句如履薄冰毫不为过,生怕行差踏错,被朝廷借题发挥,看看勋臣中有多少被夺爵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