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锦衣辅国 » 277、边墙6

277、边墙6

    朱祁镇不换人,大家也只能捏着鼻子忍了,摊着这样一个同僚,指望他与你同仇敌忾?所以,一旦鞑贼攻打榆林,柳溥的陕西镇是半点都指望不上了,只能靠自己。

    “都督所言也是。”林疏桐点了点头,朝廷并未针对鞑贼入侵河套而及时做出应对,随着入驻河套的鞑贼越来越多,他们自延绥南侵的底气就会越足,的确是不得不防。

    年前,十月底的时候,张璟曾上过折子,请朝廷下令,让陕西、山西两镇出兵,配合自己进驻河套,搜剿鞑贼,可惜被朝廷给否决了。

    结果,鞑贼转身去了宁夏,抢掠一番后,大摇大摆的离开了,让大明颜面尽失。

    经此一役后,鞑贼想必会越发的猖獗,他们见大明对自己入侵河套不闻不问,自然会越发的猖獗。

    虽说大规模南侵,对于鞑贼而言,也不是简单的事情,首先得动员各个部族,这需要有威望的人出头,但小王子毕竟是名义上的大汗,而孛来和毛里孩是辅佐大汗的太师,且南侵有利可图,是具备动员条件的。

    其次,就是辎重、粮草之类的后勤保障了。鞑贼的日子可不富裕,由于大明对其实施禁运的措施,虽然可以通过走私补充一些他们必须的紧缺物资,但终究是杯水车薪。所以,他们大规模南侵前,需要考虑成本,日子紧巴巴的,当然得省着点了,需要慎重考虑。

    孛来财大气粗,可以不在乎,但其他部族,就不得不考虑一个成本问题了。

    若是小规模的袭扰,倒也没什么,但凡与去年一样,组织个数千兵马,鞑贼就得好好考虑考虑,万一竹篮打水一场空,会让本就不富裕的他们雪上加霜。

    去年他们满载而归,说不定今年就会故技重施。

    今年将会是一个坎儿,鞑贼大规模占据河套后,出兵就方便了许多,就算今年把边墙修成了,鞑贼无法发挥他们惯常的声东击西、围点打援等伎俩,也会集中兵力,攻打榆林。

    因榆林城的修筑,鞑贼只需攻破榆林,便可长驱直入,抢掠人口、粮食,满载而归。

    这对鞑贼而言又是一个很大的诱惑,比起宁夏镇,显然延绥这里更加富庶,只要突破榆林,就可长驱直入延安府,过了延安府,可就是长安府了,陕西的会城,可以说是整个西北最为富庶的地方,这等地方若是被鞑贼攻破了,那还得了?

    不仅仅是长安府,整个中原腹地,都将暴露在鞑贼的马蹄之下,以此时卫所士卒的战斗力,鞑贼恐怕能够一路南下,直接打到京师。

    而京营士卒此时还能剩下多少战斗力,也还真不好说,这一次,可没有另一个于少保站出来,替大明续上一口气了。

    所以,榆林是万万丢不得的。张璟也有信心守住榆林,只要不是数十万大军来攻,倒也不必担忧。此时的孛来,可没有也先的影响力与实力,最多也就能召集个一两万人马而已。只要自己能够发挥己方的优势,大胜倒不至于,但让鞑贼损兵折将、无功而返,倒也不难。

    一切都得看今年的边墙能不能修起来了。

    只要边墙修建起来,防守鞑贼数万人马,其实真没那么困难。

    “都督可是忧虑鞑贼会遣大军而来?”林疏桐有些不确定的问道,她总是觉得以此时不来是孛来,还是毛里孩,以他们在鞑靼中的声望,是绝对无法动员如此多的人马的。而仅他们自己一部的话,最多也就聚集一万左右的控弦之士,只要这二人不傻,就不会孤注一掷,把自己的家底都给赔上。

    瓦剌已经衰落,阿剌知院在杀掉也先后,却被鞑靼的孛来收获了渔翁之利,在与孛来大战几次后,瓦剌也随着也先、阿剌知院的先后被杀而无可避免的衰落下去。

    但鞑靼也并非是一家独大,孛来等与阿剌知院的几次大战,虽然基本都是以他的胜利而告终,但他又怎么可能毫发无损?况且鞑靼内部可是乱作一团呢。

    先理顺一下北虏的世系。

    景泰二年,岱总汗和也先决裂,不久岱总汗被杀。孛儿只斤·阿噶多尔济被拥立为傀儡大汗,尊号“乌格克图汗”。

    景泰四年,也先杀死乌格克图汗,尽杀黄金家族宗室,自称“大元天圣可汗”,成为第三个非黄金家族的可汗。

    景泰五年,平章阿剌知院攻打也先,也先被暗杀身亡。喀喇沁部孛来又杀了阿剌知院,夺去了也先的母亲和妻子以及玉玺。随着也先的去世,瓦剌逐渐衰微。

    景泰五年,翁牛特部酋长毛里孩拥立蒙古本部黄金家族出身的脱脱不花汗幼子马可古儿吉思为可汗(大明称之为小王子),因毛里孩手中控制着这位小王子,自然被封为太师,与孛来共同执政,组建了马可古儿吉思汗廷。

    毛里孩和孛来虽在蒙古本部共享太师之位,可以左右政局,却无力指挥诸部,他们与诸部酋长基本上是平等的。与当年阿鲁台、也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以号令诸部的霸主地位相比,已经大不相同。

    由孛来、毛里孩执政的马可古儿吉思汗廷(即鞑靼、东部蒙古)组建以后,于明景泰六年五月向明王朝派出以正统、景泰间历仕数朝的回族外交家皮儿马黑麻为正使的第一个使团,报告孛来杀败阿剌知院,“夺得玉宝”,马可古儿吉思汗已经即位的消息。

    所以此时的北虏最多也就聚集四万骑左右,这还得是马可古儿吉思与孛来、毛里孩共同发出命令的前提下,孛来和毛里孩二人,能够动员的士卒也就是万余人而已。

    但北虏的马可古儿吉思、孛来、毛里孩之间可不是铁板一块,彼此之间龃龉甚深,有机会的话,谁都不介意杀了彼此。

    他们彼此间虽然有共同的敌人,大明。但说实话,他们自己心里也清楚,就凭此时瓦剌和鞑靼分裂的局面,想与大明争锋,简直是痴人说梦。

    他们最多也就是趁大明不注意,趁机抢掠一番后再逃回草原。所以他们此时的矛盾主要还是内部矛盾,随着瓦剌的衰落,现在已经退回七河地区,漠南、漠北地区仍由鞑靼人占据,所以,此时的鞑靼人才算是蒙古的正统。

    只是,鞑靼内部也不太平,虽有汗廷统治,但汗廷威望不高,无法震慑内部,内部的部族之间互相攻伐,这是常事,既然无力南侵,为了生存下去,部族之间只有不断的互相吞并。

    而孛来、毛里孩、马可古儿吉思汗之间,也是龃龉甚深,都想着吞并对方,孛来、毛里孩常居漠南,他们都想把漠南这块水草丰美之地变成自己部族的放牧之地,还有河套,此时他们仍不敢大举入侵,最多只派个两三千人,在此放牧,或伺机南侵。

    至于那些驻冬的部族,也都是冬天一过,便立即离开,河套对于他们而言,仍只是一块飞地,并未完全占据。

    但张璟知道,从今年开始,孛来、毛里孩就会大举入侵河套,冰封入套,河冰解前出套,于河套驻冬的部落越来越多,直到后来完全占据河套。

    鞑靼大批人马入套,带来的后果就是总会有些不那么安分的部族南侵。

    而孛来、毛里孩定然也会推波助澜,河套毕竟在名义上仍是大明的国土,他们也想借此试探大明对此地的态度。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呢,还是绝不容胡族牧马的禁地。

    历史上,朱祁镇也曾议过搜套之策,可惜无疾而终。天顺五年,孛来以“太师淮王”的名义与明王朝议和,并于同年冬和六年七月两次遣使臣至北京,与大明缓和关系。但毛里孩均未曾参予,仍由河套入边抢掠,与孛来之间的裂痕加大,而小王子马可古儿吉思与孛来之间的君臣矛盾也进一步加深。

    但在此之前,无论是孛来还是毛里孩都经常于秋冬或二三月由河套入边抢掠。

    举大军而来,不论是孛来还是毛里孩都没这个能力与实力,但派个数千、甚至上万骑南侵,咬咬牙还是能够凑起来的。

    张璟防备的就是这个,万一真让这俩人凑起了上万人,延绥一线面临的压力可就大了。

    边墙的修筑虽然可以有效的遏制鞑贼分成小股、多点开花,从多处南侵,但若是让上万鞑贼围攻榆林,对于张璟而言,也是个不小的考验。

    陕西镇柳溥那个只能拖后腿的玩意指望不上,而派驻在各地的兵力又不能轻动,万一张璟调动了派驻在各地的兵马,让鞑贼给利用了怎么办?鞑贼可是极为擅长这等声东击西的法子。

    只能靠榆林的这万余人马与鞑贼硬抗了。

    可惜,张璟叹气,若是能够合陕西、山西、延绥三镇之力搜套,鞑贼又怎敢如此猖獗?这等事关国策的大计方针,他一个小小的边帅,根本无缘置喙,朝廷怎么说,他就得怎么听,否则就是抗命不尊,这可是大罪,他可不想在这个时候触朱祁镇那厮的霉头。

    不过,话又说回来,内乱不断的北虏,于大明而言,在完善的九边体系防御之下,真的只是癣疥之疾了,最多也是入边劫掠,很难再有太大的作为。

    可惜的是,大明内部逐渐失去了进取之心,自己花样作死,最终病入膏肓,神仙难救。

    “派哨骑前往河套侦察?”林疏桐询问张璟,“看看鞑贼的底细如何。”

    张璟沉吟着,延绥镇的骑兵金贵,而能够充当哨骑的,又是其中精锐的精锐,非战损减员的话,张璟还真舍不得。

    “罢了,”张璟摇头,“料敌以宽,就当贼子已经占据河套,以此为基,侵我边境。”

    林疏桐闻言,目光一闪,心里虽然有感于张璟的仁慈,但为将者,过分的仁慈是无法掌控军队的,当下便劝道,“都督岂不闻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乎?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诚如都督所言,鞑贼占据河套,便以此为基,犯我边境。然若不知对方底细,都督计将安出,又如何应对?”

    张璟摇头,笑着拍了拍林疏桐的手,道,“姐姐稍安勿躁,鞑贼即便来犯,最多也不过聚集万余之众,去岁入侵宁夏,也不过三千余骑罢了。”

    林疏桐闻言点头,张璟此言倒也不差,鞑贼内乱不断,瓦剌的也先被阿剌知院所杀,而阿剌知院又被鞑靼的孛来所杀,两部可是经过一场大战的,至今元气又能恢复多少?

    看看大明就知道了,土木之败后,又经京师保卫战,禁军仅剩十万余人,至今仍是这么多人,难道皇帝和朝中的大臣们不想增兵吗?非是不想,是不能也。

    想要佥补京师士卒,只能通过各地卫所,但各地卫所还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大家都是心知肚明。不见边军都开始行募兵制了吗。

    大明工商业发达,富有四海,到现在都还未曾尽复旧观,何况鞑贼乎?此时的鞑贼可是又回到了靠天吃饭的老路,别说工商业了,就连种地,他们都不会,只靠放牧,多久才能恢复元气?

    当然,与大明不同的是,草原上的男子,只要成长起来,就是可战之兵,谓之全民皆兵,也不为过,这是他们的优势,不过再有优势,人口基数在哪里,终究还是难成大气候的。

    “即如此,都督修边墙之时,鞑贼必不会坐视,须得做好防备。”林疏桐提醒道,鞑贼南侵入边,靠的就是他们的机动能力,或声东击西,使大明边军疲于应付,或围点打援,消灭大明边军的有生力量,待大明边军无暇他顾之后,便长驱直入。

    而延绥边墙一旦修筑起来,对于鞑贼而言绝非好事。面对边墙的阻隔,他们只能从榆林突破,不论是围点打援还是声东击西,这些他们惯用的伎俩可就毫无用武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