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吴圣祖 » 第四十二章 南进之议

第四十二章 南进之议

    孙皓看向孙奉:“朕的伏波将军,来为众卿解说南海形势。”

    “陛下,可饶了臣吧。”孙奉苦笑道,“臣就是个武夫,这打仗的事臣还在行,谈论地理人文,要不还是让周横海来吧。”

    “岂有此理!”孙皓怒道,“为将者岂能不识天数,不明地理。不了解当地的地理人文,能打得好仗吗?从今天起,你给我好好读书,先从左传春秋开始读!”

    “这个,陛下,军中繁忙,每日诸多事务缠身……”

    “少来这一套!朕要你读书,难道是想让你治经为博士吗?但应当博览群书,多了解历史,你说军务繁忙,试问这大吴还有谁比朕更忙的?朕就经常读书,自认为很有益处!“

    孙奉只得苦着脸应了。

    “周卿,”孙皓对周豫道,“给朕监督好他,以后朕是要考校他学问的。另外,你来解说一下吧。”

    “臣领旨!”周豫躬身领命,环顾四周,“敢为陛下及诸位同僚解说形势。自我等用兵南海以来,发现交广以南的气候,似乎已不同昔日那般湿热难忍。吾遍观档案,发现因瘴疠而死的将士,历年都有减少。后来吾询问马鼍,发现海盗那边的情况也差不多。今岁夏秋时节,我广州水师深入涨海,巡视臣延、耽兰、杜薄、歌营(今爪哇岛,载于南州异物志)、蒲类和婆罗等国,宣扬王化,征收粮税,收获甚巨,因病而死的将士却不甚多。诸位,我们的南边,有大量肥沃的土地和人口。据我所知,有几个岛屿还盛产各类香料,夷商甚爱之,据说在西夷能卖出天价。此次我军主要是取其粮米以资军需,故而未曾收集香料,明年计划取一些回来。

    我想说的是,诸位啊,在我们的南边有一座座还未曾开发的宝库,比之百年前乃至数十年前,瘴疠似乎已经不能阻挡我们的步伐了,难道我们要这样注视着它,什么都不做吗?难道我南海水师就仅仅满足于像那些海盗一般小打小闹,征收一些粮米就完事了吗?”

    群臣听得如痴如醉,嘴巴张得老大。周豫虽然有些口干舌燥了,却仍然滔滔不绝。孙皓之前已经听孙奉、周豫单独汇报过此事,所以并不意外。他只是想起,他似乎正身处历史上第二次小冰河时期。

    在中国历史上,先后有过四次小冰河时期,第一次是殷商末年到西周初年;第二次是东汉末年到西晋时期,贯穿整个三国时代;第三次从唐末,贯穿五代,到宋初结束;第四次则是明末清初。从每次发生的时间对应历史事件可以看到,这绝非偶然。

    后世研究史学,往往过于偏重人事,却忽略了自然环境的变化。有时候,人力在大自然面前是很渺小的。就比如因为汉文帝时期的一场大地震,使得巴蜀和关中水路断绝,导致运量成本急剧增加,诸葛亮无法再走韩信的路。又比如,隋唐时期,气候炎热,就连青藏高原也变得宜居起来,竟能承载一个可以同唐帝国、阿拉伯帝国分庭抗礼的吐蕃帝国,吐蕃人口巅峰时期有一千多万——而在21世纪的今天,在现代科技加持下,青海和西藏加起来都没这么多人口。同时,由于南境酷热,瘴疠横行,即使以盛唐的国力也无法再复诸葛武侯故事,昔日的南中地区竟然变成了南诏国,唐廷多次征讨却屡战屡败。

    说回三国时代,东汉末年开始的小冰河时期,给中原大地带来了深重灾难,瘟疫、水旱蝗灾,怎一个“惨”字了得。而放眼塞外,那些遭受白灾的胡人更不会坐以待毙,对于他们来说,中原比任何时候都更像一个天堂般的存在,他们无时无刻不想挤进来。而在整个世界上,罗马帝国在这一时期陷入“三世纪危机”,安息帝国被萨珊灭亡,贵霜帝国也渐渐消亡,这难道是巧合吗?但这样的气候却使得以往卑湿炎热的江南地区乃至岭南地区变得比以前更适合汉人生存,更容易开发了。以至于今天周豫公开在朝堂上大谈征服南洋的事。

    既然现在的气候造就了这么一个千载难逢的向南开拓的历史机遇和时间窗口,那么天与弗取,反受其咎。顺势而行,才是智者所为。

    当然,困难还是有的,而且不见得小,瘴疠只是削弱了,却并未消散。在金鸡纳树皮的提取物奎宁以及各类抗生素开发出来之前,殖民扩张的风险都是很大的。

    但东吴这套体系偏偏是相当适合干这个的。

    三国时期的经济形态以世族庄园经济为主流,这其中又以东吴为最。当初江东之地的各大家族靠的就是这种模式开发江南,孙氏立业后,极大加剧了开发江南的进程。这种玩法其实和后世欧洲人在殖民地搞的种植园经济颇有相似之处,当然了,他们的种植园经济也是发源于中世纪的庄园经济。在这一点上,东西方是有相似之处的,而且东方玩得早很多。

    这套体系的弊端无需赘言,但它有一个优点,适合拓荒,面对那些文明开化程度及军事科技均落后很多的蛮族有奇效。

    至于这么做会不会被士人诟病——至少在建邺朝廷不会。这一点,孙皓也是在看到王蕃的态度转变后才想明白的,他们只在乎赔不赔本。别看这些江东士族一个个道貌岸然的样子,他们收拾的山越人比谁都多。自孙氏政权建立以来,江东籍的将领就没一个不是靠征讨山越的军功起家的,贺齐、陆逊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把山越人从山里赶出来,强者充作部曲,到战场上流血牺牲;弱者没为奴客,在庄园里挥洒血汗。

    东吴征讨山越的战争是非常宏大的,历史上,从孙策立业开始,到吴国灭亡为止,一直没有停过。当然这些年规模已经很小,毕竟诸葛恪那一次下手太狠了,有点竭泽而渔的味道。历史上,东吴将领们先后收编了约十四万山越人充军,在东吴灭亡时,二十三万大军中竟有半数以上山越人。

    这些将领们,尤其是江东世家豪强出身的将领们,进取中原的胆子是没有的,或者说不太大;但征讨蛮夷,壮大实力的胆子不仅有,而且很大。

    过去,他们反对孙权征夷州、征朱崖,怕的是亏本。但现在孙奉、周豫他们好像已经吃得满嘴流油,而且他们描述的前景实在太诱人了。这下大臣们再也按捺不住,众人的情绪变得亢奋起来,这样的盛宴,如果各大家族竟然缺席,那实在是太不像话。一些将领们已经开始沉浸在带着自家部曲乘船去涨海诸岛抓奴隶、办庄园的美梦了。

    “陛下,”陆凯发话道,“臣以为周将军之议甚好,可斟酌而行。但万不能好大喜功,当循序渐进。”

    好嘛,江东第一世家的陆家已经出来表态,这事基本上成了一大半了。看来大家伙殖民开拓......哦不,宣扬王化、教化蛮夷的热情很高涨啊。山越人早就不够抓了,新的财源又找不到,这国家怎么能不凋敝,民心士气如何能不低迷?开不了源,他们就只能拼命压榨现有的奴客、佃户,只能对百姓巧取豪夺,国势自然就越发衰败。现在一下找到这么一大片富矿,国初那种昂扬奋发的面貌仿佛又找回来了。

    看着眼前一片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孙皓不禁遐想,当年孙策、孙权的将军府里议事的时候,应该就是这样的吧?

    “陆卿所言甚是,”孙皓起身道,“昔日秦国得巴蜀,腾飞而起,而后有鲸吞六国之力;今日之海外,或可成为朕之巴蜀,助我大吴国势扶摇而上,一统天下。”

    “臣等为陛下贺,为大吴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