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吴圣祖 » 第四十三章 遇刺

第四十三章 遇刺

    后来的史学界,把建邺朝廷的这场朝会,作为华夏世界全面开启大航海时代的重要标志。孙奉、周豫、丁温、沈莹、贺质……都成了后世教科书津津乐道的名字,对他们各种事迹研究考证的论文汗牛充栋,成为世界史学界经久不衰的热点。

    然而对于这些当事人来说,这不过是发生在大吴洪武二年腊月二十九日的一场普通的早朝,当然确实讨论了一些比较重要的议题,诸如交州功臣的封赏、未来数年内对晋国的战守之策,以及对于交广以南的战略选择,但也仅此而已。

    大航海,什么大航海呀?没影的事。我们只是发现了一座堪比山越的富矿而已,准备试着去开发一下,能不能开发出来还两说呢。

    除夕夜,孙皓与诸文武一起饮宴守夜,饮宴的饭食特意用了广州水师自涨海诸岛带回的稻米。当夜,孙皓先后和陶璜、孙奉、周豫在偏殿密谈了一些事。

    孙皓对陶璜说,故汉鼎盛时,交州三郡有近百万编户齐民的人口,如今三郡加起来的编户齐民约五十八万,少了近一半,即使考虑到当地大族的隐户问题,也说明交州三郡有很大的开发空间。而且此次交州大族附逆叛乱的不在少数,尽管后来在吴军兵临城下时又有很多投降了,但该清算的肯定少不了。免不得会有一批家族被罚没田产部曲,发配到朱崖和甬东去。这样一来,正好可以借着这个机会,在交趾、九真屯田殖谷,充实军需。另外日南郡也要重视和开发起来,重点开发商业,收取商税,同时令勇将卫濮镇守,防备林邑国滋扰。

    陶璜则担心,卫濮性情刚猛,早晚会和林邑人发生冲突。

    “这样不好吗?”孙皓笑道,“正好趁着这几年国中太平,把这个祸患给拔除掉,刮骨疗毒。”

    “陛下,林邑不足为惧,但扶南是大国……”

    “他大,还是我大?”

    “陛下,这……”

    “陶卿,你想不想得到一块大大的封地,南面称孤,世袭罔替?”

    “陛下明鉴!”陶璜大惊,汗如浆出,“我陶璜对大吴忠心耿耿,对陛下忠心耿耿,此心天日可鉴,绝无……”

    “陶卿,你误会朕了!”孙皓赶紧摆手,阻止陶璜再说下去,“你是忠良,是大大的忠良,又是收复失地的大功臣,是朕倚重的肱骨良将。正因为你是功臣,所以朕必须要厚赏,朕不是个凉薄之君,不屑做鸟尽弓藏之事,愿与功臣忠良共天下!”

    “陛下厚爱,臣愧不能当!然昔日汉高祖白马之誓,异姓不王,我吴承汉制,臣万不能为王。”

    “小了,格局小了。”孙皓大笑道,“陶卿,天下很大,比你想象的大太多了。你可能也知道一些,读过《扶南异物志》、《南州异物志》和《吴时外国传》吧?那林邑王范熊、扶南王范寻,他们这王做得好好的,也没见谁以‘异姓不可称王’为由讨伐它。匈奴也有王啊,还是故汉天子亲封的,不打脸吗?在更远的西边,贵霜有王,萨珊有个万王之王,罗马还有皇帝,中原天子说是天下共主,又能奈他们何?”

    “陛下,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哈哈,诸夏,诸夏现在也有两个天子,朕和司马炎谁能为华夏之主,现在还很难说呢。不说这个了,陶卿,这天下那么大,肥沃的土地那么多,财富、人口更不知有几许。千年之内,也难以为我华夏天朝所直接掌握。与其便宜了蛮夷,何不效周天子故事,分封宗室、功臣、巨室,众建诸侯?昔日周天子分封,将我华夏子民的生存空间从三河之地扩展到九州。然而九州却也只是天下之一隅,后人岂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

    “陛下之志,何其雄也,微臣叹服之至……”

    “就在你的眼前,现在就有一个扶南国。你把它视为洪水猛兽,朕却把它视为一道盛宴。接下来,朕会让锦衣卫去扶南收集消息,你也组织商队,去扶南探听虚实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若能得扶南之土,朕当允你陶氏为扶南之主,封邦建国,永为我大吴之诸侯,世袭罔替。”

    陶璜被孙皓的大饼给忽悠得身子都晃了一下,连忙稳住心神,叩拜道:“臣叩谢陛下天恩,必不负陛下所望!”

    随后,孙皓又召来孙奉、周豫。

    “这一次,朕可是把整个的涨海,包括朱崖岛在内,都交给你了,你接得住吗?”

    “臣一定为陛下好好经略涨海,不负陛下所望!”孙奉慨然道,“让那些蛮夷乖乖献出土地、人口、钱粮,还有那什么香料!”

    “接下来,应该会有很多世家想来涨海发展啊,这会为你带来大量的钱粮和兵力,但朕恐你应付不当。”

    孙奉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这时周豫道:“陛下勿忧,臣能应付得当,调动诸家力量,开拓涨海,富国强兵!”

    “好好好,放手去做吧。不过朱崖岛上的俚人还未尽服,现在卫濮去了日南,汝等可能应付?”

    “陛下放心,”孙奉道,“我南海水师,本就有不少海盗,有几人原是马鼍的家将,早就和俚人打惯了交道,深知其虚实。此番陶使君又令我部征讨扶严夷,虽都是些老弱,也颇有心得。再者,卫君去年已经征服半数以上的俚人,没为部曲,那些人都要被他带到日南去。他征服的都是些刺头,剩下这些很好对付了。”

    看孙奉说得胸有成竹,孙皓也没在这个问题上再多说什么。

    他转念又道:“那些南中贼的俘虏,有点不好处理,安置在国中,怕他们老是要逃回去,杀了又有干天和。马融、杨稷和毛炅几人,尤其死硬。若是流放海岛,废物利用,可行否?”

    周豫沉吟道:“陛下,若是从前,把他们放到那些海岛上也就是了,他们到死也找不到回去的路。但如今,既然我们自己要经略涨海,把他们流放过去,好像不太合适。就怕他们聚兵顽抗,坏我大事。”

    “唉,陛下,”孙奉突然插嘴,“我在歌营时,曾听夷酋言,从歌营一路东行过四五个岛,再向东南行不足千里,有一个大岛,但因此去无风,只能划桨摇橹,约十日可至。此前吾已令人走过一遭。据探险将士称,此处有林有水,但一片荒芜。当地土人,不通人言,以石矛与木制飞镖作为武器,不足为虑。将士与其冲突一次,我方未有伤亡。后又沿海岸线航行,无边无际,比涨海任何一个岛都大。但岛上土人实在落后,又无稻米、宝货可取,实在是个鸡肋。依臣之见,可把南中俘虏流放此处。”

    孙皓已经猜到那个大岛是哪里了。好啊,连澳洲都成鸡肋了,而且这么大的事也不汇报一下,可能这俩货确实觉得那地方没啥可说的吧。不过好像也是这个理,当今大吴没有人力物力和动力去开发澳洲。相比之下,把这帮“大晋忠臣”流放过去,然后任其自生自灭,也不失为一种选择。但船只运力有限,这接近两万人的俘虏不可能全运过去,运个两千已是极限。到时候就把最“忠”的那一批运过去,其余人还是留给诸将充作部曲吧。

    第二日,元旦,群臣朝贺已毕,孙皓便带着他们出宫前往蒋陵,祭祀孙权。

    徐绍、孙彧、爨谷、爨能、李松、孟干、李祚和邵胤的首级一字排开,孙皓喜滋滋地向孙权汇报他的丰功伟绩。他想,孙权一定听得见,毕竟自己就是被他弄到这个时空来拯救他的江山的。

    现在做的这些,老祖宗应该很满意吧?孙皓想了想,不满意也没办法,我已经尽力了,这摊子这么烂,北朝又那么强势,现在能撑住就不错了,速胜不可取。

    当然,胜利的信心还是要有的,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希望。

    回程的时候,行至半路,斜刺里突然飞来几支木枪、竹箭,向孙皓的车驾打来,青盖都刺烂了。

    “有刺客!有刺客!护驾!护驾!”几名侍卫赶紧护着孙皓下车。这时,几十个黑衣人高喊:“杀吴贼,杀孙皓!”迅速持刀冲来,这些人都不高壮,但敏捷矫健,片刻便冲到御前与侍卫们搏斗在一起。

    孙皓倒没受伤,只是被吓了一大跳,此刻却突然涌起一股暴戾之气,竟然拔出天子剑就要上前搏杀刺客。孙奉、孙俊见状,不约而同抱住孙皓,以身相护,口里只道“陛下(皇兄)不可!”这时孙皓的猛虎营已经上来,有十几个人结成圆阵围住孙皓,以大盾遮护,其余人在孙震的指挥下结成鸳鸯阵迅速投入战斗。

    这时大臣们也反应过来,大将军丁奉、卫将军滕牧,镇军大将军陆抗纷纷挺矛而战,右丞相万彧也挽弓搭箭,射倒一名刺客。周豫、丁温、沈莹、贺质等人更是二话不说就冲上去。锦衣卫暗卫也从四处赶来护驾,其中一人被周处揪着脖子扇了一下,叱骂道:“一群饭桶废物!”周处骂完,便也径自上前搏杀,他生得长壮,武艺高强,无一合之敌。就连左丞相陆凯也拔出宝剑,不顾左右劝阻,已经和刺客较量起来。

    孙皓都看得呆了,原来朕的群臣都这么猛的吗?转念一想便也释然了,毕竟这个时代对士大夫的要求就是能文能武,就连平时不显山不漏水、文质彬彬的小老头陆凯,当初可也是行伍出身,还讨伐过朱崖贼呢。

    很快,这帮猛人就把刺客给消灭了,在周处的关照下留了几个活口。刺客当中,有个老头尤其能打,竟与丁奉对阵数合才被擒下。

    周处匍匐在地:“臣有罪!”

    “起来吧。”孙皓道,“摆驾回宫!你把那几个活口好好审一下,要快,看看是什么来头。”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