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吴圣祖 » 第四十九章 目标: 夷州

第四十九章 目标: 夷州

    孙皓来到甬东,视察新开辟的盐场和腌鱼场,非常满意;又召见丁温、沈莹和贺质,勉励他们再立新功;最后在水寨登高而望,眼前数百条大小战船,旌旗蔽空,上万意气飞扬的水师将士接受着他的检阅,孙皓心潮澎湃。

    这样规模的水师,在南海还有一支,都是能在海上称雄的虎狼之师。在公元三世纪,这就是地球上最强大的海军,没有之一。

    现在,他们将要扯起风帆,随孙皓向南航行,登陆夷州。在后世,这不知道是多少人魂牵梦萦、做梦都盼望的盛举,直到他穿越前,此事仍然遥遥无期。但在此时此地,孙皓一声令下,就能调动数万人随他跨海远征。

    孙皓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所拥有的改写历史的力量。他确实已经改写了历史,朱崖岛已经再次纳入大吴的版图,交州也提前五年收复了。

    “诸君,此番出师夷州,讨伐白虎贼,乃为报我大吴五大恨也。一恨者,严许之贼,昔日便不服王化,兴兵对抗长沙桓王之王师,后又行刺长沙桓王,若非大皇帝以神武之姿,任用贤能,我江东基业恐早倾覆矣;二恨者,昔日大皇帝以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一万浮海求夷州、澶州,欲宣化蛮夷,播我大吴之威于东海之上,却在夷州为白虎贼所沮,数千军士死于疾疫;三恨者,白虎贼长期为祸东南沿海郡县,我扬州吴郡、会稽郡、临海郡和建安郡无不深受其害,那海盐城数千吏民惨死于白虎贼刀下,朕每念之,无不肝肠寸断;四恨者,白虎贼勾结甬东贼,作乱于东海之上,我大吴渔民、海商常被劫掠,却苦于无人伸冤;五恨者,此贼凶顽至极,怙恶不悛,竟妄图弑朕!对于这样的凶徒,若不平灭,东海不宁!今日,朕应天顺人,亲统天兵,吊民伐罪,荡平白虎贼!”孙皓的声音中气十足,回荡在天地之间,“夷州多有金铜宝货,土地肥沃,蛮夷如山越者甚多,此诚壮勇之士建功立业之时,诸君,勉之!”

    “必胜,万岁!必胜,万岁……”两万将士的狂热情绪彻底点燃,欢呼的声音一浪盖过一浪,不绝于耳。

    孙皓拔出天子剑,下令出师。

    朱崖岛。

    孙奉集结一万将士,准备东行。他刚从澳洲回来,就接到孙皓下达的东击澎湖的诏令。顾不得休整,他立刻下令东征。好在周豫早就安排妥当,一切都井井有条。孙奉从澳洲回航的时候又在歌营和婆罗大索数千石稻米,满载而归。

    “我说孙大都督,现在正值春荒,你这样是不是做得太过了些?索取这么多粮米,那些土人怕是要闹饥荒了。”周豫有些担心。

    “哼,他们田土肥沃,一年三熟,稻米甚多,何饥之有?”孙奉满不在乎道,“再说了,那些土人,非我大吴之民,他们的死活,与我何干。用他们的粮食让我大吴的天兵、子民吃饱肚子,是这些蛮夷的福分,是我大吴朝给他们的恩典!”

    孙奉蛮横霸道的言行让周豫甚是无语,这家伙是真把陛下那套理论给参悟透了的。这时,孙奉又转头看向裨将马文——他是马鼍的族人,朱崖贼旧部,问道:“这次东征的向导官就是你了,你不会带错路吧?”

    “禀都督,”马文把胸口拍得咚咚响,“错不了的,先前就是末将负责与白虎贼的贸易,每年都会跑三四趟的。若有闪失,末将愿领军法!”

    “好!”孙奉眉开眼笑,“你也算是识抬举的人了,这仗打完,本都督重重有赏!你们朱崖马氏只要心向王化,忠于大吴,在我麾下好好立功,如今东海南海都是大有可为之地,你们的前途也是很光明的!”

    “谢都督抬爱!我马氏定当洗心革面,为王前驱,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马文急忙表达忠心。

    “哦,还有一件事,马鼍最近已经返航,回到臣延岛,正在休整。马鼍的船队,三艘船沉了一艘,人员死亡过半,但陛下交给他的任务都圆满完成,那些作物都已找到。”周豫越说越激动,“另外,他带回来整整一船黄金!”

    “什么?!”孙奉惊得下巴都合不拢了,“一船……黄金?”

    “对!他说那片大陆的殷人,他们长相与我们有些相似,但他们皮肤比较偏红偏黑一些,而且似乎并不通人言,更不知道什么商纣王、苏妲己、比干和攸侯喜的事;且武力低微,没有铁器和青铜器,只用石器,还有金器,真是奇哉怪也!那些作物和黄金,都是马鼍用一些刀枪军械和其他一些无关紧要的铁器换来的,那些殷人没见过,如获至宝,殷人的部落头人还留着马鼍他们过了一冬。马鼍本来还带了几个殷人回来,但路上水土不服,都死了。”

    “真是个好地方啊。”孙奉有些神往,“世上竟有这样的仙境,比南边那个大岛好多了。陛下是对的,海外有这么多好地方,若是华夏之人能齐心外拓,呵,昔日周朝从三河之地发派诸侯,开拓九州,至始皇一统,用了八百年之久,而九州也不过天下一隅耳,万世怕也开拓不完,大吴岂不是能万世不易?”

    “然而晋人是不会这样想的。”周豫叹道,“将来少不了要与他们恶战!”

    “真是一群不知好歹的东西!”孙奉愤慨道,“鼠目寸光之辈,眼里也就只看得到华夏九州这一隅了。口口声声想统一天下,不过是守护之犬耳,将来必为我大吴所败!”

    “马鼍想进京面圣,你看……”

    “让他继续在臣延岛再待一段时间吧。”孙奉摆摆手道,“眼下出征在即,陛下已经去甬东整军了。待夷州事毕,再安排他面圣。”

    “也好。”周豫点点头。

    “出师,起锚!”

    南海水师浩浩荡荡,扬帆东行。

    夷州,鸡笼港。

    在航行十余日后,孙皓稳稳地踏上了夷州的土地。他站在海滩上,甚是感慨。在穿越前,他未曾来过这片土地。而现在,他作为大吴的皇帝,也是诸夏之君,登临了这片土地,这注定是要载入史册的。此刻,大吴的重臣高陵亭侯,中书仆射、侍中,领左国史,也是建邺学宫的文史院祭酒——韦昭,就站在孙皓身边,也在领略夷州风光。韦昭曾经是孙和的老师,孙皓也一直对他敬重有加。历史上,韦昭撰写了大吴的国史《吴书》。如今韦昭已是花甲之年,身体此前一直不甚好。孙皓为此在去年初夏时特意亲赴豫章,请出在此隐居的董奉,经过数月调养,韦昭已经变得精神矍铄。这次甚至主动请缨伴驾,要亲自见证并记录御驾征讨夷州白虎国之事。

    董奉字君异,公元200年生人,如今也是花甲之年,历史上活了80岁,还有十余年寿数,历史上正好是在东吴灭亡那年去世。此人少年学医,年轻时曾任侯官县小吏,不久归隐,云游四方,留下不少奇闻异事,还在交州救过士燮一命。此人与华佗、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他晚年在豫章庐山下隐居,继续行医,治病不取财物,只让病愈者栽杏。轻病愈者栽杏一株,重病愈者栽杏五株。夏日杏熟时,他便建一草仓存储杏子,需要杏子的人,以粟米或稻米交换,再用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后世还诞生了一个称颂医家的“杏林春暖”的典故,正源于此事。

    孙皓到时,发现此处已经有杏万株,蔚然成林。董奉起初不肯跟孙皓去建邺,他说自己淡泊名利,且年事已高,无意于荣华富贵。相比于给达官贵人治病,他更想多救几个庶民。因为建邺城里的贵人有的是医者给他们看病,但这里的小民却只有他。孙皓只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董公医者仁心,朕甚是崇敬,但朕希望董公能把毕生所学著书立说,如张仲景一般,这样才能救更多的人。朕愿延请董公任建邺学宫医学院祭酒,著书所需人力财力一律由朝廷承担,董公的家人也可在建邺安享富贵。另外董公还能多教出一些徒弟,传道授业,拯救天下苍生,此方为大仁大德也。董奉也渐渐被孙皓忽悠得上头了,有心答应,却还是放不下这里的百姓。附近的百姓闻讯,也来了数千人,跪地哀哭,恳请孙皓收回成命,不要带走董神医。孙皓头都大了,一咬牙一跺脚,召来豫章太守,令其派员驻守此处,看管杏林,延续董奉的善举,还派来一名太医代替董奉。为了防止这些人把事情办砸,孙皓还让周处派锦衣卫监督,谁敢坏了这杏林善政,就杀谁的头。

    百姓们见孙皓如此有诚意,才恋恋不舍地散去。孙皓总算如愿以偿,把董奉带回建邺。

    自从董奉到了建邺,数月之后,陆凯、韦昭这些老头的身体都好了不少。丁奉原本身子就不错,经过董奉的调理,更加雄壮。丁贵妃生四皇子的时候,也由董奉亲自指挥接生。当然,孙皓也没有食言,董奉的著书和教学工作都进展顺利,要啥有啥,孙皓十分慷慨。

    在船队靠岸时,海岸上几十个夷人投来木枪,被吴军的弓弩凌厉反击,射死数人,余者四散而逃。众将都认为他们肯定回去报信了,前面不远处就是鸡笼城,此城是在卫温他们的航海行动过去十余年后才修筑的,要不然当初就能发现白虎贼了。而鸡笼城翻过山后,便是白虎国的国都金石城。

    要打金石城,肯定要先拔掉鸡笼城。但眼下,吴军还在陆续登岸,立足未稳,最紧要的事情是防止白虎贼趁机来袭。

    贺质、孙俊纷纷请缨由他们所部来担任警戒,掩护大军登岸。但孙皓却不顾众人反对,自为先锋,率领猛虎营率先登岸,在沙滩上结阵,迎击可能出现的白虎贼。

    丁温等人一个头两个大,真拿这个陛下没办法。只能抓紧时间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