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朝:为天地立心 » 第一百十二节 劝进

第一百十二节 劝进

    这日,朱元璋与刘基于内室商议,朱元璋虽任命刘基为太史院史及御史中丞,不过在私下还是习惯称呼“先生”,至少还未真正平定天下之前。

    朱元璋道:“先生过去的十八策,大致上吻合时势,也已执行完毕;而早先时,在青田曾提出三策略,巩固势力、统一反元,征服天下;先生认为,该如何征服天下?”

    刘基道:“过去最难应付的对手,察罕帖木儿已死,虽然其义子扩廓帖木儿深谋善战,然过于年轻,不孚众望,难以驾驭老臣、老将,才会有现今北方对峙情势。”

    朱元璋也道:“先前,原大元朝廷户部尚书归附的张昶,也言及朝廷诏命前后不一,在朝官吏频频更替,朝令夕改,以致在外将领,便割地不奉诏,各自为政,才会导致两大阵营敌对。”

    刘基道:“如今北方两大阵营,太原的扩廓,与关中的李思齐,虽视朝廷诏命如无物;不过,据属下了解,两阵营虽呈对峙,但仍忠于大元,仅是不满当今元帝执政,但又不能作出违逆不道之举。”

    又道:“现今,直隶州驻军有限、京城空虚,而两大阵营却互相牵制,正是北伐良机。主上可令大将军率军北上,由淮东先进取山东,再转向西边取下汴梁,攻取潼关,先扼住两阵营前往援救大元京城之路后,便可直捣黄龙,攻下元大都。”

    朱元璋道:“嗯!先生说得对,先前派人送信交好扩廓,还有回复;这两年来,孤屡次送信,皆不予回应,想必其心仍在大元。虽然京城空虚,但若直捣黄龙,两阵营反可能暂时放下敌对,转略我大军后方,实为不利之策。”

    刘基又道:“至于南征方面,方国珍首尾两端、颇识时务,其军不善陆战,我大军压境,必先遁海而去;只要再派遣水师包围,无路可逃后,必输诚纳款投降。”

    接着说:“至于占据福建行省的闽虎陈友定,有勇无谋,虽然跋扈于地方,却忠于大元,且骁勇善战,比较是一场硬战,且福建多港埠,也需要水师,待方国珍归降后,其势孤力寡,便可接着征伐,必难以抵挡我大军。”

    朱元璋道:“看来南方比较麻烦的是陈友定,不过,应付的计策较为简单,待先收服方国珍后,不难对付。嗯!明日便先派遣汤和,征讨方国珍。”

    吴元年,十月初十、癸丑日(1367/11/2)

    命御史大夫汤和为征南将军、佥大都督府事,吴祯为副将军,帅常州、长兴、宜兴、江阴诸军,讨方国珍。

    十月十五、戊午日,考正四庙雅乐。命协律郎冷谦,校定音律及编钟、编磬等器。

    ………

    与刘基密商后,接下来当然就是考试。所谓召集诸将,商议北伐事宜

    朱元璋道:“自元失其政,君昏臣悖,兵戈四兴,民毁涂炭,孤虽已平陈友谅,灭张士诚,闽广之地将以次而定。不过中原扰攘,人民离散。如今,山东未定,河南尚有扩廓,关陇则有李思齐、张思道,势不两立。大元将亡,其机在此!”

    又道:“现今,孤欲派诸位北伐,你们有什么计策?”

    鄂国公常遇春回道:“如今南方已定,兵力充足,当然是直捣元都,以我百战之师,对付久逸之卒,必可战胜!而京城既克,以此破竹之势,乘胜追击,其余便能顺势弭平!”

    果然是先锋将,从古至今,喔!是从以前到现在,都是采直捣黄龙之策,不愧是猛将常遇春。

    朱元璋笑了笑,道:“大元建都百年,必然城坚池深,易守难攻。若如卿言,直接深入敌区,若是无法立即攻破,将为困于坚城之下,而大都遥远,馈饷不继,此时勤王援兵四集而来,城坚池深、进战不得力,退兵又无所据,卿将如何?”

    又道:“孤认为,应该先取下山东后,便转向河南,懈怠京师防务;先攻下潼关据守,便可扼住关槛,阻止大都的可能援军。此时天下形势,尽在掌握之中!然后再大军进兵元都,势孤援绝,不战可克!”

    接着说:“再来才如卿言,以此破竹之势,乘胜追击,鼓行而西,可席卷而下!”

    常遇春心里不满,和我的计策也只差一步骤,先转攻潼关而已。况且,以我常十万的能耐,攻下大都哪需要多久,不用等援军四集,便可取下京城。

    不过,这可只能放在心中,不能说出来的秘密,当然要跟着大家一起回答。

    诸将皆曰:“善!”

    十月二十一、甲子日

    命中书右丞相信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中书平章掌军国重事鄂国公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率甲士二十五万,由淮入河北取中原。

    命中书平章胡廷瑞为征南将军,江西行省何文辉为副将军,率安吉、宁国、南昌、袁、赣、滁和无为等卫军,由江西取福建。

    ………

    果然,第一个战果,便是方国珍这边。

    真正是势如破竹,方国珍所属台州、温州、庆元三路,见吴国大军“压境”,便皆陆续投降,方国珍逃遁海上,又被廖永忠率水师追击,没路跑了,只好请人写了一篇情文并茂的降书,“献土乞降”。

    而北方也进展顺利,山东之地将**定。

    这下子,天下底定看似不远矣!

    朱元璋的心思当然就来了,喔!不,是群臣们的心思,当然就来了。

    什么心思,称帝的心思啊!

    喔!是众臣们“劝进”吴王“称帝”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