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朝:为天地立心 » 第一百三六节 中都

第一百三六节 中都

    常遇春之死,虽让朱元璋有真正的伤心难过,不过那都过去了,皇帝可要日理万机,担心北方战事,担心各省运作,担心深宫内苑的后妃,喔!这对朱元璋的性格来说,还可控制,除了马皇后比较难搞外,其他谁敢不听话;而让朱元璋最担心的,是大明皇朝的命脉、国祚的长短。

    刘基先前曾建言,建康城的王气遭截,加上隋文帝攻下后,下诏“平荡耕垦”,整个城池被铲平作为农田,王气几绝,不适合做为“国祚长久”的皇城。这事,可一直让朱元璋放在的心上,不时地思考皇城京师的地点。

    而先前去了两次开封府、汴梁城,虽号称是八朝古都,比建康城的六朝还多,其中古夏朝及北宋朝虽逾百年;不过后来发现,唐朝之后的五代(梁、唐、晋、汉、周),其中虽有四代(后唐定都洛阳、公元923~937)定都开封,但“国祚”更短。

    后梁(907~923)十六年、后晋(936~947)十一年、后汉(947~951)四年、后周(951~960)九年,大辽定都时间更短,几个月就北迁,还好北迁,国祚若从定都开封(公元947)起算至灭亡(1125)年,还有一百七十八年。

    另外一个大问题,便是水患问题,黄河之水天上来!

    北宋定都时,还会随时疏通、留意开封上游河况。金朝贞佑二(1214)年,金宣宗为避蒙古军锋,迁都“南京开封府”;天兴元(1232)年,汴京大疫凡五十日,从各城门运出的死者有九十余万人,金哀宗只好在十二月时逃离汴京,两(1234)后金朝灭亡(仅二十年);开封城也就此没落,无力再注意上游水患。

    将京师定在随时可能被水淹的地点,实在不是好主意,而要再疏通黄河,避免开封府水患,以及现有城池破旧、规模太小,都要重建,这工程、这经费甚为浩大,既然已称“北京”,就挂着吧!但是要当京师?就暂不考虑。当然,此后群臣们也各有建议。

    有建议关中的西安府(古称长安、京兆、镐京、西京…)

    位于渭河平原之中,南有秦岭、北有渭河,八百里秦川,险固金城,天府之国,建城已超过二千年,建都也超过千年,过去共有十朝代、二帝王,曾以此为京城。

    依序有:西周(373年)、西汉(210年)、东汉(献帝6年)、王莽新朝(15年)、西晋(愍帝2年)、前赵(11年)、前秦(33年)、后秦(34年)、西魏(22年)、北周(25年)、隋(24年)、唐(273年)共计1077年。

    有大臣便认为洛阳城更佳。

    要比建都最多的朝代是吗?十朝哪算什么!洛阳曾有十二个朝代定都,有三千多年建城史、一千五百多年建都史。境内有伊、洛两水,地处中原,雄踞天下;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而汴梁因水患与经费被屏除,曾建议的大臣此时便说道,洛邑不为京师已四百年多年,如今规模太小、城池破旧,重建光是迁移、拆除等,经费更是庞大。

    也有主张迁都“北平”的一派。

    这时,便出来说道,北平,故元之京师,宫室殿堂完备,且大将军(徐达)攻入后,未有过多破坏,近期也加固城垣,迁往北平,可省下民力与经费。

    虽然西安、洛阳、开封、北平四个“旧都”各有支持者,也各有一套道理。

    不过,大家都不懂朱元璋的心思,自从龙凤十二(元至正二十六)年,徐达命韩政、顾时攻下濠、徐、宿等州,朱元璋如濠州省墓,置守冢二十家,置酒召父老饮,极欢。

    就对“临濠(吴元年改濠州为临濠府)”念念不忘,前(吴元)年十月,还派世子标、次子樉往临濠谒陵。

    群臣们之前就各从地理位置、山河关险,历代定都考虑、交通运输问题等,对四个“旧都”表示看法,但就没有针对“临濠”提出意见。

    就朱元璋的观点,除了北平不用花太多经费建设,其他三地都要拆除、重建,花费甚巨,而北平位置太远,搬迁也是一笔大经费。

    若是定都在临濠,经过多年的战火,十户仅留二三,选址拆迁不是问题,况且地理位置“适中”,北邻淮河,离大运河不远,漕运方便,更是自己父母的陵寝所在,若能定都临濠,将是最好不过了。

    不过,只有一人反对,那就是朱元璋目前最信任的刘基:“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

    刘基理由也很简单,濠州傍濠水、北临淮河,水运虽佳,但无险可守,历来皆非兵家必争之地,却为兵家蹂躏之地;而此地区水旱灾频繁,也是历代农民起义之地。

    在朱元璋看来,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只要朕的皇朝千秋万世,对朕的家乡,难道还会苛政重赋吗?就算有水旱灾,朝廷自有救济,怎么会有农民起义?况且,在皇朝之下,那还需要什么“天险”、“关隘”据守?

    其实,刘基没说的,是“风水”、是“王气”的问题,有的地方虽出英雄,但不适帝王所居;建康城自古有王气,只是被断!而濠泗一带出英雄,却不是建都之处。

    在众臣议论纷纷后,最终,朱元璋还是觉得临濠府,北有淮河、南有大江之险,且水运方便、建都容易,所以可以定都,但稍微妥协,先订为“中都”,以改建后的建康城为本,选址开始营造宫殿,仍以南京为京师。

    《明太祖实录》卷四十五

    洪武二年,九月十二

    癸卯,诏以临濠为中都。

    初,上召诸老臣问以建都之地,或言“关中,险固金城,天府之国”,或言“洛阳,天地之中,四方朝贡,道里适均”;“汴梁,亦宋之旧京”,又或言“北平,元之宫室完备,就之可省民力”者。

    上曰:“所言皆善,惟时有不同耳。长安、洛阳、汴京,实周秦、汉魏、唐宋所建国,但平定之初,民未苏息,朕若建都于彼,供给、力役悉资江南,重劳其民;若就北平要之,宫室不能无更作,亦未易也。今建业,长江天堑、龙蟠虎踞,江南形胜之地,真足以立国。临濠,则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朕欲以为中都,何如?”

    群臣皆称“善”。

    至是,始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