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朝:为天地立心 » 第一百四六节 锦衣卫

第一百四六节 锦衣卫

    先前在沈儿峪大战前日,被扩廓派兵突袭,阵营大乱的左丞胡德济,被械送至京师。

    胡德济便是当年胡大海的义子,徐达与胡大海也算旧识,不想处置他,便送来京师,让朱元璋亲自处置。

    这可让朱元璋伤脑筋,当然只能“念其旧劳,特命宥之”,还特别写信告谕大将军,以后此类事件,自行阵前处置便可,不用送到京师来。

    不过,也让朱元璋想起,开国前已亡故的勋臣们;便下诏,开国时将帅无嗣者禄其家。

    洪武三年五月二九、丁巳日

    上谕大都督府及中书省臣曰:“国初,设都先锋府及十大元帅、都尉、指挥之职,其人甚众。今思之,多有阵亡物故者,追念旧劳,怆然于怀。

    其有子孙承袭禄,足以赡给,茍无承袭之人,则其父母、妻子将何所赖?宜给存恤之禄以养之。有初同居而后离析者,分禄以赡,毋使失所。”

    ………

    此时的朱元璋,至少天下还没全部打下来的朱元璋,对手下的功臣勋旧们,不论死活(过世的、在世的),都还很照顾的。

    连朱元璋原本最是亲信的特务头子杨宪,过去曾诬陷李文忠,差点得逞,后又诋毁左丞汪广洋,劾广洋奉母无状。朱元璋正在制礼作乐,当然生气切责,放还乡;杨宪还不满意、再奏,旋即被徙海南。

    不过,这个亲信不长眼,这次惹到了大宰相李善长,李善长可是功臣勋旧中,文臣內能与武将徐达并列的一号人物;李善长随便给朱元璋一句:左丞杨宪“放肆为奸事”。

    秋七月三十、丙辰日,中书左丞杨宪有罪,诛。

    ………

    其实特务头子杨宪,算是死有余辜!

    他处处逢迎拍马,一直认为甚得朱元璋宠信;在杨宪还未当中书省右丞时,确实很得朱元璋宠信。

    而调任为右丞后,朱元璋已多次对他的所为,表达过“不满”,却仍不知收敛。

    六月初,李文忠克应昌、擒获故元孙买的里八剌的捷奏至;杨宪及亲信侍御史刘炳,过去都是大元朝的官员,在中书省右丞杨宪带领下,率百官拜贺。

    这一次让朱元璋老大不高兴,特别要礼部榜示,曾经在大元朝任官者,不许称贺。

    第二次是捷奏的公告榜文,太过“侈大”之词,深责丞相,不知大体,立即改之。

    第三次是杨宪要将买的里八剌“献俘于庙”,朱元璋特别问缘由,答不及义;朱元璋反而封买的里八剌为“崇礼侯”。

    第四次,嵩县典史刘某、任满入觐,衣服垢弊;朱元璋问杨宪:“官员大多因未能丰衣足食,而鱼肉百姓,这嵩县典史这般贫窭,其他官员还能够廉洁吗?”

    这些都还算小事,真正的批逆龙鳞,是接下来的两件事。

    刘基曾藉机向朱元璋提到,让故“东吴”一带的无田耕作农民,前往陛下的故乡,目前还算荒芜的临濠耕作,比起用那些不懂耕作的文人雅士,要强的多;况且经历这几年,这些文人应该知所进退,且其中或有可用之才。

    于是,朱元璋便要中书省去办理,将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过去属于“东吴”五郡,无田耕作的百姓,官府给予牛、种,以及舟粮资费,迁往临濠开种,维持“一样”三年不征其税。

    杨宪祖籍是太原阳曲,早年便跟随父母在江南,长大后在元朝时,任官于集庆路(南京),没有什么故乡情怀;或许为人尖酸刻薄,本就不在意那种什么的“故乡情怀”。

    竟然上书,临濠府自吴元年至洪武二年,税粮皆已蠲免,当年订定的三年期限已到,自今年开始,应该征收如旧。

    实在不懂得朱元璋思念家乡,振兴家乡的心情,被朱元璋下令,仍“勿征”。

    第一件逆了龙麟,朕的故乡就算千秋万代都不征税,那又如何!竟敢跟朕计较这么点小税。

    当了中书省右丞高官,反不懂朱元璋心情的杨宪,于是,便有考验杨宪的第二件事。

    ………

    不过,在考验之前,朱元璋还得先进行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将“众所皆知当不知”,在体制上看不见的黑单位“特务机关”,拱卫司(都尉司)给从杨宪手上独立出来。

    原本,杨宪的特务机构主要是负责文官,因为文官相对比较稳定,就算人员迁调,所在“地”的眼线不用特别更换。

    武官部分,本来是在朱元璋的亲卫军、拱卫司内,设置七品的管领校尉等小职位,挂在都督府之下,随军调动出征,随时监控。杨宪是文职官员,虽支援后勤,但要调派军队的眼线,比较名不正言不顺。

    所以,朱元璋藉此机会,扩大特务机构,在六月底,改置为亲军都尉府,管左、右、中、前、后五卫军士,由自己实质掌控武官部分,又设置了仪鸾司,将文职的监控部分,也一起并了进来。

    名义上,杨宪还是特务头子,还觉得自己权力变大了;实际上,改由朱元璋自己掌控一切侦察、监控事务。

    而这“亲军都尉府”及“仪鸾司”,便是后世鼎鼎有名,名留千古的“锦衣卫”前身。

    朱元璋本就非常勤奋、精力过人,等掌握一切侦察事项后,便是杨宪第二次考验了。

    考验什么?考验杨宪的心志!

    怎么考验?再升杨宪的官职,由右丞“扶正”成为左丞,也就是准宰相之位。

    为什么说是“准宰相”?因为真正的宰相位是“左丞相”,不是“左丞”,少个“相”字,就较差十万八千里了!

    居此位的李善长告病休养,次为右丞相、徐达,基本上是挂名的;接下来便是平章政事、常遇春,“薨逝”后还没补上,再接下来便是左丞,再次为右丞。

    杨宪由右丞升任为左丞,掌握大政后,该说是更“嚣张跋扈”了!

    先前提到,诋毁原左丞汪广洋,以致免职、告老还乡,退居老家高邮;还不够,上书要再将之迁调去海南(岛)。

    汪广洋在刘基眼中,给两个字的评语:“褊浅”殆甚于宪;也就是说心地狭窄,见识浅薄,大概比杨宪更严重吧!

    不过,因早在朱元璋(十五年前)攻下太平城时,就跟随着朱元璋,协助李善长做后勤工作,虽然“褊浅”,可还任劳任怨;不算是朱元璋身边的“红人”,但也算是李善长“淮西集团”这边的人马。

    汪广洋被放逐,让还在下面当参政的胡惟庸,心有戚戚焉;喔!是警戒心大起,赶紧向告病的李善长建言,此人(杨宪)非除不可,否则集团人马要去了了了!

    最重要的是,隐密的特务事项,对朱元璋交代不清,尤其当年“大宋皇帝”韩林儿溺死瓜步的事件,杨宪还拿来说项,更是犯了朱元璋的大忌。

    “心志”考验不过关,对朱元璋来说,已不是“非除不可”,是“非死不可”!

    可怜的特务头子杨宪,看着自己手把手建立起来的锦衣卫“前身”,还没正式掌权,就身死命消了。

    补充:《明太祖实录》卷五十四

    洪武三年六月

    十五、壬申日,左副将军李文忠捷奏至,时百官奏事奉天门,闻元主殂,遂相率拜贺…因谓治书侍御史刘炳曰:“尔本元臣,今日之捷,尔不当贺也。”因命礼部榜示:“凡北方捷至,尝仕元者,不许称贺。”。既又以元主不战而奔、克知天命谥曰“顺帝”。

    十六、癸酉日,中书省以左副将军李文忠所奏捷音榜谕天下,上览之见其有侈大之词,深责宰相曰:“卿等为宰相,当法古昔致君于圣贤,何乃习为小吏浮薄之言,不知大体,妄加诋诮?况元虽夷狄,然君主中国且将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元之兴亡,自是气运,与朕何预?而以此张之四方,有识之士口虽不言,其心未必以为是也。可即改之。”

    左副将军李文忠遣人送所获故元诸孙买的八剌等及其宝册至京师,省臣杨宪等请以买的八剌献俘于庙,宝册请令百官具朝服进,上曰:“宝册贮之库,不必进也。古者虽有献俘之礼,武王伐殷曾用之乎?”

    宪曰:“武王事殆不可知,唐太宗行之矣。”

    上曰:“太宗是待王世充,若遇隋之子孙,恐不行此礼。…只令服本俗衣以朝。朝毕,赐以中国衣冠,就令谢。”

    二十一、戊寅日,嵩县典史刘某、任满入觐,上见其衣服垢弊,因谓省臣曰:“有司以衣食故侵渔于民者多矣,嵩县典史贫窭若此,非居官能廉者乎?”省臣因言某居官廉谨状,命以布帛赐之。

    二十三、庚辰日,罢中书右丞相汪广洋退居高邮,侍御史刘炳劾其事母不孝故也。

    二十四、辛巳日,中书省臣言,临濠府自吴元年至洪武二年,税粮皆已蠲免,…自今年为始,征收如旧,上仍令“勿征”,以苏民力。

    二十八、乙酉日,置亲军都尉府及仪鸾司。

    初,设拱卫司正七品官管领校尉,属都督府。后改为拱卫指挥使司,秩正三品。寻以拱卫司似前代尉寺,又改为都尉司。至是,乃定为亲军都尉府,管左、右、中、前、后五卫军士,设仪鸾司隶焉。

    秋七月三十、丙辰日,以中书省右丞杨宪为左丞,寻以罪伏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