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朝:为天地立心 » 第一五二章 征北元

第一五二章 征北元

    伐蜀“大获全胜”之后,自认统帅能力、作战谋略极佳的“圣上”朱元璋,此时信心爆棚,原来自己是如此地“英明神武”!

    但是,看着地图的朱元璋,朕的大明朝版图、疆域,还太小啊!

    赏罚事情靠一段落后,朱元璋又计划着另一次的征讨。目前中原之外,尚须征讨的对象有三,西边的吐蕃,占据云南的北元梁王,以及盘据漠北与辽阳的北元。

    三者相较,若以威胁性而言,当以北元对大明朝最具威胁。

    因为北元主爱猷识理达腊,想要“复国”啊!

    因为北元的大将扩廓帖木儿,也想要“中兴大元”啊!

    三个地方依次来看,以吐蕃最不具威胁。

    吐蕃,过去曾是统一的帝国,在松赞干布统治下,曾与大唐帝国、大食(阿拉伯)帝国并列为当时的亚洲三大帝国;然而,之后内乱崩解,形成为许多的部落、土邦,目前依然是各自据地统治。

    大蒙古国自成吉思汗以来,对吐蕃攻伐多次,都未能成功,最后双方妥协谈判。

    吐蕃各部落间,推举了当时六十余岁的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萨迦”班智达,与窝阔台之子阔端,在凉州会谈,阔端授予班智达统治吐蕃地区的世俗权力,而班智达则接受大蒙古国的管辖。

    1255年,班智达侄子、萨迦派新法主,史称藏传佛教萨迦派五祖的八思巴,因佛剎被西京道教所占,在还未称帝的忽必烈面前与道士论道,以渊博的学识,无碍的辩才,让西京道教的道士们理屈词穷,俯首认输;忽必烈遂焚道教经卷,归还道教所占佛剎。

    中统元(1260)年,忽必烈自立为大蒙古国大汗(称帝),并皈依于藏传佛教,封八思巴为国师,受玉印,任中原法王,统领全国佛教。

    中统四(1263)年八思巴回归西藏,行前被封为雪区政教之主,受赐珠宝册印。隔(1264)年,忽必烈创建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命八思巴以总理天下佛教事务国师身份,兼领该院院事,处理管辖吐蕃大部分地区的军政事务。

    据史学家所言,1269年八思巴根据吐蕃文字改订的一套蒙古新文字,献给忽必烈,共有41个字母、1000多个字,同年忽必烈下诏以这套文字统一蒙古语文字,这套文字被称为八思巴字,也称方体字。

    私下认为,这也是中国未“***化”的主因,大蒙古帝国旗下的原各“汗国”,后来都逐渐“***化”,改信奉***教,成为***国家。

    而宗主国大元朝,则因忽必烈皈依藏传佛教,虔诚的信仰佛教,使大元朝、甚至整个中原华夏地区,没有被***化。

    ………

    吐蕃,对朱元璋来说,“宣谕”当然易于“宣战”,大漠英雄成吉思汗也攻打不下来的吐蕃,要真正地攻伐胜利,得花费朕多少兵马、多少银两啊!

    先前便要征伐扩廓的左副副将军邓愈,派人赴吐蕃宣谕,也让当初故元分封在吐蕃的皇族,已经归降大明朝的“镇西王”卜纳剌等,招抚吐蕃各部的首领。

    什么是宣谕,就是交出故元朝所赐的册印(册封诏书及官印等),由大明朝重发给新的册印,吐蕃萨迦派“国师”?也重新封为大明朝的萨迦派“国师”,各部落也由大明朝另给封号或官衔,只要按年奉表纳贡,大家也就相安无事。

    这不是很好嘛!双方不用打仗,既不会战死人、也不浪费军资;而且实际上,也没有什么改变,双方都继续和平相处,只不过是“册印”换一下而已。

    ………

    至于云南,元世祖第五子忽哥赤,受封为云南王,其裔孙皆镇守云南;现任的云南王把匝剌瓦尔密,则是在至正年间进封为梁王。

    史书这样记载:“虽然天下多故,惟地处僻远,梁王抚治有威惠,守云南自若,且岁遣使自塞外达元帝行在,仍对北元执臣节如故。”

    历代以来,在云南地区,封了公、当了王,或做了皇帝的“主君”,似乎在云南,都算“安居乐业”,世袭相传,不求外扩,大多宁愿臣属或奉表纳贡。

    加上地处僻远,只要不是碰上有着“雄心壮志”的开国“明君”,大举征伐,“划归”于帝国版图,大多数都与中原的朝廷“相安无事”。

    对大明朝的“开国明君”朱元璋而言,既然是开国明君,当然,云南是未来必定征讨之地,但现在还不是首要对象;征伐有先后之分,云南吗?先招谕。

    因为在北方,还有个北元,还有那个甚具威胁的、很不识相的扩廓帖木儿!

    先前朱元璋便多次地写信招降过扩廓,不理不睬,就、算了!

    也不能这么说,当时的朱元璋真的也不能怎么样,势力实在不够,难道率兵去打他?

    后来,扩廓名义上的祖父阿鲁温,在京师(建康)过世,朱元璋还令人以礼下葬。

    九月,更特地将他在大都被俘虏的妹妹,册为第二皇子秦王樉的王妃,结果这个扩廓,不仅没来改善关系,还在北方边境骚乱。

    实在是…欺人太甚,不讨伐还让人以为是朕“自作多情”,一定要先讨伐。

    《实录》上记载,是徐达等诸将领们,“主动”要求征讨扩廓帖木儿,不是朱元璋自己提议的。

    朱元璋还问需多少的兵马?徐达大话说“得兵十万足矣!”朱元璋才“勉予”同意。但“同意”后,却又自己追加到十五万人,还要徐达等人“兵分三路”前去征讨。

    此处有两个不合情理的地方,以过去征伐大事,都是朱元璋“主动”提出,掌握大局;当然,事先都有跟刘基“商议”过,再来考问诸位将领。

    而这次征伐,竟然由已半退休的徐达“主动”提出,不太合乎过去徐达仅是被派出,“事事附从”朱元璋的作风,为不合情理之一。

    另外,史书、史料等都记载,扩廓当初在沈儿峪战败后,便由宁夏“奔”和林,与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会合,人在和林,早就不在甘肃(宁夏)。

    况且徐达说的十万大军,是十万人直接去和林与扩廓作战,不是兵分三路;分了三路,其他两路跟谁作战?

    结果兵力虽增加为十五万,却被朱元璋分为三路、各五万人,要徐达改以五万人去征讨扩廓,此不合情理之二。

    过去的朱元璋,可是“战略清晰”、“用兵如神”、“指挥若定”,需派遣十五万大军之大事,何时还要徐达等人来“主动”要求?

    《实录》记载“王保保狡猾狙诈,使其在,终必为寇,不如取之,永清沙漠。”

    “永清沙漠”,去除北患,才是朱元璋的真正的目的。

    既然采用各种“软”的措施都无用,扩廓不愿降服,那只好来“硬”的,派兵前往征伐,直接灭了扩廓;如此,朕的天下才能真正“太平”。

    征蜀大胜、信心爆棚的朱元璋,此时有种:天下都在自己掌握之中的态势。

    这种想法,在十多年前的青田山村,刘基当时收到太和四仙所送的“中原山河形势图”时,也是慨然地有此想法!

    想当然耳,英明神武的朕,怎么会对付不了一个多次落荒而逃的败将残兵。

    人总是容易记得“得意”之事,想当初,朕的大军,可是让扩廓二次大败,一次来不及穿鞋落荒而逃,一次是得流木以渡黄河,才得脱逃。

    当时,朱元璋的眼线尚未布建完善,虽然是将领们的战情回报,朱元璋心想,应该也是八九不离十;依此想来,征讨扩廓,何其难哉!

    《实录》改得如此不象样,主因此次作战,战果“非常地”不如朱元璋之意,其实是场“大败绩”,这、实在有损圣上的“神武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