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文帝本纪 » 第三百一十章 赐婚(一)

第三百一十章 赐婚(一)

    元晗明白了,元清天生喜爱新鲜事物,杨书忱跟着杨茵奔波,见识过许多新奇的事情,能吸引元清太正常了。

    “你是只喜欢她还是那些见多识广的人都喜欢?”

    元清抱着元晗的胳膊:“母皇,我知道你想说什么。走南闯北的人有很多,却只有书忱能把再多的苦事都变成乐趣。二十婶婶家的希若和希恩,远远比不上她。”

    曲亦瑶的两个女儿曲希若和曲希恩,也是去过不少地方,在元清眼中依旧比不上杨书忱,看来她的确有什么独到之处。

    “好了好了,朕知道了。希若希恩每次回来都给你带许多新奇的礼物,知道你有了新朋友就忘了她们俩,还不得生气。”

    元清又腻着撒了会儿娇,直到宫侍来禀报,太女殿下已经备好了马,请大皇子一起去踏青,这才告退离开。

    元晗深深叹了口气,生出许多嫁子的不舍来。折子也看不下去,便摆驾去了张疏桐的临华宫。

    张疏桐听到皇帝来了的消息十分惊讶。平日里这时候元晗都是在御书房批折子,就算是到后宫来,也是找皇后议事。待听说了元晗的来意之后,简直是震惊了。

    “陛下是说,清儿看上了书忱,要嫁给她?她们这才认识多久?书忱是什么态度?不能是清儿的单相思吧?”

    这一连串的问题和元晗听到之后的想法,简直一模一样,元晗忍俊不禁:“所以朕来找你,让你去仔细问个明白,别贸贸然叫了杨书忱进宫来相看,最后闹得风言风语。”

    婚嫁一事事关名节,哪怕元清贵为公主,也怕流言杀人。

    “清儿说今日要和太女出去玩,待他回来臣侍仔细问问。”

    “书忱那孩子你见过吗?品性如何?”

    张疏桐面带茫然:“臣侍记得,书忱比清儿小了三岁,十九弟随着杨大人前往高丽的时候,她才是个小娃娃,哪里看得出品性如何?小时候看,是个活泼的孩子。”

    元晗也是病急乱投医。杨书忱这十年在高丽长大,她们在京城哪里能知道。

    “罢了,你问问清儿,朕去问问琮儿。”

    元琮踏青归来,被元晗叫到御书房问杨书忱的情况。

    “母皇是为了皇兄的婚事吧。”元琮笑道。

    “你也知道了?”

    “皇兄从不扭捏,看上书忱之后便告诉儿臣,让儿臣替他掌掌眼。儿臣瞧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忱的确见多识广,人也风趣,是皇兄会喜欢的样子。至于品性,以儿臣看来,挑不出什么错处。”

    元琮自幼跟在元晗身边,识人之术还是有的。她这么说,看来杨书忱的确是个良配。

    张疏桐也仔仔细细问过了元清,借着杨崇的名义,将杨书忱召进宫来相看。

    “书忱那孩子,虽然看上去闹了些,但行事说话进退有据,学问也是不错。只是不知是否愿意做驸马,若是不愿,日后吃苦的还是清儿。”

    大周的驸马只能领一个散官衔,不能出仕,故而很多有才学的人对公主都避之不及。

    元晗笑着安慰:“这倒不是问题。你若是也看着不错,朕明日传杨茵进宫来,问她一问,总要两个孩子两情相悦的才好。”

    元晗和张疏桐在议元清的婚事,杨茵和杨业也在说起刘云的婚事,根本没有想到杨书忱已经入了皇帝的眼。

    “云儿算起来今年也十六岁了,该到了议亲的年纪了,怎么迟迟没有定下来?”

    杨业叹了口气,把刘云和元琮的事情说了:“云儿这孩子和他爹一样,不知是命定的劫数还是注定的富贵。太女一心要娶,云儿也想嫁,可皇后不松口,甚至为此和太女闹得很僵。陛下不置可否,看不出态度来。你弟弟的性子你也知道,不是那种决断强硬的人,这事便搁置下来。”

    太女和刘云的事一日没有个定论,刘云便一日不能议嫁,再拖几年,年纪大了更不好说亲事了,杨业为此也很是犯愁。

    杨茵离家多年,不曾侍奉双亲,正琢磨怎么解决了刘云的婚事替家里分忧,宫里来人说请杨大人进宫面圣。

    杨茵带着疑惑见到了元晗,一通寒暄问答之后,终于切入了正题。

    “书忱回京后和受延一起在崇文馆读书,勤奋好学,颇受赞赏。前些日子她进宫来看崇儿,逗得崇儿开怀不已,是个好孩子。”

    杨茵谦道:“当不得陛下夸赞,勤奋读书孝敬尊长,都是她作为学生和晚辈应该做的。”

    元晗点头笑道:“朕传你进宫,是有心做个媒,书忱应当是没有定亲的吧?”

    杨茵心中一惊,谁能看上杨书忱还求到皇帝跟前去?心中想着,口中推辞道:“忱儿年纪尚小,还没有定亲。臣想着,待她考取功名再议亲不迟。”

    “书忱的学问,琮儿都夸赞,考取功名定当是没问题。”

    话说到这个份上,杨茵只能问:“不知陛下做媒的,是哪家的公子?”

    元晗笑道:“朕的大皇子,虚长书忱几岁,最是善良孝顺的孩子,不知甫之意下如何?”

    杨茵心中凉了凉,驸马不得出仕,这便是断了杨书忱的前程,杨茵如何能情愿?可大皇子是陛下千疼万宠的长子,先帝亲自赐名,拒绝了这门亲事,是不是要连累到家人?

    元晗看她的面色便知她内心在反复挣扎,虽然心中对杨书忱有了两全的安排,但非要逼杨茵做出个选择来,否则怎能放心将元清下嫁?

    杨茵神色变幻许久,终于眼中露出坚毅的神色:“臣疼爱忱儿的心,与陛下疼爱大皇子的心,并无二致。忱儿虽然没有说过一定要出仕做官,但臣了解她的性子,定然是不愿困居京城的。大皇子金尊玉贵,忱儿恐怕不是良配。”

    她这样说,元晗反而放下心来。杨茵此番回京,是打算寻机会谋个一官半职,回到大周官场。可她现在为了保住杨书忱的前途,不惜忤逆元晗的意思,可见不是个为了目的牺牲家人的。日后元清嫁过去,也会少了许多身份带来的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