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西游记里的十万八千疑团 » 第一百二十一回 比丘国变小子城

第一百二十一回 比丘国变小子城

    三藏师徒离狮驼城西行,冲寒冒冷,宿雨餐风。正行间,见到了比丘国,须要倒换关文。在狮驼国的时候应该也倒换过关文了,所以收伏了三个魔头以后,大圣改变了行为模式,没有把满城的妖怪尽皆打死,因为需要妖怪在关文上盖宝印画花押。这个虎狼城要翻回天朝国,非一朝一夕之功。

    一行四众进了金亭馆驿。驿丞同三藏对话,引用了一句俗话,“天无二日,人无二理。”这句话值得商榷。老子的道德经里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这句话同样值得商榷。如果允许有不同的价值观,那就不存在唯一的道或者理。不能一个人说什么什么是道,是理,所有人就一定得服从。哪怕赞成的人比反对的人多也不行,有一个说法,就叫做多数人暴政。

    多数人暴政这个概念是法国的托克维尔提出来的。不同的社会成员有不同的诉求,如果大部分成员联合起来,规定少数必须服从多数,那么很有可能少数成员的基本权利会受到伤害。欧洲的灭绝犹太人计划,可以说是多数人暴政的最极端的例子。孔子有一个解决办法,君子群而不党,不要几个人联合起来对付别人。但是这个办法过于理想化了,取消政党是不现实的。

    有一种理论叫做无知之幕,是美国的约翰·罗尔斯提出来的。假设在幕布拉开前,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未来的社会角色是什么,然后来讨论,应该如何对待某一个特定的社会角色。这样做的话比少数服从多数要公平客观得多,但也是比较理想化的。

    再说一句俗话,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也值得商榷。如果说水往低处流是天之道,那么人往高处走一定是人之道吗?还是要允许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价值观。不是有另外一句俗话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其实当不了状元也没关系,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就好。

    驿丞引用那句俗话,是因为三藏在街上,看见家家门口一个鹅笼,里面坐个小孩儿,很奇怪,所以向他请教。驿丞解释了,三年前有个道人,进贡了一个娇俊小女子给比丘国王,宠幸在宫,号为美后。不分昼夜,贪欢不已。如今弄得精神瘦倦,身体尪羸,饮食少进,命在须臾。那道人现在是国丈,有海外秘方,单用着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煎汤服药。服后有千年不老之功。人家父母惧怕王法,俱不敢啼哭,遂传谣言,叫做小儿城。

    原来王法比多数人暴政还厉害,一个人或者少数几个人就可以说了算,老百姓敢怒而不敢言,顶多只能传传谣言。八戒引用了一句常言,“君教臣死,臣不能不死,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现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已经没有人吃这一套了,也不会有人学屈原,用投江来表示对楚怀王的忠心。

    八戒还有一句评论,他伤的是他的子民,与你何干。可以对照马丁·尼莫勒的这段话,“起初他们追杀共产党人,我没有说话。后来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再接下来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如果在别人受到伤害的时候不挺身而出,下一个受害者可能就是你自己。

    大圣站出来说话了,请城隍,土地等阴神摄去小儿,暗中护持。自己暗中跟随三藏,入朝倒换关文,看那国丈邪正如何。三藏在国王面前与国丈一番对话,谢恩而退。行者有结论了,这国丈是个妖邪。国丈也有结论了,唐僧比那小儿更强万倍,若得他的心肝煎汤,服我的仙药,足保万年之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