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地球神话 » 第二十章:端倪

第二十章:端倪

    这段时间,龙啸每天都在废寝忘食地工作。

    系统收录了人类文明长河中几乎所有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可谓应有尽有。甚至连几百年前播出的电视连续剧、给小学生上的网课都完整地保存了下来。系统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鲜活地记录着人类的文明史。然而基地的大多数人们却只会买椟还珠,只是从中搜寻自己所需要的科学文献资料,对其他内容一概视而不见。

    对此,龙啸唯有一声叹息。

    龙啸如今做的,就是在这片浩瀚的人类文明海洋中,选择其中最耀眼的明珠,把它们做成基地居民们能够看懂、而且愿意看的视频短片或者电影。

    为了减少工作量,龙啸尽量从系统中选择优质的视频内容,再用基地的现代技术对其进行加工改造。说起这事儿,龙啸还要感谢木村大和呢!幸亏有这位计算机天才的帮助,龙啸学会了批量制作短片和电影的方法,才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做出大量的优质视频。

    忙碌了将近一年,在一个休息日的傍晚,龙啸发布了自己的第一批作品。

    这是一批介绍每个国家的文化、历史、传统、建筑、艺术等内容的视频资料。龙啸在系统中选取了世界各国纪录片中最能代表这个国家特色的内容,对其进行剪辑、加工,才有了这个被他成为《国家记忆》的系列纪录片。

    龙啸因为之前上传的几个小短片,收获了近千万的粉丝,这在基地可不算小数目,毕竟,目前全球的人口总和也不超过2亿。龙啸最先发布的了亚洲系列的《中国记忆》《日本记忆》《朝鲜记忆》《泰国记忆》和《印度记忆》。

    《中国记忆》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古老、坚强而又包容的文明,那里生活着一群勤劳、朴实、勇敢的人们,他们中最强壮的人用巨石建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城,最灵巧的人用烈火和泥土烧出了精美绝伦的瓷器、用金丝银线绣出了栩栩如生的牡丹;《日本记忆》让人们走进了一个同时热爱着武士刀与菊花的民族,他们生于忧患却不甘死于安乐,在狭小、贫瘠的国土上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经济奇迹;《朝鲜记忆》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喜爱白衣长衫的民族,那是一个被人参滋养着的民族,他们热爱自由,富有浪漫情怀;而《泰国记忆》和《印度记忆》则将人们带到了四季如火的热带,仿佛上帝作画时打翻的调色盘落到了人间,永远色彩缤纷,永远热情洋溢,那里坐落着巧夺天工、色彩明艳的建筑,熙熙攘攘的市场上不乏五颜六色、五光十色的香料,街道上更少不了青春明媚、衣着艳丽的少女……

    经过现代科技技术的加工改造,观看影片的人们能够置身其中,亲手触碰那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建筑,穿梭于鳞次栉比的街市,与匠人们一起制作瓷器,与渔夫一起出海打鱼,和少女们一起翩翩起舞……

    短短一周之内,这几部纪录片的点击量已经破亿,也就是说,全球有超过一半的人看了龙啸的作品。这些作品唤起了人们对于已经消逝的人类文明的怀念与向往。人类早期多姿多彩的生活是很多出生在大战前后的人们所无法想象的,出生在基地的人们更是对太阳纪元以前的人类历史一无所知。

    毕竟,二十三世纪中叶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仅使全球90%以上的人口消失,也摧毁了世界上大多数的文明。基地建立以后,人们对地球纪元时期的人类历史一直呈鄙弃的态度,认为那时候的人们都生活在无知、愚昧与痛苦之中。他们留给了后世一个被污染、战乱破坏的地球,活下来的人们在满目疮痍的地球上新建基地,保留了人类世界最后的文明。

    龙啸记得,系统中对这段历史的描述,与诺亚方舟之后人们重建家园的悲怆不相上下,这让他对基地的建设者们肃然起敬。基地的建设以科学奠基,崇尚理性的生活,为的就是不要让悲剧重演。但是在基地生活了一段时间后,龙啸对这种单调、刻板的生活产生了质疑。在他看来,这种缺少人文滋润、艺术滋养的生活仿佛失去了灵魂,科学、理性被过分地夸大,甚至突破了伦理的底线。他要从人类过去的文明中汲取养分,重塑基地人们的精神与灵魂,打破他们对人类历史与文明的成见,这批作品的发布就是他的第一步。目前看来,效果还不错,龙啸的粉丝量增长神速,而且已经有很多人在影片的下面留言,要求发布更多的《国家记忆》系列作品。龙啸的老朋友封华、颉之、木村大和、May更是在影片下面写下了大大的好评。当然也有基地的绝对拥护者批评龙啸在影片中过分夸大过去文明的美好,对基地的卓越成就视而不见,开历史的倒车云云。对此,龙啸也只好视而不见。

    两个星期后,《国家记忆》系列的第二批作品正式发布,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埃及、南非、美国、巴西等国家的视频纷纷顺利发布。只是龙啸在制作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视频时,系统中检索到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内容非常少,只有对其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的简单介绍,而且这些介绍内容和龙啸记忆中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不太相符,据系统记载,澳大利亚、新西兰极为干旱,沙漠遍布,而且火灾地震频发,极不适合人类生存。龙啸有点儿纳闷,要说沙漠,澳大利亚的确是不少,但要说这里极不适合人类生存,是不是有点儿过分了?不过转念一想,这五百年间,曾经光秃秃的黄土高原已经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森林,海平面上升,淹没了那么多国家和城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变成一片荒漠似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不过为什么系统中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过去的历史也查不到了?也许是系统在收录资料的时候也存在疏忽?龙啸只好暂时把这两个“国家记忆”暂时搁置起来。

    随着《国家记忆》的火爆,龙啸又一次成为了基地炙手可热的公众人物。当然,这一次龙啸的影响力远超过上次几个小视频的发布。他不仅在全球收获了上亿粉丝,还成为亚洲基地最受欢迎的男士,不少女士早已对他芳心暗许,越来越多的人尊敬地称他为“龙啸老师”,他也成了人们眼中“行走的人类文明史”。

    要知道,基地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这样“偶像式”的公众人物了,上一次引起人们疯狂崇拜的还是“人类基因学之父”龙鑫,只不过他享受到的是身后之名,倒是龙翼借父亲之光,一直顶着“人类基因学之父”继承者的光环,几百年来一直备受人们的尊敬。相比之下,龙啸顶着一个“二十一世纪冷冻人”的名号,孤身一人穿越到百年之后,凭一己之力,赢得了基地人们的尊重,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过龙啸并没有停下脚步,一个月后,他又有新作品问世了——《舌尖系列》。龙啸一口气发布了《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日本》《舌尖上的韩国》《舌尖上的泰国》《舌尖上的法国》《舌尖上的德国》《舌尖上的墨西哥》《舌尖上的摩洛哥》《舌尖上的埃及》等几部作品。

    这部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二十一世纪初在中国上映的一部非常有名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甚至有一段时间,美食界流行起了“舌尖体”的解说风格。龙啸出生的年代,“舌尖体”早已不再流行,但他一直忘不了那部有温度、有味道的纪录片,于是就带着《舌尖系列》穿越到了百年之后的地球。

    自从委员会禁止了人们在生态公园的采摘、野餐活动,并且不允许人们擅自做饭后,龙啸心里一直憋着一口气。在基地,委员会拥有最高的权威,委员会发出的命令、通知都会被不折不扣地执行。虽然委员会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但是龙啸依然没有办法认同这种看似民主,实则独裁的管理方式。权力在缺少监督与约束的情况下,很可能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失去应有的前进方向。龙啸想通过《舌尖系列》再次唤醒人们的味蕾,并且以此试探委员会的态度。

    感谢木村大和与他的团队的帮助,龙啸得以首次在这部纪录片中使用了最先进的味觉、嗅觉模拟技术。也就是说,人们在观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不仅能够身临其境,而且可以闻到、尝到食物的味道。

    在寒冷的冬季,架一口铁锅,放入炒得鲜红透亮的牛油底料,等火红的汤底汩汩地冒起泡来,有条不紊地涮入肥牛、肥羊、鸭肠、毛肚、黄喉……辣得酣畅淋漓之际,再来一口冰爽甜蜜的椰汁……这大约就是“幸福”的滋味吧!

    虽然一顿火锅下来,可能已经超过了私人健康生活顾问小白建议的一整天的油脂、食盐、糖分摄入量,但是有谁能够抵抗得了那火辣辣的诱惑呢?

    孔老夫子说得果然没错,“食色,性也”。《舌尖系列》的点击量又创新高,任是基地最优秀的科学家也没能抵挡住美食的诱惑。味蕾真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只要你不去挑逗它,它就可以一直忍受那个平淡的、熟悉的滋味。而它一旦尝到了新奇的美味,就会变得贪心起来,想要更多的刺激,而且再也回不到过去的平淡。

    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龙啸大胆地挑逗了人们的味蕾后,基地居民呼吁改进目前饮食结构的声音越来越高,大家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所谓标准化健康饮食的忍耐似乎已经到了极限。

    为此,委员会召开了数次会议,试图讨论出一个可行的方案。而在此之前,委员会竟然破天荒地允许基地居民们每个月有一次“自由赏味”的权利,并且在每月的1号~7号之间向居民们开放生态公园,人们可以自由地在里面采摘、野餐。

    龙啸终于长出了一口气,看来改变还是有可能的,而且似乎比自己想的还要简单一些。龙啸打算尽快着手下一步的工作,他要在基地掀起一场真正的“文化复兴”,让基地不再只被冰冷的科技包围,而是迎来文化的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