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隋昏君 » 第17章:心里真没谱

第17章:心里真没谱

    “启奏陛下,臣已经查明,三个月前,黄河决了个小口子,荥阳刺史祖君彦隐瞒未报,致使黎民失所,聚集到了这里。”

    杨英朝宇文述看了一眼,心中暗笑……

    是个人才,有点急智,故事编的,像模像样!

    这条黄河,倒是让人又爱又恨……没有它吧,还不行,有了它吧,每年都要决几道口子。

    三个月前有没有决堤,是不是决堤,影响到了这些庶民,很难说得清,也没有必要说清楚。

    可是,听宇文述的意思,是要将这个荥阳刺史往死里整啊。

    你们俩,有仇吗?

    等等,叫什么来着?祖君彦!这老小子同我有仇啊!

    不,不是同我杨英,是同杨广有仇!

    历史上,这老小子后来投靠了李密,写了一篇是讨伐杨广的“檄文”,文中罗列了十宗大罪,又说“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这老小子如果今天死了,华夏是不是,会少个“罄竹难书”的成语呢?

    嗯,不能杀!多好的一个成语啊,要是没了,怪可惜的。

    杨英想到这里,脸上浮起了笑容:“小灾小患的,不上报也没什么。只是灾情都过去这么长时间了,祖大人就没想过,组织点人手,给这些庶民搭建个,遮风挡雨的棚子?”

    问出这句话的时候,杨英知道,是问了一句废话。

    大隋疆域这么大,自然灾害那么多,恐怕,就没有地方官,想到给庶民搭棚子的。

    平心而论,若是能施几天粥,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就拿开皇十八年,河南的那场大雨来说,那么多灾民,朝廷就下拨了一千多两银子,够哪里使的?

    按照杨英前世今生的认知,恐怕到不了灾区,那点银子就蒸发干净了。

    不是天下的官,都是坏的,实在是庶民的性命,比狗还贱。

    “臣有罪!”祖君彦一脸惊恐。

    宇文述的眼中,杀意不可抑制。杨英的心头,却是十分平静。

    为了那些庶民,杀一个刺史?

    或许有人会说,王子犯法如庶民同罪,但是,杨英知道,那不过就是说说而已。

    之前杨勇和杨秀,都被废为了庶民,能真的同庶民一样吗?还不是住在王府,有几十个人服侍?!

    世道如此,何必苛责一个祖君彦?

    不过,历史上祖君彦这个人,在杨广登基过后,就像是消失了,一直到投靠瓦岗李密,才又冒了出来。

    让其暂时消失,的确是个好主意!

    “朕没觉得你有什么罪!”杨英脸上带着微笑,“不过,皇后心软,将朕带出来的干粮盘费,都分给了这些庶民。祖大人能不能替朕想想办法,给朕这一千来号人,找点吃用的东西?”

    “没问题,没问题啊!”祖君彦欣喜若狂。

    “嗯,宇文爱卿,你陪祖大人去走一趟!”杨英转身,边走边说,“朕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去,祖大人可得给朕多准备一些。”

    杨英其实是想直接开口要的,只是不知道要多少合适。

    一州刺史,有多少身家,他心里是真没谱。

    薪俸是无须考虑了,只是后世演义当中,曾经有个程咬金劫皇杠的桥段,劫了青州的三千两摊派银子,青州着齐州赔偿,最后落到了秦叔宝身上。

    按说三千两银子,应该是很多了。

    可是李渊为了李世民平安降生,酬神捐了一万两,为了报答秦叔宝,造个“报恩祠”花了一万两,又着柴绍,送了三千两聊表谢意。

    你说这一万两银子,多么?

    索性交给宇文述,要多要少,随他的意了,总归够这些人花销就行。

    眼见每个庶民,都分到了一小袋干粮,一小袋肉干,还有半吊铜钱,箫嫱依然哭兮兮的。

    杨英心中不忍,劝慰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朕向你保证,迟早给他们寻个营生,也就是了。”

    “能有什么好营生?大隋疆域宽广,年年都有地方闹灾,就连京城那边,也是隔三差五的洪水!”箫嫱掏出锦帕,拭净脸上的泪痕。

    “朕想过了,等到下次有天灾的时候,朝廷就将那些灾民组织起来,以工代赈!“

    箫嫱皱起眉头:“以工代赈?不是增加徭役吗?“

    杨英心里发笑……

    增加徭役?有活干,有饭吃,有衣穿,不比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强么?

    转念一想,史书上倒是说杨广滥用民力,是大隋灭亡的导火索。

    事实上,相比各朝各代,大隋征用的民夫数量并不算多。

    而且,因为徭役死亡的人数,更是少之又少。

    别看那些史书、演义,说某个工程,死了多少人,某个工程,又死了多少多少人。

    事实上,只要对比一下,人口数量就知道了。

    仁寿四年,全国人口,大约在四千二百万,到了大业六年,人口已经超过了五千五百万。

    差不多五年时间,人口增长一千三百多万,是什么概念?

    再列举一组数字,就明白了。

    唐武德九年,全国人口,差不多是一千五百万,到先天元年,全国人口上升到四千二百万。

    八十六年间,增长人口数量,是两千七百万左右。

    当然,这么直观的对比,说明不了太多问题,毕竟人口增长,牵涉到方方面面。

    却也足以说明一点,就是隋朝的徭役,没有死多少人。

    死人了么?死了!后世工程,也会死人!

    而杨广治下的大隋,即便是在大业七年之后,人口还在增长,一直到大业九年,才开始下降。

    波澜壮阔,让人热血沸腾的战场,才是绞肉机。

    只不过,大隋,战争,必不可免,要么是内战,要么是外战。

    原本,“科举”两个字,可以解决吏治;民生,“以工代赈”是个极其有效的法子。

    只不过,“科举”侵害了门阀世家,垄断朝堂的惯例,“以工代赈”,则是损害了众多田产主的利益。

    多一位平民进士,门阀就少一个官位,征一个民夫,田产主就少一个佃户。

    这还是表面的,实际上还牵涉到,更深层次的利益。

    这就是时代的局限性。步子跨得太大,容易扯到蛋。

    可是,箫嫱不想做褒姒,又不忍庶民忍饥挨饿,杨英能怎么办呢?

    等到宇文述,带着几辆粮车、几辆银车回来,杨英沉着脸,看了他一眼,然后将马鞭狠狠地扔在了地上。

    “原本想看看风景,散散心,居然碰到这么糟心的事!以后朕出巡,不要骑马,一律乘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