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隋昏君 » 第21章:最美的风景

第21章:最美的风景

    李靖心中不忿,认为这一次完全就是意外,皇帝来得仓促,自己和手下的那些武官,被搞了个手忙脚乱。

    他能够接受丢官去职,却无法接受,替代自己的,是宇文述的亲兵。

    丢官去职,是自己处事失措,应当承受的结果,职位由亲兵替代,却是对自己的侮辱。

    宇文述看都没看他一眼,只是盯着郭方叮嘱:“你在我身边,也待了三四年,领兵八百,我不担心。我担心的是你志大才疏。”

    宇文述顿了顿,道:“给你讲个故事吧……东汉有个叫陈蕃的,十五岁那年,闲居一间屋子读书。有一天他的父亲和带着他的同窗好友,去他那里。

    见到屋里屋外芜秽不堪,强忍着怒气问道:‘我都让人通知你了,今天有客人来,你怎么也不把屋子打扫一下呢?’

    陈蕃回答说:‘我是个大丈夫,将来要做大事,为国家开疆拓土,为生民立命,为天下立心,怎么能做打扫庭院这样的小事呢?’

    他的父亲听到这一句,立即大怒,高声斥责:‘你连一间屋子都打扫不干净,我凭什么相信,你能做得好那些大事?’

    陈蕃仔细想了想父亲的话,然后每天都将屋里屋外打扫得一尘不染,长大后,终于成了一代名臣。”

    郭方听后,赶紧躬身作揖,道:“大将军放心,属下必定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

    宇文述点点头,招呼了一声另外一个亲兵,转身便往大帐外走。

    还未走出大帐,李靖就大步追了过去,抢在宇文述身前,单膝跪地:“大将军!李靖知罪了!”

    宇文述淡笑道:“药师这是做什么?陛下并未说过你有罪啊。”

    “大将军以先贤典故相教,李靖焉能不知其意?还望大将军能,再给李靖一个报效国家的机会。”李靖抱拳道。

    宇文述笑道:“药师休要胡言,雷霆雨露莫非天恩。至于说报效国家,之前我倒是听说,驩州道行军总管刘方军中,急需一个医师,陛下有意延请方外之人孙思邈,只是其人神龙见首不见尾,药师能找到他吗?若能找到,送至驩州道,我倒是愿意保举药师就近到钦州刺史府中,做一任长史。”

    李靖愣了一下,旋即明白了,道:“李靖决不负大将军美意!”

    原本听了宇文述的话,他寻思自己,有可能是留在马邑守备营做个校尉,甚至连旅帅,内心也可以接受。

    不曾想,皇帝依然给了他一个长史的职位。

    长史和郡丞同属六品,这绝对是因为,宇文述在皇帝面前帮自己说了好话,否则,就算不治罪,也必然是贬职削职的结果。

    满怀感激地拜谢完宇文述,便同郭方进行交接。交接完之后,又将自己这两年在马邑剿匪的经验,与郭方进行了分享。

    做完这一切,天色已经暗了下来。

    李靖回到自己的府中,依旧没有停歇,而是在红拂的配合下,开始遣散府中的侍女和仆佣。

    之后,将年方九个月的长子李德謇,托付给管家带回三原。

    打了两个简单的包裹,和红拂一人一骑,连夜离开了马邑。

    便在李靖星夜启程去找孙思邈的时候,杨英终于得偿所愿,得以在凤辇当中过夜。

    这一夜,凤辇之中发生的事情,自是不用详述。

    翌日,杨英得宇文述回禀,知道李靖已经离开了马邑,便传下口谕,起驾回京。

    倚坐在凤辇之中,一脸慵懒的箫嫱,听到这个消息,差点将宫女送来的早膳给洒了……

    数千人,拐那么大的弯,居然真的就买一坛醋,就回去了?

    来都来了,好歹也看看这边的风土人情啊。

    她哪里知道,对于杨英来说,天底下最美的风景,都在于她一人一身。

    若说有什么期待,便是期待耕耘播种之后,能收获一个健健康康的杨箫。

    当然了,这一趟对于杨英来说,还是收获满满,甚至有些小小的得意。

    因为在这之前,无论是营造东都,还是开挖运河的抉择,都是在重复杨广。

    在马邑,他这只穿越的蝴蝶,终于扇了一下翅膀。

    能不能改变历史进程,尚未可知,但总是改变了李靖的人生轨迹。

    对于李靖,杨英这会儿,并不抱多大的期望,只希望他能够找到孙思邈。

    按照他的推测,刘方应该是死于林邑的山林瘴气中的疟原虫。

    针对疟原虫,最有效的药物,当属西药金鸡纳霜。不过,这个时候,金鸡纳霜根本就没有问世。

    不过,孙思邈被世人尊为“药王”,后世为华夏争得荣誉的特效抗疟药青蒿素,据说便源于孙思邈的药方。

    若是能请孙思邈到驩州道,有很大概率,可以挽救刘方的性命。

    刘方灭林邑国的经历,对于后期征伐突厥、高句丽,绝对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只要刘方不死,外战,应该也就没李靖什么事了。

    心理和生理得到双重满足的杨英,骑在马上,可谓是意气风发。

    不几日,便到了洛阳,和留在洛阳勘测的杨素、刘龙汇合。

    这个时候,宇文恺已经去勘查规划河道了。

    回到长安之后,杨英从监国太子杨昭手中,接过宇文恺设计的河道规划图,大约么看了看,便下令以荥阳为中心,征调五十万民夫,开挖汴河。

    要求河道底面宽不少于三十五步,以便保证水面阔四十步,可通龙舟,两岸为官道,可并行两辆马车。

    之所以下达这样的谕令,不是因为宇文恺的规划图……

    他一个文史研究员,哪里看得懂水利规划图?

    主要是因为,历史上这一段连接黄河和淮水的河道,便是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

    另外,杨英是考虑到荥阳一带遭了灾,众多庶民,衣食无着……

    他绝不相信,在荥阳城外看到的那一帮人,便是所有的“灾民”。

    他更不愿意,有朝一日,又看到箫嫱,为那些灾民哭泣。

    规定,所有应征民夫,当地官府,必须保证他们每日两餐饱饭,必须保证衣服鞋袜,包裹住除面孔以外的肌肤。

    原本杨英还想规定一下时间的,甚至拟定好了,像后世的农民工一样,每天十二个小时。

    想了想,又觉得不合适……

    大隋,奉行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冬季白天短,根本做不了那么长的时间。

    挑灯夜战?

    别找骂了!哪里找那么多火把来照明?就算能找到,不得增加预算啊?

    至于说,监工们不会考虑什么预算,让那些劳役往死里干?

    那是不可能的事!

    大隋的人口,可没有后世那么多,这个时候满打满算,也只有四千二百万。

    抛开那些不需要服劳役的百姓,和那些出得起抵消劳役钱的商贾,充其量也就是两千七百来万人。

    这其中,还有为数不少,无力劳作的老人、妇女、儿童。

    剩下来的还有多少?

    一个工程就给耗尽了,其他的工程呢?

    即便不考虑其他的工程,那些官绅家的田地要人种吧?山林水塘要人管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