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岂伊:人生如画待轴展 » 第二卷 第一章 格物致知

第二卷 第一章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修炼之途三百年来的正统之道。

    岂伊和阿布的求学热情高涨,两个人一路上都在研究如何精进自己,王启功也不时的进来掺和两嘴。虽然他多年前进入修身境之后就没有进步过,修炼早就荒废了,但是他见多识广啊,甚至给两个人找来了一本正统的《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是朱熹的传世之作,三百多年来被奉为儒家正统,而朱子也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的人,是真正圣贤人物。

    朱子继承了儒家圣贤之学,化“礼”为“理”,讲述了礼是太极,是天地间万物之理的整体。理依气而生物,一分为二、动静不息,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行,散为万物。

    这也是修炼境界“三境四阶,五行六艺”的理论来源之一。

    世间万物都是由天地间的“理”而生出来的,礼分阴阳,化五行,而这五行就是修炼中的各种内力属性,再衍生成为万物,因而万物也都有“理”,都有“五行”的属性。

    在如何修炼方面,朱子也有详细的论述,这就是“格物致知”的理论。

    “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他理会过。”

    “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而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

    简单而言,就是万物皆有“理”,通过形而下的万物(器),可以穷尽而得到形而上的“理”,这就是修炼的过程,而这种修炼的过程就是“格物致知”。

    其实就是通过研究万事万物蕴含的“理”,来使得自己理解“天地之理”的过程。

    岂伊早就读过这些理论,但是下山之前的“格物”,也就是对着东西随便空想格格而已,在沙漠中经历了这些事情之后,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自己身上的火系内力,就是一种“依理而行”产生的“火”。

    帕布洛为一己私欲,逆天理而行,从而天理降怒,借自己身上产生的怒火和玉佩的威力,焚尽了这些企图违背天理的恶人。

    他心中的火系内力种子,是因为见到帕布洛这种天地间的“恶”,从而产生的一种愤怒。而“愤怒”就是五行之中“火”的特性之一。而这块玉佩似乎又蕴含了符合“天地至理”的特性,将他心中的“愤怒”转化成了真正的火系内力,而且还像其他灵器一样,将火系内力又转化成为招式,使出了凤凰焚世的招式。

    寻常的灵器,一般只是能通过注入内力发出招式而已,并不能将“愤怒”转化成为火系内力。

    自己还得继续探寻这块玉佩蕴含的秘密,毕竟它是自己能修行的关键了。

    而阿布第一次读到朱子的理论就被彻彻底底的折服了。

    自己窥探到一点点雷系的“技”,只是雷系之中的一些细枝末节的“理”,而朱子讲述的是天地间的“大道”,是“至理”,这简直是云泥之别。

    他立刻将朱子视作了自己的偶像,整天捧着《四书集注》爱不释手。

    两个人也是一有空就讨论“格物致知”的方法,探讨哪种物品最容易格出“理”来。

    简单的物品可能比较容易格出“理”来,但是格出的“理”也可能比较弱。厉害的东西,格出的“理”也比较厉害,但是也可能格不出来,终身无所得,进入不了心意境。

    “理”是进入心意境必备的,也是决定心意境能力高低的关键。

    像菲拉斯的“理”,就是从世世代代生存在沙漠中的沙狼中悟出,他的战法和幻像都深得沙狼生存智慧的精髓,既有时机不好时的隐忍,也有奋不顾身的迅猛和果断。

    而雷伊的“理”来自于海上的雷云,有着无与伦比的破坏力,却需要准备时间和相应的条件。

    像阳光,火焰这种抽象之物,反而并不适合拿来做格物的对象。他们简单,其中蕴含的“理”更贴近“至理”,却没有更多的演化方式,外显的方式不多,因而给人带来的感悟也更少。对于修行者来说,要么能从中悟出高深的至理,要么什么都悟不出来。

    像王阳明格竹,就最后什么都没有悟出,反而自己大病一场。

    竹子也是不好格之物,可能仅比阳光火焰好一点,除了“直”、“节”等一些特性之外,实在是难以演化出更多适合变成招式的内容了。

    岂伊见识过东西不算多,最厉害的就算了菲拉斯的独狼幻象了。但是他在心中格了几次,也没能得出些什么,这还是因为见识和经历不足的原因。

    蜻蜓点水式的见过表象,并不足以格出道理。

    其实即使见识足够,格出的道理也未必一样。世上少有悟出的“理”相似的心意境高手。

    世间之“理”太虚,“格物致知”犹如盲人摸象,最后各人悟出来的理大多也不尽相同。

    阿布是雷系内力,他见识过的雷系心意境只有雷伊,于是每逢下雨天,就一脸期待的看着天上的雷云,企图从中悟出点什么。

    从一开始的一脸期待到后来的一脸迷茫,阿布也没有能进一步悟出点什么。

    还是那个原因,施法材料不足。就像年轻人做梦的时候,会出现无法出现具体场景的马赛克一样。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或见识,靠空想是无法进入心意境的。

    路过火焰山的时候,岂伊带着王启功兜兜找找了一天,也没有找到苦志大师的房子或者遗迹。倒是王启功给大家买的葡萄和哈密瓜,甜入心扉,颇受大家欢迎。

    火焰山实在太热,第二天王启功就主动劝说道,或许苦志大师只是在此地居住过一段时间,按照此地的天气,苦志大师那样的人或许不会愿意长住,还是到别的地方再找找吧。

    于是大家心照不宣的离开了,继续一路向东。

    沿着丝绸之路,经过楼兰至敦煌之后,又沿着河西走廊到凉州,经兰州到达了长安(西安),终于进入东方繁华的花花世界。

    达到西安之后,王启功与岂伊阿布进行了道别,毕竟名义上他是飞云商会的掌柜,不是岂伊和阿布的导游。

    不过他还是很有信心的和岂伊说,自己很有可能会被派去京城那边,到时会有机会再见。另外,有任何需要的话,凭着飞云商会的令牌,在各地商会都可以得到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