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岂伊:人生如画待轴展 » 第二卷 第四章 国子监

第二卷 第四章 国子监

    明朝初期的京城在应天府(南京),一百多年前才在北京设立顺天府,并后来迁都到北京。嘉靖帝除了好修道求长生外,也好修土木,目前京城的城墙还在修缮之中。

    岂伊和阿布对干的热火朝天的城墙修缮工程不感兴趣,他们的目的地是此处的最高求学机构:国子监。

    国子监分文武两院,他们顺利的在国子监武学院中找到了当教习的师娘沐风。

    沐风一看到岂伊就露出了惊喜的表情,不过还是严肃的纠正了他喊师娘的叫法。

    师娘这个叫法是师傅教的,其实两个人并未婚娶。

    长大懂事之后,岂伊在心中思考过多次,他一直怀疑师傅在大好的青春年华,带着他远走他乡十几年,才导致了和师娘一直未能修成正果。他心中有所愧疚,所以他每次见到沐风都会喊师娘,直到沐风纠正他为止。

    无论如何,师傅和师娘是他在世上最亲的两个人,就像父母一般。

    所以他丝毫没有客气,将自己修炼中遇到的问题和想来学习一番的想法都说了出来。又给沐风师娘介绍了阿布,希望安排阿布也一起进去学习。

    沐风虽然已经年过四旬,但是十年之前就已经进入心意境,样子看起来还是很年轻,就像只有三旬一样。她笑眯眯的听完岂伊的诉求,就带着岂伊和阿布参观国子监,并给他们介绍情况。

    圣人朱熹将学校分为大学和小学,十五岁之前所学为小学,之后为大学。

    而学校又有官学和私学之分,私学的小学称为私塾,大学称为学院,都是民间大户人家或者有名望者设立的。

    官学为县学、府学和国子监。国子监就是大学之中的最高级机构,所有学子趋之若鹜的存在。

    严嵩就曾经担任国子监的祭酒,他的儿子严世蕃也是在国子监读书之后才入仕,一步步当上了大官。

    国子监为什么让所有人心生向往,还要从科举制度说起。

    科举是入仕的光明大道。无论是高官后代,还是寒门学子,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录取了就可以获取个一官半职,一步登天。不过科举三年才有一次,每次只取三百人左右。

    而国子监是光明大道旁边的羊肠小道。在国子监顺利毕业的人,可以直接进入六部和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等机构实习,表现好的就可以留下当官。当然,毕业的学生很多,能不能进去各凭本事。

    所以现在这条羊肠小道上,也是熙熙攘攘挤满了人。

    阿布看着路上衣着光鲜的学子们,心想莫不是整个京城所有的衙内都在这里吧。

    岂伊倒是心直口快,直接就问了出来。

    沐风师娘笑眯眯的说道,虽不是亦不远矣,国子监目前有学生超过八千,大部分都是官员子弟,但是其他学子也不少,这些人大部分都在文学院。

    要进入国子监的文学院很简单:官员后代,各地的府学、县学推荐的学生,来自国外的学子,都可以直接入学。富人子弟通过捐资也可以获得资格,简直就是有点门路就行。

    但是毕业容易当官难,家中如果没有父辈是大官,想通过国子监出人头地的话,就要进武学院才行。

    国子监八千学子,其中武学院不足二千,这二千人中,官员子弟不足三成。而兵部、刑部、都察院等机构,收人都要武学院学子,所以这是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最好方式。

    文学院的学子主要学习《大明律令》、《四书》、《五经》等圣人学说,而武学院的学子除了修习这这些书籍之外,还要进行武学修炼,负责教习的老师都是心意境的高手。

    沐风就是武学院的教习,官职是“博士”。

    要进入武学院,可不像文学院那么简单。每年秋季,京城都有一件热闹的活动,就是国子监武学院的入学考试,民间称为“青云战”。就是通过了这个考试,以后就可以平步青云的意思。

    沐风找来一个叫杨继盛的文学院学生,带他们两个去办各种手续,两个人可以先成为文学院的学生,旁听各种课程。

    至于想进入武学院,还要等秋季参加青云战才行。

    岂伊和阿布很快就和带领他们办各种手续的杨继盛熟悉起来了,毕竟是都是同龄人。

    杨继盛虽然长得五大三粗,却是文学院的学生。他对岂伊和阿布这种不是标准衙内的人原本就心生好感,听说他们还要参加今年的青云战,那就更是羡慕不已。

    边走边聊,岂伊和阿布也很快了解到了他的情况。

    一般有各种门路进得了国子监的,不是富甲一方也至少衣食无忧,但杨继盛是个少有的异类。他家里很穷,小时候每天就得放牛。他想读书,只能在放牛之后,去私塾偷偷旁听。一直到十三岁的时候,他才正式进入私塾读书。他也不负众望,先后考中了秀才和举人。

    但是要在京城参加会试,所需要耗费的钱银很多。

    杨继盛没有那么多钱,于是他就来到了国子监,希望在谋求果腹的同时还能继续读书。国子监的祭酒徐阶倒是挺欣赏他,而且他举人的身份也符合录用的条件,就将他收做学生。

    国子监毕竟是官学,每月对于学生还有些微薄的补贴,加上帮教习们干些活,倒是还能养活自己。

    虽然同窗的人每天都在大鱼大肉,他只能吃咸菜粗粮,但是杨继盛倒是一个乐天派,对这样的结果已经很满足了。

    几年后毕业,能回老家混个小官当当,也算是读书改变命运的典范,光宗耀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