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演史之列侯争霸 » 第十章汝颍奇士

第十章汝颍奇士

    吕强为张让,夏恽等人诬告入狱后不肯受辱而选择自杀的消息传来。向介自是黯然神伤。

    吕强乃自己救命恩人,所以此前他多次提醒吕强不要强出头,结果仍是屡屡碰壁,他就知吕强定难逃此劫。

    幸亏有曹操,钟繇两大书法家在旁与他一起讨论书法,才让向介慢慢恢复心情。

    因皇甫嵩,朱儁两军的战局未定,曹军便于颍川原地待命。

    这天,钟繇神秘兮兮的说要带曹操与襄楷去一个地方。

    两人乐得忙里偷闲,便带上史阿随钟繇上路了。

    就算曹操如何聪慧过人,向介如何神机妙算,都不会想到此行的收获会是如此之丰。

    史阿对三人聚在一起就是讨论书法诗歌这些令他头痛不已的行径早已司空见惯。只好自顾四望打发时间。

    四人不知不觉就来到高阳里一间大宅面前,望着门匾上“荀府”两个大字,再看着门前的车水马龙,谜底已是呼之欲出。

    原来荀家在颍川的地位举足轻重。已故的荀子第十一代孙,以高洁著世,人称“神君”的郞陵侯相荀淑共有八子,人称“八龙”。

    以前荀家旧里名西豪,因颍阴令渤海苑康以从前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与荀淑八子一模一样。故将其旧里改为高阳里。

    荀淑八子,名望同噪,其中尤以六龙荀爽名满天下,人称“荀氏八龙,慈明无双”。

    其实荀爽尚有一字名谞,此君十二岁,已把《春秋》,《论语》读到滚瓜烂熟,只是他一直不肯为官。

    党锢之祸,让他避居汉滨达十余年。以著书为业。人称“硕儒”。

    直至此年,当今皇上刘宏解除党禁。荀爽难敌思乡之情才回归颍川。不想刚入家门不久,高阳里便已门庭若市。

    门人对钟繇显然非常熟悉。不需通报,已由他带着众人自行进内。

    荀爽此时年纪已与向介相若,对钟繇此等毛头小子固是不认识。就连已渐露头角的曹操亦只是礼貌上寒暄数句。

    反而对最近锋芒毕露的襄楷先生另眼相看,不是为其料事如神之能所折服,而是因为两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愿为官。

    其实荀爽哪里知道,自己避世乃当时流行的清高之举,向介辞官乃是为了明哲保身。

    前来拜会的颍川名流令荀爽应接不暇。想与襄先生多聊几句的时间亦难以挤出。八龙之首荀俭的儿子荀悦代替荀爽接待众人。

    钟繇与荀悦显见相识多年。与他打声招呼后就溜了出去。

    向介知道荀悦亦非池中之物。与荀爽一样,十二岁已能讲解《春秋》,其强项就是读书过目不忘,为曹操后期的谋士之一,乃东汉末期的政治家,史学家。

    所以,向介于荀悦面前。历陈曹操的优点。

    此时的襄楷先生身价水涨船高,一言千金。荀悦见襄先生如此推崇曹都尉,自然亦对曹操另眼相待。

    此时一年龄二十左右的青年来到众人跟前。

    只见此子清秀通雅,身透异香,双目似有洞察先机之神。

    曹操与向介俱是眼前一亮,为其神采飞扬暗暗喝彩。

    旁边荀悦已为其介绍:

    “此乃吾从弟荀彧,字文若。知我者莫若此弟也!”

    原来荀悦其父早卒,家境清贫。又见宦官当道,便托疾隐居不出仕。

    众人莫解,唯有荀彧特别欣赏他。是以荀悦才不由自主的郑重介绍其从弟。

    此乃曹操日后的子房。最为重要的谋士之一啊!

    向介正要与荀彧寒暄几句。背后有人突然间冒出的一句话令他不禁呆若木鸡。

    他真的很困惑自己来到这个时代是否为印证历史?不然,为什么会频频碰到这么多不期而遇的史实记载?

    其实那人只是说了一句话,寥寥数字而已。

    “荀文若,王佐之才也!”

    向介与曹操不约而同转过身去。那人一见曹操呆了一呆。随即仰天长笑道。

    “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何颙,何伯求!”向介闻其言不禁脱口而出。

    “敢问阁下何以知在下乃何颙?”来人虽然已默认其身份,但对向介的未卜先知,却欲寻根究底。

    如果我告诉你我来自未来。你会相信吗?向介暗忖。

    曹操此时奉上的话语,却正好替他解了围。

    “何伯求乃南阳名士,名字如雷贯耳。能认识伯求乃吾等之幸也!”

    为怕何颙继续穷追猛打,向介忙岔开话题。将众人的焦点移至荀彧身上。

    “闻文若娶‘五侯’之一唐衡之女为妻,是否真有其事?”

    荀彧哑然失笑:“此乃唐衡与吾父所开玩笑而已!其时我止有四岁。

    纵真有此事,亦只乃一娃娃亲而已。

    更何况,唐衡业已故多时。此巷间传闻不提也罢。”

    向介迫不及待将曹操介绍给荀彧,两人惺惺相惜,握手之际,已立即相谈甚欢,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突然间向介仿佛看见曹操的前景一片光明,情不自禁就问荀彧。

    “他日若孟德需文若辅助安定天下,不知文若是否会助其一臂之力?”

    旁边何颙笑着插嘴曰“”王佐之才助明主,天作之合也。”

    荀彧仿佛已对这个东汉末年在政治,军家,文学,书法各方面都独具一格的明日之星甚有好感,不加思索道出自己的肺腑之言:

    “如蒙不弃,他日彧定必追随孟德左右。”

    看着曹操乐不可支的样子,向介索性向荀彧展开次轮攻势。

    “自古颍川之地人才辈出,不知文若可有良才推荐与孟德?”

    “对,对,对,不知有何能者可与文若为我共谋?”曹操亦枝附影从。

    “孟德欲得即用谋士或是明日之才?”荀彧老气横秋反问道,

    “愿闻其详。”曹操想不到荀彧竟会如此作答,大感好奇。

    “如孟德如今需谋士效劳,彧推荐本郡陈群,杜袭,钟繇,戏志才,胡昭,此外尚有我侄子荀攸,如需他日之才,我则推荐郭嘉……”

    “文若兄是否提及吾等?”只见钟繇领着两人来到曹操与向介跟前,再看其他后,尚还跟着好几个少年才俊。

    “还望曹都尉与公矩先生见谅。诸君央繇引众前来见识两位之英姿。繇迫于无奈,唯有就范。”

    显然,钟繇已在他们面前添油加醋,将两人神化一番。所以这群人眼中大多都带着敬仰的目光。

    当下钟繇将他们逐一介绍给曹、向二人。

    年龄与钟繇相若的两人,就是刚才荀彧所推荐的戏志才与荀攸。

    戏志才出生寒门,但与荀彧等人乃深交。

    荀攸虽然辈份比荀彧低,但年纪却比其长六岁。

    二人见曹操一副求贤若渴的模样。都顿生了为之效劳的冲动。

    然而,当襄楷先生开口询问二人意愿时,除了戏志才兴高采烈的表示愿为曹操效命,出身书香世家的荀攸却难摆脱自己的先天优势,忍不住对出身宦官之家的曹操提出一个问题。

    “攸欲知孟操之志何如?”

    “吾志难登高雅之堂也。”曹操微微一笑:

    “曹某意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镇东或镇南将军。然若征西将军或征北将军亦乃吾向往之职也。”

    “曹都尉此话何解?”曹操的回答勾起了荀彧的兴趣。

    “如今黄巾当道,肆伐东南之境。吾欲于东南为国镇之也。

    再者,外族西有恶羌,北有鲜卑、乌丸均对吾土虎视眈眈。吾欲为国除之。

    他日题墓道言:汉故镇东将军,镇西将军,征东将或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其一即可也。”曹操宏愿再题,讲罢仰天大笑。

    “曹都尉之志何其远大。”钟繇由衷赞道:“此乃繇愿为都尉效劳之故也。”

    当荀彧知道钟繇已为曹操效力之时,不尽免红耳赤。

    幸亏后面那几个少年催着他代为向曹操引荐,才助他骤脱困境。

    听完荀彧的介绍后,向介心中大乐,正是他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这一大堆青年才俊,大部分后来都能为曹操效力。

    数个才子中,最为注目当属少年郭嘉无疑。

    虽然郭嘉只有区区的十五岁,但那副放荡不羁的雅容与同样放浪形骇的曹操,简直就是臭味相投。

    向介不禁暗叹世事难料。曹操这傢伙真不知前世积了多少德,此生才能有如此多的奇谋异士为其卖命。

    其他几人乃辛毗,辛评兄弟,以及郭图等,都是当今颍川后一辈的佼佼者。

    当下众人围着曹操与向介,要他们亲述讨伐的黄巾贼的经过。

    钟繇因带领曹军抄小路及时赶至长社亦立下军功,当下就由他眉飞色舞将当晚发生的经过详细向众人描述。

    那些文士对曹操的初露锋芒及襄楷的神机妙算均赞不绝口,同时私下亦为自己要否为曹效命有了初步的决定。

    大伙相谈甚欢,直到暮景桑榆才曲终人散。戏志才与荀攸则归家告别家人后与曹操准备赶赴战场。

    次日,前线传来战报。皇甫嵩击败退至汝南郡的波才,并追击黄巾残部,已迫近颍川郡府阳翟。

    反之,陈国境内陈王刘宠侦察敌情时差点为敌军所伤。朱儁与陈王合兵后与敌军的交战正呈胶着状态。

    曹操闻讯后即命三军起行赶赴陈国。

    东汉末期,一共有二十余个郡国属地,都是刘姓王的辖地。每一郡国相当于一个郡。

    陈国属豫州管辖,地理位置非常特别。

    秦朝末年。项羽与刘邦于陈国北边的荥阳展开一场生死大战。

    最后,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以西为汉,以东为楚。此鸿沟如今称之为“楚河汉界”。

    陈县作为陈国的首府,就建在鸿沟边。汉朝时称鸿沟为“蒗荡渠”。

    蒗荡渠早在战国时期魏国已开凿扩挖。公元前三六一年开通,当初目的是为了灌溉农田。

    但二十年后曾两度兴工再开挖鸿沟,从荥阳西引黄河水向东流经中牟,开封,再折南入颍水通往淮水,将黄河与淮水之间的几条主要河道连接起来,构成四通八达的鸿沟水系。

    因此鸿沟一带就具备了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已成兵家必争之地。

    当黄巾起义爆发。陈王已派军驻守各都亭。朱儁率领大军早已抵达,最后两军聚兵于国邑外围陈国属地长平与汝南郡西华交界的鸿沟旁。

    当曹操率数万援军加入后,更是人强马壮。虽然兵员人数仍不及由黄巾渠帅彭脱率领的颍川与陈国联军,但军械装备却远胜黄巾,是以双方之势旗鼓相当。

    是夜,陈王在军营设宴为曹操接风。列席的有左中郎朱儁,骑都尉曹操与襄楷先生,荆州刺史徐璆,邵陵太守赵谦等人。

    众人分宾主坐落。陈王刘宠以主人家身份位居正中,左右首席分别为朱儁、曹操。向介则坐于曹操下席。其余众人都素未谋面,坐在向介下席,亦算是半个主人的陈国国相骆俊。逐一为列席人士引见赴宴的各位客人,令向介再次大开眼界。

    坐在骆俊之下的是荆州刺史徐璆,其乃度辽将军徐淑之子。

    坐于徐璆下席则是其下属。还真是人不可貌相,当骆俊一介绍这个其貌不扬的年轻人之时,众人都肃然起敬。

    特别是曹操,闻其名立即一改那玩世不恭的模样对其另眼相待。

    向介虽然没有曹操那般大的震撼,但亦对此人大感兴趣。

    众人亦都立即小心翼翼,正襟危坐。虽然骆俊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

    “此位乃与郭泰齐名之汝南许邵,许子将。”

    已故的郭泰与许邵并称“许郭”,乃太学生领袖。

    郭泰不喜为官,其褒贬人物言之有物。十五年前逝世时有近万人为其送葬。大文豪蔡邕亲为其撰写碑文。

    如今的许邵与其兄许靖。因每月都进行“月旦评”而天下闻名。

    乔玄就曾建议仍默默无闻的曹操前往结交许邵。是以众人一闻许邵之名都不敢薄唇轻言。

    居于朱儁下席的乃邵陵太守赵谦。

    此子来头也不小,字彦信。其祖父赵戒于桓帝年代曾任太尉一职,其叔赵典曾任卫尉,其弟赵温亦乃年轻有为之士。

    位于赵谦下席的乃朱儁别部司马张超。

    此子与其祖先张良一样,颇具才华。著作无数,书法精奇,尤以草书绝妙无比。

    与张超相邻的乃朱儁的佐军司马。

    朱儁当初在迎战黄巾前的将领挑选绝对是聪明绝顶:文有张超,而武的就是这位头戴红色头巾,虎背熊腰,容貌不凡的猛将。

    虽然席上没有人将其放在眼里,但向介却心知肚明,此位姓孙名坚的人物,乃日后东吴帝国的奠基人。

    突然间向介脑海闪过一个奇想:如果将孙坚收归曹操麾下,三国历史是否会变得天翻地覆?

    酒过三巡,众人将日前陈王与黄巾将领单挑的事重新提起。

    刘宠对那不肯透露姓名的小将赞不绝口,将其时发生之事光明磊落的和盘托出。

    为避节外生枝,陈王自然会将某些事省略不说。

    因为十年前,前陈国国相师迁曾追奏他与上任国相魏愔共祭天神,意图不轨。

    虽然事后幸运逃过一劫,但已是惊弓之鸟。昼警夕惕。

    众人听完陈王惊心动魄的描述,都各怀心事。

    向介满肚疑惑,因为史书对黄巾的描述少得可怜,所以根本就不可能知道此人姓甚名谁。

    曹操与朱儁自是不谋而同,皆欲除之而后快。

    孙坚则是跃跃欲试想与那小子一决雌雄。一时宴会上鸦雀无声,倒是许子将打破了沉默。

    “公矩兄料事如神,不知有何妙策可破黄巾蚁贼?”

    原来,许邵一向自负,有着万人皆醉我独醒的优越心态,但观襄楷仪容竟有深不可测之感,心有不甘之余,便欲从语言上一探究竟。

    向介暗暗叫苦。望着众人投来的目光,唯有硬着头皮奉上一模棱两可的答案。

    “诸君皆知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反会徒劳无效。

    诸君身经万战,在下肤受之言实难登高雅之堂。岂敢于公输先生门前弄斧?”

    向介此番说话,飘入众人耳中,立即变成金玉良言。都认为他乃世外高人,连对答都充满了玄机,谦虚有礼,不禁为之叹服。

    事实上,又有谁能知道向介已出了一大身冷汗呢?

    曹操仿佛与向介心有灵犀。永远在他需要有人施予援手之际拔刀相助,只听见曹操对许邵道:

    “素闻子将兄阅人无数。不知可否赠操一言半语?”

    许邵心高气傲,根本就不把这个初出茅庐的曹操放在眼中。

    当许邵回赠曹操一句,“无可奉告。”曹操顿觉面红耳赤,进退无门,极为尴尬。

    “人道许,郭齐名,但依在下看来,两人却是各有千秋!”

    曹操为向介解围虽是无心插柳,但向,曹二人站于同一阵线,向介岂有见死不救之理?

    “愿闻其详。”张超与骆俊毕竟是文人雅士,竟是异口同声道。

    向介早已料到众人会有此疑问,遂微微一笑,说出一番令许邵进退两难之话:

    “郭,许二人皆鬻帻,牧坚,屠沽,邮置之役中提拔人才,是为相同。

    然林宗为人随和,能包容天才,子将兄则峻名节,颇崖岸自高,不知在下是否言过其实?”

    “子将兄岂是会拒人于千里以外之士?”曹操随机应变,与向介一唱一和。打蛇随棍而上:“公矩兄是否对子将有所误解?”

    许邵面露尴尬之色,为曹操伺隙相胁亦无可奈何,不得已抛出一句。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仰天长笑,心满意足离席扬长而去。

    欲知后事如何,请续阅下章《强弓劲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