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演史之列侯争霸 » 第二十二章 天灭宦孽

第二十二章 天灭宦孽

    在带方郡一下船,众人都纷纷与向介、史阿辞别。踏上了各自归乡的道路。

    特别是杨阿若,与娇妻分开已有三年,其间音信全无。在邪马台之时,莼鲈之思与日俱增,对妻子更是朝思暮想。所以一下船,就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

    幸亏向介在船上已经写好一封信,吩咐杨阿若回乡经过谯县之时帮他将此信送与曹操。

    因为根据史诗记载,此时曹操应该已辞官于家中隐居。

    当向介踏上前往冀州之路时,紧随身边的只剩下史阿、许定、戏志才与李立四人。

    李立的故乡乃幽州的涿郡。

    向介知道刘备,张飞亦居于此地。反正是顺路经过,便索性随李立到涿郡一游。

    可惜人去屋空,刘备与张飞两家人已根本不在此地。

    幸亏向介意亦只抱着碰碰运气的心态。故亦没有太大的失望。辞别李立之后,四人再度踏上归途。

    四人一路上游山玩水,不知不觉己到达了冀州的州郡邺城。

    离城尚有三十余里,只见一队人马,仿佛在静候他们的到来。

    前列骑着骏马的三人一见到他们,好像十分兴奋。

    其中一人更是高声询问:“来者可是公矩先生?”

    当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三人赶忙下马上前自我介绍。

    原来中间身穿官服者乃冀州刺史王芬,左边之人姓陈名逸,右边之人则是姓许名攸。

    向介对三人倒是了解得一清二楚。

    许攸在《三国演义》里面已是家传户晓。没有他,曹操官渡之战可能会成为失败者。

    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乃是曹操的挚友。

    但事实上,此刻的许攸还不是什么大人物,根本不能与王芬相提并论。甚至还不如另一厢的陈逸。

    千万不要小看这个陈逸,其父可是大名鼎鼎的陈蕃。

    陈蕃乃东汉时期一代名臣,与窦武、刘淑合称“三君”。

    陈蕃一生对朝廷忠贞不二,不畏强权,敢于犯颜直谏,对宦官更是恨之入骨,常欲除之而后快。

    建宁元年(公元一六八年)时,陈蕃为汉帝刘宏太傅,录制尚书事,与大将军窦武共同谋划铲除宦官曹节、王甫等人。

    可惜事情泄露,窦武等人为曹节伪造太后文书诛杀。

    年已七十余岁的陈蕃率其属官,学生八十余人冲进宫门欲为窦武讨回公道。为王甫以及其部下所捕后为国捐躯。

    王甫等宦官更对其家族赶尽杀绝,幸亏陈蕃的朋友朱震情愿弃官收葬其尸,更将其子陈逸藏于甘陵境内。任由宦官对其严刑烤打亦缄口不言,陈逸因而得免。

    黄巾之乱,汉帝刘宏大赦党锢之祸禁锢之人。陈逸亦在此之列,得以还自由之身。

    王芬字文祖,亦为天下名士,位列“八厨”之一。

    刘宏的上任皇帝汉桓帝在延熹九年(公元一六六年)发动党锢之祸时,王芬亦在废锢之列。

    而且在建宁二年(公元一六九年)时刘宏发动第二次党锢之祸时亦不能幸免。流亡江湖差不多有二十年。

    直到黄巾之乱皇甫嵩、吕强与襄楷三人向刘宏软硬兼施才令当今圣上废除对党人的禁锢。王芬亦因此有幸起用为冀州刺史。

    到任的王芬将冀州打理得井井有条,使冀州一带民生富饶,欣欣向荣。

    曹操果如向介所料,没有了他的日子过得郁郁不得志,于济国任济南相一段时间后被徵东郡太守,再拜为议郎。

    曹操不欲与朝廷权贵同流合污。遂托病乡,过着悠闲然自得的隐居生活。

    当接到襄楷的书信后,因为曹操此时的第二个儿子曹丕出生不久,欲先将家事处理好才去汇合他们。

    刚好其挚友许攸到来探望,便托许攸先行一步到邺城恭候。

    王芬与陈逸从他俩的好友许攸口中知道他们的大恩人,神机妙算的先知襄楷先生将路过此境之时,便欲一尽地主之宜尽情款待此位前些年举世闻名的大人物。

    安顿下来之后,向介等人便应邀赴宴。

    席间除了王芬、陈逸和许攸外,还有两位向介意想不到的人物。

    一个是王芬的别驾广平人沮授,另一个乃冀州巨鹿隐士张臶。

    张臶此名精通谶纬之学的古琴音乐家,虽然如今只有五十来岁,但向介知道他可能是三国史书上有记载年龄过百者的其中之一。对他亦肃然起敬。

    沮授后来乃袁绍帐下有名的谋士,此人素有大志,擅于谋略,只不过欲招其归于曹操麾下是否能如愿所偿倒是一件未知之数。

    众人客套数句便分宾主就坐。王芬给足襄楷先生面子。让他坐于首席。

    史阿等人自赴邪马台至今尚未真正品尝过中原酒食,此刻终于得偿所愿。当然欲一醉方休。

    向介亦放开胸襟,放肆一番,数杯落肚,已略有醉意。

    差不多酩酊大醉的王芬向张臶、向介请教如今天下大势。

    滴酒不沾的张臶万人皆醉其独醒,笑而不语。

    倒是向介在酒精的攻击作用已见成效之际,脱口而言:

    “天文不利宦者,黄门,常侍真族灭矣。”

    陈逸与王芬对襄先生之言深信不疑,对朝廷早怀不满的二人均面露喜色。王芬更昂然高呼。

    “若然者,芬原驱除!”

    想不出王芬倒是个言出必行之人。次日当向介出现在其府中之时,亦不禁为王芬雷厉风行的办事方式所折服。

    原来,王芬已经派人密招冀州本地的英雄豪杰前来共商大计,刚派人快马去联络曹操,华歆,张邈,胡毋班等有名望之人加盟。

    不出数日,冀州的当地豪杰已云集邺城。

    其中有些连向介都不甚清楚其底细。虽然他曾自翊对三国历史了如指掌。

    但如张吉,张子谦,张岐,张颢等数位张姓的冀州人士向介就完全沒有印象,但有些倒是颇为熟悉。

    百闻不如一见,想不到一下子会见到如此多的三国人物一并出现,虽然日后到底是敌是友尚待下回分解。

    这些人杰当中,文有田丰、审配,武有张郃、朱灵等袁绍日后的部属。

    令向介想不到的是原来他们居然全为冀州人。

    如今难得第一次聚首一堂。当然,还有一些是向来意料不到的。

    沐并,著名的清介之仕;

    邢颙,曹丕日后的忠实跟随者;

    乐隐及其弟子牵招、史路;

    乐进,曹操日后的“五子良将”之一;

    最令向介大出感意外的竟然是与朱灵一道出现的崔琰。

    原来崔琰乃冀州清河东武城人,亦在此次邀请之列。闻襄楷亦在此间,便欣然前来再聚。

    王芬大排筵席款待众人。向介仍然位居首席,倒是张臶此位世外高人,不欲染指尘世之事,业已告辞而去。

    众人鱼贯入席。不知是否下人疏忽所致,当身材短小精悍的乐进姗姗来迟,居然没有位置就坐。一时间竟困立厅中。

    向介见状,忙起身上前拉着乐进与其同座。

    众人皆为襄先生对此名不见传的习武之人这般郑重其事大惑不解。

    入座的乐进自是知恩图报,对襄先生顿生士为知己者死之情。

    席间觥筹交错,众人高谈阔论。

    向介前车可鉴,不敢再贪杯。

    从众人的交头接耳,相互恭维之况,反让他对在席的冀州人士重新谛分审布。

    原来,张颢竟大有来头,他本是中常侍张奉之弟。

    光和元年(公元一七八年)二月九日发生地震,张颢遂由太常迁为太尉,代替了孟𢒰的位置。

    可惜好景不长,当同一年的八月,天市星旁出现孛星之后,当今圣上刘宏就让另一太常陈球代替了张颢太尉之职。

    免官的张颢自然对此大为不满。

    所以,席间最为慷慨激昂者,当属他与陈逸,王芬等此前为朝廷所欺之人。

    沐并能与吉茂,常林同列《魏略》的《清介传》绝对货真价实。

    他由此至终彬彬有礼,高远纯洁。

    倒是田丰、沮授、审配等人均身怀大志,有点锋芒毕露。

    乐隐一介书生对向介极其钦服,虽然已贵为人师。仍然不耻下问,频频向公矩先生请教。

    幸亏向介知识渊博,对其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将乐隐驯服至五体投地。

    其学生牵招日后乃是历侍曹家三代的名将,更将襄先生视为神人。

    张郃曾经参加过镇压黄巾起义的战争,对襄先生的事迹更是耳熟能详。

    虽然他身为武将,但亦是一好儒风雅之仕,所以对襄先生一直推崇备至。

    朱灵与崔琰同为清河国人,路上结伴而来之时,崔琰已将襄先生的神机妙算与运筹帷幄添油加醋渲染一番。

    因此,他对向介亦敬若神明。众人都为能与襄楷对饮为荣。大伙都酒醉饭饱。尽欢而散。

    万事俱备,王芬立刻上书当今圣上刘宏。言黑山黄巾攻击郡略县,求得起兵。

    向介见王芬按部就班的部署一切,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顿窜上心头。

    他隐隐感到丝丝不安。思前想后,终于立下决心,三十六着,走为上着。

    只是,在离开之前他尚有一件大事要办妥,才可放心远走高飞。

    想不到要办之事轻而易举,只用了一个晚上就已马到功成。

    在冀州刺史府中,惊闻襄楷前来辞行的王芬与陈逸等人面露愕色。

    满以为襄楷会等曹操抵达后,他们就会择日起事,废除当今天子刘宏,另立合肥侯为帝。

    无论众人如何苦口婆心说服向介留下来,向介始终不为所动,执意不等曹操到来便先行离开。

    正当众人无可奈何之际,突报外面一个自称来自沛国姓周名旌的人带来曹操的私信前来拜访。

    王芬喜出望外。忙请周旌入内。

    周旌带来的两封书信。分别是给王芬和向介的。

    向介接过来信亦不拆读,只是将其放入怀中,便向王芬辞别。

    一旁的许攸忍不住问道:“公矩先生何不待文祖读完孟德之信后才离开此地?”

    王芬称善。

    许攸此举乃是欲以曹操的言论留住向介。

    与曹操多年好友,许攸素知曹操是那种唯恐天下不乱的傢伙。

    他隐居在家,不就是在静候此刻吗?此等大事,曹操理所当然不会置身度外。

    王芬亦不待向介是否应允,已立刻折开书信高声朗读出来,只是声音由开始的慷慨激昂变得弱管轻丝,最后竟已是垂头丧气。

    “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

    古人有权成败、计轻重而行之者,伊尹、霍光是也。

    伊尹怀至忠之诚,据宰臣之势,处官司之上,故进退废置,计从事立。

    及至霍光受讬国之任,藉宗臣之位,内因太后秉政之重,外有群卿同欲之势,昌邑即位日浅,未有贵宠,朝乏谠臣,议出密近,故计行如转圜,事成如摧朽。

    今诸君徒见曩者之易,未睹当今之难。诸君自度,结众连党,何若七国?

    合肥之贵,孰若吴、楚?而造作非常,欲望必克,不亦危乎!”

    如果说王芬等人对曹操之拒绝大失所望的话,那么许攸与周旌的心情只能用晴天霹雳来形容了。

    二人均感到莫名其妙:常谓乱世出英雄的曹孟德,居然会对此等大事无动于衷?

    向介趁众人茫然若失之际,与他们匆匆告别后,立与候在门外的史阿,戏志才,许定三人火速离开邺城,马不停蹄朝曹操的故乡沛国骋驰而去。

    人各有志,向介遁走前并没有与其他冀州人士道别,甚至连崔琰亦不例外。

    他们狂奔数个时辰之后,才敢停下来,让人与马匹都稍作休息,才再赶路。

    当向介折开曹操的书信细阅之际,想不到乐进、乐隐及其弟子牵招,史路竟然策马急于星火般赶来。

    一问之下,原来他们都欲随向介而行。

    形势急不可待。更何况向介已为他们的心意所折服,便毅然应允他们的要求。

    当他看完曹操的书信后更是心情大好。故人在远方静候他的归来。一行人随即扬鞭奔逸绝尘。

    饶是向介对事情深思熟虑,亦万万想不到自己此行竟会掀起了一场东汉末年前所未有的腥风血雨。

    天下英雄将蜂拥而至,云集京师誓决雌雄。

    欲知后事如何,请阅下章《西园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