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死肥宅室友 » 家乡的美食

家乡的美食

    过年在家吃东西,想聊一下我印象中家乡的美食。

    卤鸡蛋:我在有印象中吃的第一个好东西,是在幼儿园每天下午有个老爷爷推着车卖卤鸡蛋,那时候五毛钱一个,贼好吃,我找我妈要了五毛下午买了一个,和当时的一个玩伴在教室外面吃。后面到了三年级的时候,我又看见卖卤鸡蛋的,我突然想起了那种味道,就很想买,当时我妈出门没带钱,刚好有朋友路过,借了1.5元买了一个。我妈当时还奇怪说怎么突然想吃这个,我吃了发现没有记忆中的那种味道了,后面就没单独买过那个了,最多就是吃早餐的时候买一个吃,也一直没有吃到当年的那种味道了。

    臭豆腐:我最早不吃臭豆腐,是我妈吃,说闻着臭吃着可以,然后我就试吃了一块,发现确实可以,后来就开始吃了。小学时,有个卖臭豆腐卤鸡蛋的就每天流动着卖,一元钱六个,我就每周吃一次,到了初中就没吃了。最后一次在家乡吃是在疫情前两天,那个时候都是十元钱八块大的臭豆腐了。再后来就是去长沙的一个项目,吃长沙臭豆腐那个确实好吃,十元钱六个。我那个时候就每天去买一份吃。再后来就是去上海去年年底的时候买过一次,有个店打着长沙臭豆腐招牌,有那个味,我就买了一次,但是吃的口感一般就再也没买了。

    挖糕:这个东西我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没有,上面是一个红糖,下面是白色的。这个具体是什么原料做的我也说不出来,感觉和后文的“顶糕”,“状元糕”原料类似。有一点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你买的时候是拿荷叶给你装,你拿荷叶握着吃。我最后一次见到好像是六年级的时候,当时买汤面的时候,刚好有个卖挖糕的路过,我看了一下,这个老人小声嘟囔了一句,光看不买。这是我印象中最后一次看到卖挖糕的,后面再也没见到了。

    顶糕,状元糕:这两种食物类似,我就放在一起说,顶糕其他地方可能叫顶顶糕,用个磨具做成小蘑菇形状,下面是白色的,上面抹层红糖在中间,我记得我应该是二年级的时候吃的这个东西,他路过的时候会敲木头,让你知道他来了,我当时住在小学里面,所以他会特意路过那里,然后被我们小孩子包围,卖很久,那个时候一元钱六个,状元糕也是,状元糕一般会有固定的摊点,不到处走,想吃就得去那个地方,他们用那种格子的摸具做的,应该是横八竖八,磨具也不能太大,太大了放不进锅里,先给磨具里面加原料,然后蒸熟就行。我小时候吃的多,后面在吃就是大学了,那个时候都是一元钱三个了,有时候卖顶糕的为了多赚钱,就卖大的,一元钱一个。那种只能当时吃,万一冷了,你没法蒸熟透,外面热里面冷。这也没办法,都想快点多赚钱嘛。现在顶糕和状元糕都是一元两个了,大顶糕都是一个一点五元了。

    糖画:卖糖画的我主要是在三到六年级吃,卖糖画的老人在小学门口卖,有时候会有老师说不要去买,万一不干净呢?我见过我们副校长还赶过一次他,我们小孩倒是不在意,很喜欢这个。糖画老人画糖区的右边有个小转盘,至少转一圈,转到什么给你画什么,我们当时五毛钱一转。我们特别希望是凤或者龙,画凤需要三勺子半的糖,龙需要两勺子半,其他的一般就一勺子多点。我老是转到螃蟹,我记得我印象中基本就是螃蟹,好像没搞到过其他的。如果真想要龙或者凤,可以花钱买,我们小时候没钱,就只能靠运气。到了初中后,可能我忙着上学就没怎么看到这个卖糖画的老人了,有次在另一个小学门口看到了他,估计他也是感觉出来了,那个小学学生多一些,就不在以前的小学门口做了。今年过年我和堂姐出去散步看到了,我本来想买,但是很多人排队,我又吃的很饱了再加上堂姐说不吃这个,我就没买。这个东西也算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锅盔:锅盔里面最有名的好像是公安锅盔,我吃过,做成椭圆形然后对折装着,但是烤的太干了,不如我们这里的。我们这里的锅盔做的是圆形,烤的不枯,就感觉很润。我最早吃这个是二年级的时候,三年级那阵吃的有点多,那个时候我在奶奶家住,刚好有个卖锅盔的摆摊在离我奶奶家走路五分钟路程的地方,有时候妈妈会带我去买。一元钱一个,猪肉或者牛肉,或者混合,其实也有糖的,但是听说那是哄小孩吃的,我就没买。到了08年后开始涨价,每年加一元,后面加到了5元一个就没涨价了,过年的时候就会10元一个。平时可以买5元一个猪肉的,如果要混合肉或者单牛肉的那就至少10元了。最早锅盔一元一个的时候,那都没有什么人做这个。后面五元一个了,全都冒出来了,我12年看到街上卖锅盔的,数数有12家了,这还是看到的,还有没看到的呢?都看这赚钱就都来了,15年经济好的时候,那个时候二十元一个的锅盔都很多人买,那几年卖锅盔的都赚了大钱。我最早是在镇中心那里买,有家姓马的锅盔做的很好,他们两口子做了二十年锅盔,后面他们赚的钱够了就把摊位给他哥哥了,他哥哥做的味道不如他,后面我就在老政府那里买锅盔,这个卖锅盔的是我奶奶以前教过的学生,他说他买了四十年的锅盔,从八分钱开始卖,他说前些年卖锅盔赚钱的时候,他没赚到多少,因为他在大街的内侧,不靠近公路,很多外乡人不知道,还是这么些老客户买。他教会了很多徒弟,他说一个学徒要收个近两万,我也不藏着掖着,他心里也清除,他们学成了肯定去外面摆摊,不会和他有竞争,他有的徒弟过年拍视频给他看,说生意好火。他说只能祝贺呀,他都一大把年纪了,不可能再去外面了,就在家做这个,一年也可以赚十几万,很不错了。

    烧烤:我们家乡第一次有烧烤是我读二年级的时候,有个XJ人在我们那个镇中心的桥上摆摊卖羊肉串,五毛钱两根,当时很多人去吃,以前从来没有吃过这个,到了第二年很多卖烧烤的都出来了,烤各种东西,我一般吃的很简单,两根羊肉串一块豆皮,加起来1.5元。我一般吃羊肉串会去那个新建人上面,我觉得他只烤羊肉味道好一些,后面四五年纪的时候,那个XJ人的羊肉串就变成一元钱一串,我叔叔带我出去就说被点什么一串两串,你今天就在这里吃,吃饱为止,我当时吃了二十元的,其实还没吃饱,但是觉得不好意思,就说吃饱了,叔叔说也不咋地嘛,就吃二十串就饱了。后面镇政府把桥上卖烧烤的都搬到了另一个地方,给他们安排门面,没有门面就不能摆摊了,因为确实很影响交通。那个XJ人还在桥那里摆摊,好像是对少数民族有政策,管的松一些。那个XJ人都娶妻生子了,后面没看到他了,是另一个汉族的人在接手,肉也不是羊肉了,弄虚作假也就没人吃了。后来也不知道是不是他把他们同乡的叫来了,镇上现在有三个XJ人在不同的点卖羊肉串,有的XJ人不懂汉语,只懂数字,我有次让他送一根,他听成了加一根,我跟他掰扯了一会,发现他是真不懂,一脸懵的样子,我就说算了,那就加一根吧。后面再买的时候我和堂姐堂妹说这个事情,那个XJ人应该懂汉文,他听到了就在笑。我堂姐说他有没有可能是装的,我说不太可能,那个表情不像是装的。另外说一下烧烤搬地方以后,我们当时那个最好吃的重庆烧烤摊位不知道去哪里了,当时10年的时候其他人有的还是五毛钱一串,他们都是两元一串了,生意还特别的好,我看晚上,一家六口都忙不过来。后来他们走后,我吃烧烤的频率都变少了很多,基本就过年吃一点了。

    除了吃的,我还想聊点我们家乡其他的东西。

    超市:我们最早的超市的时候应该是我读二年级的时候,开在镇中心下面一点,那个时候没见过这个,以前都是小卖部。开张前一天,镇子上好多人去看,我当时和妈妈一起混到了里面,看到了收银机,我那个时候没见过这个,后面第一次进超市,买了上好佳的薯片,也开启了吃薯片的一生,后面就是可比克和乐事,现在主要还是吃乐事,主要还是可比克有段时间做的感觉不咋地,后面乐事做的很好,就一直吃这个。超市后面有三家,分别在我们小镇的镇中心下面一点,镇中心和镇中心上差不到一公里的地方。直到后来富迪超市来了,对其他三家真的是毁灭性的打击。后面除了镇中心的超市没倒闭其他都倒闭了。我记得好像是五年级的寒假,我去镇中心下面一点的那个超市边的澡堂洗澡,洗完了我和我爸妈说我想去买雪碧和,然后给了我两元,我就买了那个听装的雪碧,我当时刚洗完澡,脸红红的,收银的说这个孩子肯定是刚才隔壁澡堂出来,我结账的那天好像是这个超市营业的最后一天,后面这里就变成卖摩托的了。镇中心上面的那个超市也不知道啥时候倒闭的,有时候去外婆家会路过那里就买一杯印着神奇宝贝logo的泡面,里面还有个卡,就这家超市有,后来倒闭了就再也没见过这种泡面。这两家超市倒闭前,有天早上这三个超市的老板就坐在富迪门口不让他们开门,那天停业了一天,估计后面叫警察了,就没这样了。当时富迪里面有卖影碟,还都是我们小孩子爱看的动漫的光碟,生意特别好,卖一年不卖了,估计是有人偷碟子吧。

    08后出现了其他的超市,一家在进镇的国道那里,一家在富迪和镇中心超市之间。我后来搬家就在离后面那家不远,我妈就在那里当了五年超市员工。富迪的生意后面变得平淡了,没以前那么火爆了,后面我读高中的时候,他们装修一次后,我就在也没有去过了。我妈打工的那家超市本来是08年国庆租到18年国庆,15年经济好的时候,有次一天营业额80万,那个时候招六个暑假临时打工的都忙不过来,但是到了17年经济不行了,就只招4个了,那个时候没有营业额主管和招的一个大学生吵架了,把那个主管都惊了,第一次有员工和他吵架的,那个大学生回去受委屈了哭的不行。我妈以前还经常跟我说寒假去跟她一起去这个超市上班,那一年都不说了,18年更是不行,店里都没几个客户,都不招临时工了,我妈还特意拍视频给我看说好冷清,到了18年劳动节搞了个大甩卖,然后就不做了,因为每天的利润比员工工资和水电费都要少了。那个镇中心的超市后面倒是火爆了不少,他们的老板每天把某几个商品特别优惠吸引人气,就生意好起来了。还有一个就是在新政府那里开了一家中百超市,那里又有游戏厅又有电影院又有奶茶店铺和烧烤,人都去那里了,听说那里18年的时候一天营业额有160万,再加上淘宝和拼多多流行开来,很多人就在网上买了。后来那个超市倒闭后,我妈在进镇的国道那里的超市上过一阵班,后面觉得远了,就在镇中心那个超市上班,但是和我说还是喜欢以前倒闭的那家,管的松而且上下班就五分钟。

    还有一个超市在镇下那个倒闭的不远处,是那个镇下超市倒闭后才开的,我妈以前经常在那里给我买奥利奥之类的,那个东西很贵,我妈说没事,你爱吃就行,后来超市倒闭了,变成了一家家具店。

    小卖部:以前没有超市的时候大家就在小卖部卖东西,以前我小学门口左边开小卖部的是个老人,五毛钱随意一包东西,后来到了差不多五年级的时候,换成了我老家的一个邻居,他们家接手后,商店换热一新,卖一元钱三包,后来辣条涨价了,辣条就一元两包,生意很好。一直开到差不多13年,那个小学衰败没多少小学生的时候,他们的孩子也要读大学了就走了。后来那个老人又重新接手,但是生意也不行了就没做了。后来学校门口右边开了小卖部,以前我读小学三年级的暑假其实他们也开过一阵,后来不知道咋地就没做了,这个老板的儿子我认识,就是帮我修四驱赛车的那个小伙,但是我看他们做的不咋地,东西放的乱七八糟,我在外面看着我都不想进去买东西,还真是哄小孩的。以前镇里下街都有些小卖部,由于小孩子越来越少了,基本上都倒闭了。现在想找小卖部只能去新政府那边的小学了。以前我们有条街全是小卖部,过年的时候特别热闹人挤人,我这几年去看的时候,发现后面的店铺差不多都关闭了,只剩下前面的还在开,差不多一半的店铺都关了。这还是过年,这要是平时生意估计更惨。

    学校(幼儿园到高中):印象中家不远有两家幼儿园,一家就在家不远处,一家需要过一座桥,差不多要走三百米,本来是要去那家近的,但是爷爷说那里有股气味就没去了,这家我没去的幼儿园好像营业到我读初中的时候,后来那里没多少小孩了没有生源就倒闭了。我去的那家幼儿园好像我读小学就没做了,后来开了一段时间桌球场,再后来做了一段时间水产,再后来就好像没做什么了,应该以前过年给祖先烧包袱的时候会往那里走,所以每年都会去看一次。

    我们镇有两个小学,一个镇中心往下,一个镇中心往上,我就简称镇下镇上好了。我一到五年级在镇下读,六年级被转到镇上,我其实不想去,家里安排的。以前镇下的小学人多,到了我读三年级就感觉人变少了,后来全去镇上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记得六年级的时候我们那个班主任语文老师每周都换一个发型,镇上的人比较有钱,给老师包红包,老师也都有钱。镇下的不一样,大多都是农村来的,能给老师50元意思一下就很不错了。后来镇下只有400人左右了,每个年级就一个班,老师也都差不多搬走了,只剩一些老人,那里和养老院差不多了。镇上的学校后来搬到了一个新地方,修的特别大特别好,从外面看都能赶得上一个差的大学了。

    我记事的时候镇上有三所初中,后来就只有两所了,我读的镇初中,它在个巷子里面,不方便进出,但是教学质量比较好,学校的教学质量怎么说呢,如果要去市里读高中,因为是按照比例来录取,我们这个初中的分数线是560,镇上另一个初中是480。但是县里只管分数,所以来镇中学读书的人很多。毕业后有次大三寒假和朋友打乒乓球去了那里,后来听说校门口翻新了变大了,但是我也就再也没去过了。值得一提的是,我有个远方亲戚在那里开小卖部,她家情况不好,所以过年都在营业,有次过年营业额有一千,把她开心的不行。她那里总是一元钱三包零食,差不多一元只能赚一毛钱,有时候一毛钱都不到,我初中在那里买过东西,我妈说买东西去那里买照顾她生意。她以前住的地方离我读幼儿园的地方不远,后来搬到了初中那里开的小卖部,前些年她老公好像中风了,也不知道现在好了没有,也没有听我妈谈起她了。顺便一提的是,我读的小学以前是中学,后来改成的小学,这是我妈和我说的,我奶奶还在我读的镇下的小学教过。

    高中一直只有一所,我最早有印象可能是读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我去上街那里租书刚好和高中不远,就去过一次,当时高中不远处的那座桥上面有卖炒面的,两元一碗,我说好贵呀,要两元钱。那个时候学校有两个门,后来为了方便管理就把后门封上了。那个后门是连接老师公寓的,封住了,老师上班也需要绕一点路了。那个桥在我读六年级的时候炸掉了,好像是说年久了要修,后面政府重修后说修歪了,炸了又重修,但是有段时间一直没修,就让私人承包,搭了一个木桥,路过的行人就要给钱,也不强求意思一下,后来也不知道啥政府时候又修好的。这个高中的教学质量一年不如一年,零几年的时候一年还能出八十个到一百个一本的人,到了一零初的时候就只有十几个了。后来一四一五的时候就只有个位数了。那个新校长我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花钱去派老师学衡水,你没有那个师资力量你去学个啥?后来疫情的时候,那年还考的最好,还有六百多分的,好几个五百五以上的,我说还是不管的好,把孩子都管傻了。

    书店:这个留着在读书史写。

    游戏室:游戏室在我小学的时候感觉还是有不少的,最早好像一元钱六个游戏币,到了六年级就涨价到了一元四个。里面一般都是小孩子,偶然有大人玩那种要花真钱的打牌机,那种打到一定分数就能换钱。有次我看见应该是父子一起来打双人游戏的,我感觉这个孩子真好,有他爸带着他到游戏室来玩。有次我从表哥带我的一个游戏室后面出来碰到教我三年级生物老师的老婆了,她认识我,说你怎么到这里来了,应该我住在镇下的小学,那个游戏室在镇上的小学那里,我说我找表哥玩。我家不远处有个女生,她的父母在镇上往县里的国道那里开游戏室,有次我表哥带我去那个游戏室玩,那个女生的妈妈认出我了,说你是在镇下的小学那里住吧,我说对。后来镇上小孩变少了,游戏室逐渐就没人开了,但是我看镇上还有几家游戏机,有家在老镇上小学那里,至少开了15年,现在更多的游戏室是那种用真钱打鱼或者打牌然后可以换钱的机器了,我真没去过,听高中的同学说的。

    网吧:小学的时候,街上的网吧特别多,都是一元钱一个小时,那个时候暑假开空调最多也就1.5元,后面08年合并成四家网吧后网费就变成两元了,随后隔三岔五就开始涨价,到了我读高三的时候,同学跟我说已经4元一个小时了,我说这太贵了,18年的时候我记得还是4元,但是今年都5元一个小时了。现在镇上导致的只有两家了,本来应该有三家的,但是去年11月的时候有家店因为老板要把房租从5万一年涨到7万一年,那个就不租了,我说这些年疫情,还涨价。我们这里一般工资就2千,他一涨价就涨2万,这谁租?

    理发店:我印象中最早的去的理发店在奶奶家不远处,两元一剪,是个老人家开的,平时没人来理发的时候还去骑人力三轮车赚钱,还有一家是我外婆家对门,也是一个老人家,两元一剪,后来这个老人年龄大了剪不动了就把门关了,我后来就一直在奶奶家那家理发店剪了。直到08年他才把理发钱涨到三元,后面我读初中就没在那里剪了,太奶奶去世后,奶奶就去武汉照顾堂妹了。后来我初中理发一般就是爸爸带我去理发,后面理发贵了以后发现镇上的理发店真的是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多了起来,我初一的时候就变成五元了,后来高中去老人那里理发至少都是七元,去年轻人那里理发都要15元甚至20元了。还好,后来我家楼下有个哑巴理发店,刚好是我家的地下室租给他了,每年就一千的房租,他就免费给我剪,有时候我会给包烟也不让他白剪。

    饭馆:镇上以前饭馆挺多的,尤其是我读初高中的时候,那个时候医院对街有个小碗菜,这个真的好,以前我们都是一个菜一大碗花不少钱,又吃不完还要打包,有了这个小碗菜有时候父母有事,我就去那里吃,当时店里人特别多。后来镇上人太少了,小碗菜也做不下去了,基本都倒闭了。以前我们有个酒楼生意特别好,是我一个邻居的舅舅开的,后面上面查官员请客,刚好有官员去那里吃了,结果把饭馆也查封了,后来搬到医院对街那里了,生意就急转直下了。差不多大二以后我就感觉过年没什么人请客吃酒席了,差不多近五年只吃了两次亲戚的酒席。

    菜市场:本来忘了写这个,在写后面的街坊巷里的故事的时候想起来了。我知道的大菜市场有三个地方,一个是离我小学不远,一个是医院那,一个是离我外婆不远。离我小学不远的菜市场以前是最红火的,特别热闹,08年雪灾的时候那个菜市场上面的遮阳棚承受不住那么多雪的重量就塌了,过了几年政府出钱重新修好了。那些年小学那里卖菜的减少了,一方面头上没有遮阳的了,一方面担心还有些没塌下来的会睡时掉下来,所以医院那边卖菜的就变多了。还有外婆家不远的,以前是有些卖菜的,后来那里的人越来越少了,好像也逐渐荒废了。因为我爸在那里有个比较好的朋友,我记得我还经常去那里。

    蛋糕店:街上的蛋糕店以前不多,直到这几年消费水平提高,蛋糕店才多起来,有家在农行门口的蛋糕店差不多开了二十年,她们家的味道真的可以。以前我在老铁家里他妈妈买过一点给他,他分给我吃,确实好吃,但是不知道那个东西叫啥,跟个小麻花一样。其他蛋糕店我关注的不多,读高中的时候,有家我放学路过的蛋糕店每天在那里炸蛋卷特别香,后来大学寒假的时候就去买蛋卷给表哥和舅舅吃,还买过一个蛋糕给堂妹过生日,当时人多,店主态度有点敷衍,后来我也再也没去那里了。

    服装店:我小时候不喜欢服装店,我妈喜欢,每次上街就要去看看。我高中后发现每年一过年过完就有些店铺要换门面换人了。有条街是服装一条街,现在看差不多一半的店没开了。好像药店和眼镜店之类的变多了。

    医院:镇上以前有两家医院,后来有家医院不做了,加了一个血防站。我爸是医生,我记得在非典时期我去爸爸的医院那里,以前还有显微镜看东西,但是都是死的细菌。后来医院搬到大街另一边了,以前的地方就租给那个我妈上班的超市。现在政府要安排医院搬到县到镇上的高速公路入口处。

    澡堂:镇上的澡堂在我小时候挺多的,当时医院里面有澡堂,爸爸是医院就有票可以去免费洗澡,我印象去过一次,到了二年级的时候好像就没开了。刚好倒闭的时候我家和隔壁的很多邻居一起去医院洗澡,结果一去刚好倒闭了,就去了一家镇中心不远的地方洗澡,后来那家澡堂也倒闭了,地方变成网吧了,是镇里生意最好的网吧,后来那家网吧搬到从镇里到县里的国道入口不远处,因为疫情就倒闭了,倒是原来的地方后来又开了一家网吧,生意还挺好。我记得最后一次去那个澡堂洗澡,当时我的毛衣忘在了里面,我重新回去找找到了。当时出来的时候有人在镇中心那里打架,我和我妈就去买东西吃了,我爸说要看热闹。还有家澡堂在镇下的超市那里,也是离我家最近的一个澡堂,那里洗澡一个人七元。后来倒闭了,还有一个在镇中心往乡下走的地方,去洗过一次,后来那里也没做了。唯一一直在做的是一家离外婆不远处的澡堂,我应该是六年级去的,那个时候一个人十一元,后来每年一元,我到了高中就没去家,因为搬家后家里有热水器就不去那里了,我爸偶尔还回去,听说都二十一个人了。以前澡堂多是因为那个时候小镇上的人家里没有热水器和浴霸,冬天洗澡很冷,只能用那种塑料罩子罩着洗澡,很不方便,还要烧一堆热水,也很麻烦,所以就去澡堂,后来有有热水器的越来越多,就没人去了。

    杂谈

    我感觉人真的是趋利避害,什么赚钱街上就多什么。我们镇上很多的买店铺的人不是镇上的,往往是乡里赚钱的然后到镇上,镇上赚钱赚的多的到县里去了,县里有钱的就到市里,一层一层的上去,我的好多朋友同学都不在镇里过年了,都去县里了,见都见不到了。哎,感觉真的是过年都没人,再加上疫情好多人都没回来,放鞭炮的人也变少了,没有以前那种过年的年味了。说到鞭炮,我小学二年级到五年级,我们镇中心那里四个角就有四个卖鞭炮的,种类特别多,到了六年级开始减少,就只有三个卖鞭炮的了,后来好像就两个了,而且鞭炮种类也变少了,我后面也没买了。我印象中12年春节的时候那年鞭炮放的特别多,差不多从春晚开始到结束放鞭炮的声音此起彼伏,尤其是12点的时候,外面霹雳巴拉的。后面逐年减少,15-17可能稍微好点,又变多了,到18年以后就更明细了,逐渐就是三三两两的放鞭声了。

    网上有人说不是过年不好玩了,是我们不再是小孩了,不再是最开心的那波人了,我觉得有些道理但是不绝对。有些事和时代的变化也有关系,以前一个家里生好几个孩子,后来生育计划只能生一个孩子,只要爷爷奶奶辈一去世,就没有过年汇合的点了,很多人就各过各的了,而且孙子辈一长大工作就有自己的事情,可能就回不来了,人少了年味就淡了。以后过年还是会照样过,但是年味会更淡一些,尤其是我读大学的时候就发现大家都拿着手机,因为我的手机没有流量而且奶奶家也没有WIFI,所以我不玩手机就和大家格格不入的样子。以前没有智能手机大家都还可以打牌聊天,现在都玩个手机,拿还聊什么呢?或者正是因为智能手机的存在,读纸质书的人少了镇上的书店要么关门,要么店面缩水还卖文具之类的多赚钱,读书的氛围也少了。我听说以前还不能有街上不能有那种图书厅了,说是影响市容,也不知道怎么影响了。有些事是时代的潮流,没有办法说是好还是坏,只能跟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