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立道烟雨任平生 » 第三十三章 国策

第三十三章 国策

    在九州有一种鸟,名为穿云雀,体型不大,速度极快,体力同样极佳,还性格温驯兼具灵性。所以被各方势力驯养,视作通讯消息的最佳灵物。穿云雀竭力而飞,可日行万里,夜行8千里,只不过若是真的这样疾驰,一只壮年穿云雀也用不了几次就会报废了。

    中州一统,建立大明王朝的消息,在半个月的时间内,通过穿云雀传递到九州各地。五大雄主国虽然意外,但也能接受,毕竟中州之乱也有半年之久了,之所以他们并未趁着中州大乱而出兵分一杯羹,一是因为中州战乱升起得太过突然,没有充足的时间准备。二是中州与其他各州隔海相望,距离太远,一旦有什么变故,几乎很难驰援。所以这些大国一直冷眼旁观,直到大明立国,成为九州第六大王朝,这些大国才开始重视。就算是他们也想象不到,仅仅半年,那个从不显山露水的定军门,竟然就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横扫中州。大明建国后,各国碟子就将关于定军门的资料,第一时间送到了五位皇帝的御案前。每一份奏章最后,都夹着一份密报,其中只有一句话“疑似大齐后裔”。

    诸国都派遣使臣前往中州,一为道贺,二为探查大明皇族底细。明面上一派祥和,邦国建交,礼义俱全。暗中却是血雨腥风,碟子暗棋,交手不断。姜氏一门,谋划这么多年,早就做得滴水不漏,就算是诸国猜测他们为大齐后裔,也拿不到任何证据,所以这一场交锋,诸国自然拿不到任何他们想要的结果。

    不同于那场惊心动魄的暗中交锋,此时的南江城里,却是一派祥和的景象。冬至这天,郡守府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晚会,全城百姓都能参加。原本是定军门征南都尉帐下的随军文士,现在是大明朝南江县县尊的何长俞,在这场晚会上宣布,大明立国,总领中州,建都中原泰安城,今为弘德元年,中州百姓,皆为大明子民,中州疆域,皆为大明王土,今后,南江郡改为南江县,受辖于汝阴郡府。

    南江城一片哗然,中州一千多年来,从未建立过一个一统的王朝,他们只在史书或者九州志上看到过有关于国家的描述和记载,没想到有朝一日,他们竟然也成了一国子民。从未经历过王朝统治的他们,诚惶诚恐,但等县尊何长俞宣布完来年将要推行的政令时,这些单纯的城民顿时欢欣雀跃起来。

    大明皇帝姜桓登基后,仅仅一个月时间就推出六条国策。

    第一条,建立法治,涤除宗门乱治之像,使民有法可护,罪有法可惩,官有法可依,国有法而定。

    第二条,废除十捐九苛之杂税,免除农税三年,与民休息。

    第三条,各郡县建立官学,推行科考,使天下万民皆可入朝为官。

    第四条,立巡天阁,广纳天下异士高手,巡视江湖,以律法约束江湖武夫。

    第五条,废除民间铸钱之权,统由朝廷发行。

    第六条,广修官道,大开河运,鼓励商贸往来。

    ······

    李道玄看着手中那张写满大明开国六条国策的纸张,不禁感叹,来到这个世界将近一年,竟然亲身经历一个国家的建立,而且还是在中州这个混乱的地方,想来,这大明一定准备许久了,不然怎么做到半年时间就建立一个如此庞大的王朝?这些国策也一定是早就拟定好了的,不得不说,都是一些于民生和社稷大有益处的策略,其中几条,甚至已经超越了这个世界,这个时代的高度。在李道玄的眼里自然算不得什么,但在其他诸国眼里,那就是难以理解。这个世界,诸国官员,都是由世家豪门把持并举荐的,从来没听过,贩夫走卒也会有机会入朝为官。还有商贾之道,一直是最不受人待见的,在大明竟然会受到官方支持。

    冬至后第二天,县尊何长俞宴请南江城本地乡绅和江湖高人,余诚六兄妹自然在邀请之列。不过让大家意外的是,竟然还有一份请柬直接送到了李道玄院中。余诚几人自然明白李道玄绝对有参与宴会的资格,但是这位才来的县尊又是从何得知一向深居简出的李道玄是那了不起的高人呢?

    自从身体残疾之后,余诚就很少出门露面了,很多事情都是由何月与赵长河出面打理,这次县尊宴请,余诚依旧没有前去,只让赵长河陪着有些兴趣想要见识见识这个世界官府的李道玄一同赴宴。

    其实李道玄明白,余诚之所以不愿赴宴还有一个原因,这大明国立国前身乃是定军门,而定军门中那位正南大将军耿弇,是他的生死仇敌,就算大明做得再好,余诚对于这个新立的朝廷,也提不起丝毫好感。如果不是力量实在弱小,恐怕他会成为大明建国后第一个造反的人。

    而李道玄之所以对这场晚宴感兴趣,一是因为想弄明白向来深居简出的自己是如何被县尊盯上的,二是想看看这个世界的官员是如何说话处事,从而以此略微窥探这大明国的朝廷气度。

    晚宴到的人并不多,每一个都备有随手礼,就连李道玄也有赵长河帮他准备了一份。登上客来留酒楼的三楼后,赵长河很快就成了视线的聚焦点,他们六兄妹武功高强,行事光明磊落,在城中声望极高,自然有不少人际交往。反倒是李道玄上楼后认得的人却极少,只有当初参与处理那庄马爷拐卖妇女儿童的几个人,还有医馆的张大夫对李道玄略有耳闻,因为心知就连余大侠都对李道玄恭敬有加,所以这几人都不约而同地过来向李道玄见礼。这一幕让其他人心中不禁多了几分猜测,纷纷向那几个听说过李道玄的人打听消息。一时间,李道玄面前前来问候搭话的人,竟是络绎不绝,而赵长河自然而然地站在李道玄身后这般举动,更让他的身份变得扑朔迷离。

    没等多久,县尊何长俞带着随从登上了三楼,众人纷纷见礼,夹在人群中的李道玄也不例外。

    何长俞笑着回礼道:

    “诸位久等了,南江县初立,政务实在繁多,怠慢了各位,还望海涵。”

    这番闻所未闻的官话,让一众也算见惯了世面的乡绅们一时之间不知如何接话,只好笑呵呵地拱手作揖。何长俞也不计较,笑脸盈盈地请众人落座,自己则是走到主位,还未落座,身边的随从就给他斟满了一杯酒。何长俞端起酒杯道:

    “诸位乡绅,侠士,如今南江县已立,长俞忝为南江县县尊,任期之内,必定会劳烦诸位相助,在此,长俞敬各位一杯,先干为敬。”

    在场众人纷纷举杯,紧接着何长俞又倒满第二杯说道:

    “陛下定下了六条国策,想必大家都已知晓,说到底,这些国策都是为了让我大明子民能得以安居乐业,而想要推行这些国策,靠那城外两万戍边甲士是行不通的,真正要依靠的,是掌握着这南江九成以上财富和土地的在座诸位。所以为了南江县的一方安宁,长俞要再敬诸位一杯。”

    说罢便仰头喝光杯中美酒,而厅中众人,却面面相觑,不明白何长俞话中的含义。

    不等大家反应,何长俞再次斟满酒杯,举杯说道:

    “陛下国策中,有免农税三年这一条,可是就算免再多年,那些手中并无土地的底层百姓们,又能得到什么好处?这三年,我县尊衙门苦点没什么,但不能让这些百姓还像之前一样,仅仅只能挣口吃的,不然岂不是沐浴不到浩荡皇恩?所以,长俞希望,三年内,诸位能将土地无偿租给百姓耕种,或者以市价有偿卖于百姓。三年后,百姓手中有钱了,再一并付于租金,或者购买。若是三年后仍然无法支付租金,诸位有权收回土地。”

    话音刚落,厅内顿时一片哗然,群情激奋,有脾气暴烈的当场就拍桌子喊道:

    “凭什么?土地是我等家族世代拼搏而来,那些泥腿子有何资格占去?若是这大明只会行这般豪夺之事,迟早要被取代。”

    或许是从未被王朝统治过,根本不懂该如何与官方对话,这个脾气暴烈的中年人说话毫无顾忌,坐在一旁的好友连忙将其按在椅子上。他们都没有看到,那一刹那间,何长俞眼中闪过的一缕冷芒。

    李道玄暗自摇了摇头,这个中年人已经祸从口出而不自知了。

    何长俞笑了笑道:

    “等我把话说完如何?”也不等众人回答,何长俞又接着说道:

    “朝廷自然不会无故夺取诸位财产,只要诸位能答应本尊方才说的话,本尊承诺,将会在南江河东岸设立码头,由官方打造货船,通商于汝阴郡府各地,诸位都能使用官家船只,仅需极其微薄的运费即可,不仅能快速往来汝阴郡各地,还能受官方庇佑,保证通行安全。并且三年内,减免商税三成。这样算起来,诸位不仅不会吃亏,还能广开门路,说不定大赚一笔。而且等那些有了田地的百姓们有钱了,这城中商贸,自然就会更为发达,你们只会赚取更多的金银,诸位以为如何?”

    李道玄坐在角落里暗自点了点头,这个新上任的县尊大人确实有能力,这一番话下来,这些本地豪绅基本上不会再有太多抵触了。更何况如何长俞所说,那城外还驻扎着两万戍边甲士,谁敢反抗?谁能反抗?而且如果真的像何长俞所说的那样,通商汝阴郡可以用官家商船的话,那必定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见一众乡绅仍然在犹豫不决,何长俞看了眼那几个早就打好招呼的富商,得到何长俞眼神示意后,立即就有人站了起来。

    “既然何大人说了,那我也说两句。我钱某种不来地,只会经商,虽有几百亩良田,却一向不曾过问。照何大人的说法,如果能通商,必定稳赚不赔,我钱某第一个赞成。”说话的人是南江城城中最大的布行老板,是本地首屈一指的富豪,随着他话音刚落,紧接着最大的米行老板,最大的马行老板都纷纷站起来表态支持何长俞。见此,其他人再也没办法继续犹豫不决,便纷纷表态,愿意遵循县尊政令。正事解决了,后面的宴会便是一幅其乐融融的场面,何长俞长袖善舞,对每一个来宾都极为熟络,推杯换盏,与民为乐。唯独落下了坐在角落里的李道玄,李道玄自然落得清静,默默地喝酒吃菜,偶尔应对一下前来敬酒的人。之道宴会结束,众人散去,李道玄也站起了身打算离去。冷落他一晚上的何长俞却在这时疾走几步拦在了李道玄身前,略带着酒意客客气气地说道:

    “李先生且慢。”

    李道玄有些诧异地看着何长俞道:

    “何大人有何吩咐?”

    何长俞连忙摆了摆手道:

    “李先生切莫以大人相称,今晚俗事所累,怠慢了李先生,还望赎罪。”

    李道玄笑了笑道:

    “大人言重了,方才大人让诸位豪绅还地于民,并且不损害他们利益,李某赞佩不已,南江有大人作为父母官,是这几十万百姓之福啊。”

    何长俞第一次听到父母官这个称呼,虽然觉得奇怪,但却极其受用,没有那个官员不喜欢别人称赞他爱民如子,更何况是这位世外高人的称赞。

    何长俞笑道:

    “不敢当不敢当,何某之事略尽绵薄之力。比不得李先生的功德。”

    李道玄疑惑问道:

    “李某的功德?”

    何长俞不敢隐瞒,一五一十地说道:

    “不瞒李先生,我大明朝廷有一衙门,名为钦天监,有望气之术。我在上任前,朝中告诉过我,南江郡有一位天象高人,福德深厚,可福泽一方气运,所在之地,必定人杰地灵。就连天地气运都会不由自主地汇聚,可庇佑一方风调雨顺。后来我上任后,请过征南都尉军中随行的望气师查看,锁定了李先生的宅院。又曾在郡守卷宗里看到过李先生破获拐卖妇女儿童一案,所以才得知李先生消息,还望李先生原谅我私自探查之罪。”

    李道玄听完,感慨万分,这个世界还真是玄奇万分,中原都城,距此数千里之遥,竟然能看穿他人气象。随后又想了想,这样自己在那些人眼中岂不是就像那黑夜中的明灯?一举一动,毫无隐私可言,李道玄皱了皱眉头。站在一旁的何长俞顿时忐忑不已,据钦天监的望气师所说,能引动一方福泽气运的人物,至少都是天人,虽然眼前这位据说是气运光明,福德深厚的天人,大概率不会行那动辄要人性命的事,但再怎么说也是一位天人,天人一怒,那可是天地都要为之变色。

    就在何长俞忐忑不安之时,李道玄终于松开了眉头,挥了挥手,收回了那时刻与天地大势相合的心神力量,覆盖己身,他相信,这样一来,那些望气师应该很难发现他了,毕竟这一招就连圣地中那些恐怖的巨兽也难以发现,当然,他并不了解那些望气师的手段,所以也不敢打包票,等空闲了,再从三幅神图中找一找,有没有隐匿之法,能彻底隔绝天机。

    收回思绪,李道玄见一旁的何长俞神情忐忑,便已明白他在担心什么,于是笑道:

    “大人不必担心,李某脾气还算不错,不会因为这点小事就怪罪你。大人若没有其他的事,李某就先行告退了。”

    何长俞心头一松,立即回道:

    “长俞送送李先生,先生请···”说罢便侧身伸手在一旁引路,那恭敬的神态,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李道玄是大明朝廷下来的高官,就连等在楼下的赵长河也诧异不已。

    回去的路上,李道玄与赵长河并肩而行,而赵长河总是会有意无意地落后他半个身位,李道玄只好随他。沉默着走了几条街,临近福禄巷路口时,李道玄对赵长河淡淡地问道:

    “长河兄弟,据我所知,你们在城中有不少产业吧。”

    赵长河一愣,搞不清楚李道玄为什么会问这个,不过还是老老实实地回答道:

    “是的先生,有三间茶楼,五间杂物商行,一个织布染布坊,三间布行,还有十艘花船几个盐铺子。”

    李道玄没想到赵长河竟然就这么和盘托出,不由得无奈地笑了笑道:

    “我不是在查你们的产业,只是随口问问。”

    赵长河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在李道玄面前,他们总是会不由自主想要奉献些什么,以至于总是会失了分寸。

    李道玄接着说道:

    “长河兄弟,如果信得过李某,今后可以多与那位县尊大人走动走动,你们手里有这么多产业,可以给他提供不小的帮助,雪中送炭,总好过锦上添花。”

    赵长河有些疑惑,但对于李道玄的话自然深信不,但是大哥余诚,与曾经是定军门的大明朝廷中的征南大将军耿弇有生死大仇,他们六兄妹对于大明这个朝廷自然不会有太多好感。李道玄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又说道:

    “余诚兄弟的仇人是耿弇,当然,当初的定军门御下不严,也有过失之罪,但这并不妨碍你们与这位一心要想发展民生,造福百姓的县尊相交。耿弇的罪,将来自有兰妮和余诚去讨伐,到时大明会如何处理,想必也有了应对之法。这些仅仅只是李某的一些个人想法,如何做,还是要你们自己决定,李某是你们朋友,不管你们做什么决定,李某自然支持。”

    说完,李道玄便独自走进了福禄巷,留下赵长河一人站在路口,许久之后,赵长河长叹一声,呢喃道:

    “唉······希望大哥能听得进李先生的话吧,不然,做兄弟的,只好以死相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