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从崇祯元年开始的盛世 » 第九章 大明银行

第九章 大明银行

    到了御书房,国丈周奎已经在那里候着了。看起来他应该是一路小跑过来的,额头和两颊都有不少的汗珠。“草民周奎叩见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一看到朱建进来,周奎赶忙跪倒在地。“国丈不必多礼,平身吧。飞虎,赐座。”“谢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周奎一边起身一边作揖。朱建看着他这幅样子,有些想笑,不过最后还是忍住了。

    “国丈,最近日子过得如何啊?”朱建坐到周奎对面,有些漫不经心地问道。“托皇上的福,”周奎坐下时又抱拳作揖,“这一年多来比起之前宽松多了,”顿了一顿,又像是想起什么一样,“只不过,如今家业大了,开销的地方也多了,下人们的月钱,各处的打理,处处要钱,要说起来...”朱建终于忍不住笑出声来,“国丈,今天让你来,就是要跟你商量赚钱的主意的。”

    “赚...赚钱?”周奎没想到皇帝找自己进宫来居然是为了这个,一时有些发呆。

    “对,就是赚钱,而且要赚大钱。”

    “敢问皇上,这钱,如何赚法?”

    “法子很多,以后朕还会有各种大事拜托国丈,不过目前来说,就是办银行。大明银行。”

    “银行,又是什么东西?”周奎越发蒙了。

    “简单地说,就是钱庄。不过,是朕和国丈你的钱庄,这信誉,放眼整个天下也没人能比。当然,如果只是钱庄,并没什么特别的,国丈名下说不定也有几家。朕的大明银行,要的是能够吞吐天下银钱的力量。为了吸收更多的资金,在朕的银行存钱,不收保管费,而且,根据存期长短,给付利息。”

    “存钱还有利息?那,那如何盈利?”周奎彻底蒙了。

    “基本收入当然还是靠放贷。不过朕不放高利贷,利息务必比其他钱庄低。”朱建笑着看着目瞪口呆的周奎,制止了他想要继续追问的冲动,“朕盈利靠的是业务量。大明银行,要开遍全天下,甚至要开到大明以外的地方。凡是有需要银钱的,都可以到大明银行贷款。而且,朕马上要大兴工商,鼓励民间创办各类作坊,到时候,不怕没有贷款的人。”

    周奎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却没有出声。正在这时,內侍通报,“张彝宪来了。”“传他进来。”

    进来的是一个中等身材的太监,神色严肃,“奴才叩见皇上。”“平身。张彝宪,今日朕传召你过来,是有要事交给你去办。”“请皇上吩咐。”张彝宪不多言语,只探身向前,认真听朱建交代。朱建点了点头以示满意,随后将创办大明银行的事情又说了一遍。

    “这大明银行,明面上的掌柜是周国丈,朕不想让民间知道皇家牵涉太多。但你要从中协助。朕听说你熟于数算,这些事情应该正适合你。除了刚才所说的放贷之外,大明银行还有一项重要业务,那就是铸币。”朱建停了一下,看了看一旁的周奎,“国丈知道,铸币是有钱息的。今后朕要逐步收回各地的铸币权,全部由大明银行负责。”“天下钱息,皆收于此,皇上好手笔啊!”周奎发现自己终于有能听懂的了,不由得咧嘴笑道。

    “之前内廷所铸铜钱,质量低劣,反不如民间私铸。大明银行成立之后,要遍访天下巧匠,务必让我大明银行所铸之钱盛行天下。新钱的名字,嗯,就叫崇祯通宝吧。至于内廷相关人员,”朱建看了看张彝宪,“就此解散,全体并入大明银行,现行俸钱支度一律不变,今后有功劳者另行赏赐。”

    “奴才必定让皇上满意。”张彝宪依旧不多说话,不过面色坚定,让朱建倍感欣慰。“除了铜钱,朕还要铸造银币。”“银币?”“对,世人皆知,这银子用起来颇为不便,要称重,看成色,大块银锭要用剪子分开,散碎银子不好携带...有了银币就方便多了,一枚便是半两,好认,好数,好带。”“皇上英明呐,”周奎大声赞叹道,“这法子,简直太妙了,怕只有皇上这样的天纵之才方能想得出来!”朱建微微一笑,“国丈就别拍朕的马屁了。这银币铸造,还有不少讲究。首先是分量,面额半两,实用银七成,也就是三钱五厘,算上铸造的成本和损耗,大约还有一钱左右的钱息。”“这买卖好赚头啊,”周奎脸上笑开了花,“不知皇上打算铸造多少这样的银币?”“那就看国丈愿意出多少本钱了,”朱建也笑了,“毕竟,你才是这大明银行的掌柜啊!”“这...”一说到让自己出钱,周奎的脸色又变了,支支吾吾半天,才说出个数:“二...,不,嗯...三万两?”

    “哈哈,国丈是做过生意人的,必然知道要有收益必须先有投入。何况有朕做主,这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国丈还何必顾忌呢?可先说好了,这大明银行实行股份制,也就是大家合伙出钱,以后赚了钱按照当初各自出的份额分钱。”

    “皇上,草民不敢欺瞒皇上,”周奎的脸一会白一会红,“之前草民所说的家中各项花销并非虚言,虽说现在比起以前宽松不少,但闲钱实在不多。真要出,那就,”周奎说着咬了咬牙,“那就五万两吧!”“好,那就五万两。朕以私人的名义出三十万两。另外,内库剩下的钱也都存入大明银行,用作流动资金。这些银子暂且还是都存在内库,只是账目记到大明银行名下,等以后各项事务齐备了,大明银行有了足够安全的银库了,再押运过去。”

    “皇上对草民恩重如山,草民只有粉身碎骨才能回报啊。”周奎一想到那么多银子,无限感慨,竟然哭哭啼啼起来。“朕不要你粉身碎骨,朕要你把这大明银行办好了,那才是对朕的回报。哦,对了,还有一件事,以后朕还要发行国债,就是以朝廷的名义跟民间借钱,到时候也通过大明银行来办。具体的情况以后再说。”“皇上只管交代,草民必定尽心去办。”这回周奎不问了,知道皇上不会亏待他。

    其实朱建想过直接印纸币,但是明朝前期的大明宝钞已经名声烂透了,现在无论朝廷民间都不认宝钞,短时间内想要恢复信誉太难,所以先从金属铸币开始吧。

    交代完银行的事情,天色已经不早了。用过晚膳,朱建又看了几份白天没来得及看的奏章,没什么大事,于是早早便睡了。

    躺在床上的时候,朱建又反思了一番:看来,以利驱动,是寻求合作最有效的方式。只不过,文官们的情况比较复杂。或许自己应该寻找几个“盟友”,才能在朝堂上掌握话语权。前世的他对于崇祯朝的文臣并不是太了解,如今的记忆中倒是有几个人选,但能否收服他们为自己说话,朱建并没有把握。只有先试探一番,再做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