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从崇祯元年开始的盛世 » 第十六章 徐光启与新式作物

第十六章 徐光启与新式作物

    很快,高时明跟着赵飞虎进来,“奴才叩见皇爷。”“高时明,朕交代你筹备文工团的事办得怎么样了?”“回皇爷,人选已经差不多找齐了,田贵妃娘娘招收了三十四名世家子,我又从内廷选了五十多名宫女,现在总计是八十九人。只是这地方不好找,按照皇爷的要求,京城的房子都没有合适的,这皇家大剧院,只能新建。只是营建这么一个大工程,耗费颇多,这银子怕是...”“你傻啊,”朱建骂道,“没钱找民间筹款嘛。这大剧院演出,只要买票就能来看,赚了钱,投资人分。以皇家的名义,还怕没人来?”朱建现在“融资”上瘾了,他突然发现,很多事情只要“众筹”都可以迎刃而解。而如今的大明,民间可不缺有钱人。

    “皇爷教训的是,是奴才愚钝。”“还有,这文工团不会天天演嘛,平时不演出的时候,剧院还可以出租给其他民间的班子,或者某些富户在那里想要办点寿宴啊什么的都是可以的,只要交钱就好说嘛。”朱建说完,自己都感觉真是掉进钱眼里了。幸亏不是跟文官们说这些事,不然又要被鄙视了。

    “还有,朕让你去江南找的那个陈子龙,有消息了吗?”“有了,不过此人只是南直隶的一个秀才,连今年的会试都没考上。”“这个你先别管,让他赶紧进京来。”“皇爷,此人只不过是一介白身,要进宫...”“那我不管,你去想办法。”“诺,奴才必定把他带来。”“好了,就这么着吧,大剧院的事情,你尽快去安排。排练可以先在宫里,半个月后,朕要看你们的首演。”“诺,奴才这就去。”高时明说完退了出去。

    “皇上,”高时明刚出门,田秀英便靠了过来,“这些天操劳国事辛苦了,让秀英为皇上奏上一曲,以解烦忧。”朱建摆摆手,“田妃,朕还有些事要忙,你先回去,晚上我到承乾宫来找你。”“皇上~”田秀英有些嗔怪地撒娇道,“不是说今天不理政事了嘛。”“这个,事有突然,”朱建有些局促地说,“总之你先回去,晚上朕好好陪你。”“好吧,臣妾遵命。”田秀英有些幽怨地说。

    打发走田秀英,朱建一时有些迷茫。前世自己当宅男的时候,经常意淫各种艳遇。如今真的有美女投怀送抱的时候,却有些没来由的厌烦。难道自己“那个”?额,不太可能,历史上崇祯皇帝可是有不少儿女,包括著名的长平公主。或许还是身份境地不同了吧。自己身体中朱由检的记忆,使得自己在女色面前保持谨慎:毕竟,历史上因为荒淫而亡国的君主可是不计其数,崇祯皇帝作为“中兴之君”,自然会在这方面刻意淡泊,面对妃嫔的主动献媚,也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古代那些“祸国红颜”。

    哎,当昏君易,当明君难呐。朱建长叹一声。

    找点事情做吧。朱建想了想,吩咐赵飞虎道,“飞虎,你去请徐光启大人到御书房来。”“诺。”赵飞虎答应着,小跑着出去了。

    徐光启今日正好在内阁当值,所以片刻之后,便出现在朱建面前。“臣徐光启叩见皇上。”“免礼平身,大伴,给徐爱卿赐座。”“皇上如此礼遇,臣愧不敢当。”徐光启躬身推辞。“让你坐你就坐,”朱建直接上前把椅子放到徐光启身后,“徐爱卿年纪不小了,需得爱惜身体。朕可是指望着你为朕多效力几年呢。”“如此,臣便愧领了。”徐光启总算是坐了下来。

    “徐卿,这里没外人,咱们君臣随和些,以后朕就叫你老徐好了。”朱建嘻笑着说。“臣...听凭皇上吩咐。”徐光启慢慢习惯朱建的跳跃性思维,对这些莫名其妙的事也就见怪不怪了。

    “老徐,上次朕跟你说那些红薯什么的要尽快下种,你去种了没有?”“回皇上,”徐光启拱了拱手,“红薯三百斤,土豆两百一十斤,玉米一百八十斤,辣椒二十斤,都已经于昨日交给皇庄的秦公公,臣也跟他们详细地解说了种植的方法以及要注意的事项,现在应该都种下去了吧。”“很好,后续的种子呢?你跟你那些洋教友联系没有?”“臣自上次之后立刻回家写了几封信,向利玛窦等人求助,不过这刚过一两日,想来他们应该还没有收到臣的信函。”“铸炮的事呢?葡萄牙人联系上没有?”“皇上,澳门距离京师千里之遥,臣的信函恐怕还没过半路呢。”“也是,是朕心急了。”朱建尴尬地笑笑,这个时代就是麻烦,传个消息最快也要几天。

    看来这些事都还得等上一阵才有下文。不过来都来了,总得讨论点什么吧?沉吟片刻,朱建突然有了想法:“飞虎,摆驾御膳房。”

    尚膳监的主事是个姓刘的胖太监,看到朱建进到御膳房,慌忙连滚带爬地跑过来,跪倒在地,“奴才不知万岁爷驾临,未能远迎,罪该万死。”“平身吧,”朱建挥了挥手让他起来,“不用紧张,朕来这里只是为了试验几个小菜的做法。”“诺,”刘太监爬起来,满脸谄笑,“万岁爷万金之躯,怎能沾染这些油污之事,还是由小的们来吧。”“什么油污之事,朕的皇后不是也经常做菜给朕吗?”朱建有些不满地说。“小的该死,”刘太监变了脸色,赶紧甩了自己几个耳光,“奴才说错话了,奴才不该...”“好了,”朱建止住他,“少在这儿碍手碍脚了,去灶台,把油盐什么的准备好。油要多。”“是,奴才这就去,这就去!”刘太监说着跌跌撞撞地跑开了。

    随后,朱建带着徐光启进到灶房,为他现场演示了炸薯片、炸薯条、红薯丸子、粉蒸红薯、烤红薯等等“特色小吃”。本来已经对朱建见怪不怪的徐光启再一次惊叹:红薯之类的虽说进入大明已经有几年了,但是一般人根本闻所未闻,更别说吃了。而这位身居深宫的皇帝陛下,看他做这些菜品的熟练样子,怕是不仅吃过,而且还深谙其烹饪之道。

    “飞虎,你也好好看看,学着点。嗯,干脆朕开一个食店吧,专卖薯类食品。反正皇庄种了那么多,原料什么的都很方便。这个事就交给你了。”朱建心中暗自笑道,自己真的变成财迷了,随时随地都想着赚钱。而赵飞虎心里更是狂喜,自己终于从贴身跟班变成“身负重任”的心腹手足了,虽然这个“重任”只是皇上一时兴起的随口一说。

    “这些食品要推广出去,要让天下人都知道这红薯和土豆好吃。当然,像这样油炸一般人家肯定是吃不起的,富贵人家则无所谓。只要他们愿意吃,这红薯和土豆的名声便会迅速传扬出去,到时候不必朕说,自然会有人求购种子大规模种植。”“皇上用心良苦,臣敬佩不已。”徐光启在一旁感叹道。“老徐,你就别拍朕的马屁了,”朱建笑着说,“这些年来你在家乡试种改良,全凭一己之力,朕才是佩服你呢。”朱建勉励了徐光启一番,然后又说起自己的全面推广计划:先从各地藩王开始,以利益引导他们大面积种植,然后面向各大士绅,先走高端路线,然后推出“穷人吃法”,最后推广到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