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凌云村庄: » 第70章:孤独灵魂(10)致富头羊 劳动模范

第70章:孤独灵魂(10)致富头羊 劳动模范

    1983年春节刚过,王邦玉就开始晒粪、备制营养土。他买来一些旧报纸,用酒瓶做模型,糊制营养钵。用木棒、毛竹为骨架搭了一个塑料棚,开始催芽,育苗。四两西瓜种,种了三亩多地。他采用小拱棚双膜栽培。自西瓜苗下地之后,夫妻俩一天也没有离开瓜地。锄草、打岔、压蔓、灌溉、受粉……

    功夫不负有心人,麦收刚开镰,他的西瓜就上了市。第一次赶集,他们那一平板车西瓜就卖了二百多块钱。这可抵得上二亩小麦的收入。马晓霞数着钱,笑的合不拢嘴,心中的喜悦汇聚成山,一山高过一山……

    这时马晓霞已有七个多月的身孕,从怀孕到现在从来没有买过什么营养品。王邦玉说:“现在有钱了,你也该补补了,想吃什么你就去买吧。”

    她非常高兴,卖了几个弯腰青皮萝卜和两串糖葫芦。

    “你怎么买那东西,有什么营养。”王邦玉责怪道。

    她心满意足地说:“俺刚嫌饭(怀孕)的时候,就想吃这青萝卜和糖葫芦,可那时没钱买,今天总算吃着了。”说着,她便“咔嚓咔嚓”大口大口吃起来。

    在回家的路上,王邦玉让她坐在车子上歇一歇,因为下午还得卖瓜。

    卖瓜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而对于一个挺着大肚子女人来说尤其艰难。王邦玉从小就没干过多少农活,拉着七八百斤重的车子,每天两次进城,要往返四十多里路,累得他腰酸腿痛,头晕眼花。但每天能有三百多块钱的收入,再苦再累,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一天清晨,刚下过小雨,路面又软又滑。夫妻俩在母亲的帮助下,拉着瓜车,终于登上小桥,上了柏油马路。由于身体都很疲惫,他们将车子放在路边,坐在小桥栏杆上小憩。一阵凉爽的风掠过,吹散了身上的热气与汗味,带来了愉悦的惬意,望着溪水从桥下穿过,柳丝轻盈摇摆,心里涌起欢腾的浪花:

    溪水穿桥流向东,柳丝吻水水有声。

    晨风推车车辗辙,旭日伴影影似弓。

    满面汗流浑如雨,翠眉舒展笑东风。

    一阵清凉一阵香,由衷感谢党中央。

    三中全会横渡船,田家脱贫登彼岸。

    芝麻开花节节高,甘蔗出土寸寸甜。

    ……

    他们进城以后,把瓜车停靠在街道边上准备卖瓜。由于早晨刚开市买主不多,马晓霞一个人就可以应付,王邦玉就利用这点时间休息一会。他拿了个编织袋往附近一棵树底下一铺,躺下就睡着了。

    突然一阵争吵声把他惊醒。

    “你看你这西瓜,有几粒是黑子子,大都是黎子和白籽子,你不是喊着包熟、包甜吗?这能算是熟瓜吗?”

    “怎么没熟?杂交西瓜就这样,买来的种子就不是全黑的。你吃一口尝尝,甜不甜?”

    买主咬了一口,说道:“甜倒是甜,但这种子要是全长黑了岂不是更甜。”

    “你这话说的就不在理了,老天爷就是这么安排的,十个指头哪能一般长。要是都长一般长抓东西会更多,可你见过这样的手吗?”她狡辩道。

    “你这人不会做生意,倒挺会抬杠,这瓜我不买了!”买主显然很生气。

    “你不买也行,把吃俺瓜吐给俺!”她扯着买主不让走。

    西瓜被咽到肚子里,哪还吐得出来。正当买主手足无措的时候,王邦玉来到瓜车前。

    他一看,惊得如同泥塑木雕——买瓜的不是别人,正是刘思红。他怎么也想不到在这儿遇到她,真是冤家路窄。他愣怔了一会儿,忙对马晓霞说:“不买就不买,干吗拽人家,快撒手。”

    刘思红也没有想到买的是王邦玉的瓜,一股无名烈火在心中燃起,将一张十元的人民币重重地甩给马晓霞,“这十块钱能买你那一口瓜吧?”

    王邦玉将钱递给刘思红,顺手挑了两个较大的西瓜递过去,“自己种的,拿去吃吧。刘思红,别跟乡下人一般见识。”

    刘思红并没有去接西瓜,两眼盯着马晓霞隆起的肚子,心中有一种无法倾诉的酸楚,刻薄尖酸地说道:“自己种的?没请人帮忙啊?真是人不可貌相,想不到这么贫瘠的‘土地’也能种庄稼?这回还真种上了。看样子也跟这西瓜差不多,大概有七、八成熟了吧?”

    王邦玉有愧于刘思红,听着这么刺耳的话也没有生气,很友善地问道:“你和单加龙过得还好吧?”

    “好个屁!我与他似你与我,你与我似我与他。”她仿着当年王邦玉的“纸条”这样说。

    马晓霞见他俩说话跟特务接头似的,虽然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已经明白了这个貌似城里人的买瓜的就是当年被王邦玉打回娘家的前妻。说来也怪,她觉得什么时候好像抢过她的东西,又碍于丈夫的面子,从来都是不依不饶的马晓霞,决定不再和她争吵下去。

    刘思红看着又黑又瘦的王邦玉和孕情凸显的马晓霞,不由动了恻隐之心,说道:“你们拉这么重的车子累不累?瞧,这么大的肚子也跟着跑,不怕流产呀?”

    “那有什么办法?这么重的车,不跟着推一把他自己也拉不动啊。庄稼人比不上你们那么娇贵,常言道:‘墒沟牛犊子,磨河驴驹子’,该生时就生,有什么好怕的?”马晓霞满不在乎地说。

    “你真行,我算服了你。”刘思红说,“王邦玉累成那个样子,你不心疼我还心疼呢?”

    马晓霞听她这么说,暗自腹诽:你是被他打跑了的,现在却还心痛他,真是咄咄怪事?于是说道:“你心疼?我看你那是西瓜皮削脚——假疼。”

    “你说我假疼?这回我倒要真疼一回给你看看。王邦玉,你去休息吧,我来替你卖瓜。”说着,她拿过称杆叫喊起来:“好瓜,好瓜,人见人夸。走过,路过,切莫错过。又甜又脆,不买后悔噢……”

    刘思红的买卖还真有一套,买瓜人少的时候做个“托”,人多的时候她就帮着称秤算账,生意做得有条不紊。她称秤有手绝活,将秤毫系(支点处绳子)猛的向上一提,可以将差两把、二两的称成整数(如:六斤八两可以称成七斤)。王邦玉在一旁倒真的成了多余人,便回到树底下睡觉去了。

    仅两三个小时,还剩下一些小的、歪的、没熟透的劣瓜。为了让王邦玉多睡一会,她们两个便坐在板车上拉起了家常。刘思红问道:“你们拉车卖瓜实在太累了,干吗不买一台拖拉机呢?”

    “买拖拉机?”马晓霞被惊得睁大眼睛,认为这个女人实在不靠谱,说,“这俺想都不敢想。俺这也是老爹爹穿着儿媳妇鞋——前(钱)头紧啊。”

    “我可以借给你们。”刘思红洒脱大方地说。

    “俺们这刚刚见面,形同路人,怎能向你借钱呢?”她神情拘谨,忸怩地说。

    刘思红嫣然含笑,眼中流露高傲,语言轻佻风趣:“形同路人?那是你和我,我和你家人可不是路人,他是我的‘撸人’,我曾把他撸得xxxx。要是在解放前,我是妻,你只能算是妾。”说完,她依然弯着腰在笑。

    马晓霞见她如此轻薄王邦玉,不高兴道:“谁是妻?谁是妾?你们不是离婚了吗?再说你不是还有那个单……什么龙吗?”

    “单加龙。”刘思红说,“他那儿只是我的婚姻驿站。”

    马晓霞立马“纠正”:“你说的不对,王邦玉才是你的一站,单加龙只能是二站。”

    刘思红“噗嗤”一笑,“我说的是驿站——人歇脚的地方,不是一站。就是说,我在单加龙那儿只是临时歇歇脚,说不定那一天我不高兴了就会离他而去。懂了吗?”

    “离开他你到哪去呢?”马晓霞突然警惕起来。

    “不知道。”刘思红摇摇头,说,“我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你往哪儿滑都行,千万别往王邦玉这儿滑。”她的心像拉满的弓弦,用戒备的目光看着她。

    刘思红故意撩拨,“这我可说不准,你可要把你那心上人抓紧了,小心让我给撬了去。你看我能争过你吗?”

    她这时才认真去看刘思红:人虽胖了点,但体形丰满匀称,皮肤光滑细腻,脸庞圆润标致,着装得体时尚,与她这个干瘪大肚婆相比简直就是凤凰与乌鸦。一种危机感立马笼罩心头,哀求道:“好姐姐,你看我目前这个样子,你能忍心拆散我们吗?”

    她见马晓霞惊慌失措的样子,悄声说道:“要我不拆散你也行,你必须帮我办件事。”

    “什么事?你尽管说,只要俺能办得到,一定帮你。”她毫无思虑的答应了她。

    于是刘思红对她动之以情,诱之以利,娓娓而谈:“那好,我就跟你说实话吧。当年离开王邦玉改嫁单加龙只是赌一时之气,后来我肠子就悔青了。实指望和单加龙能生儿育女,马马虎虎了此一生,谁知他原来是个‘瞎种’,结婚六七年我都没有怀上。你知道吗?一个女人没有孩子心里有多么痛苦?一生一世一点盼头都没有,挣钱再多又有什么用?好妹妹,你若不想让我抢你男人,就去说服王邦玉,让他和我生个孩子。反正以前我们也做过夫妻,你也不在乎他再陪我一个晚上,就算我跟他借个种。但也不白借,我借给你们三千块钱买拖拉机,要是怀上了,这三千块钱我就不要了。”

    ……

    刘思红软硬兼施,威逼利诱,昏了头的马晓霞当天晚上就把这事告诉了王邦玉。

    他听了之后,甚感荒诞不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伤害。他原以为她是真心喜欢他才把他招为上门女婿,想不到她是受生活所迫,家里需要一个男人来支撑,她看重的是钱而不是人,为了三千块钱,竟不念夫妻之情,把自己男人租赁给别的女人。这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让他愤然举起巴掌向她脸上毫不留情地打去……可落下一半却收住了手。她毕竟救过他的命,又有七个多月的身孕,实在不忍心下手,于是带着几许伤痛说道:“你要真的不想跟我过,我们就离婚吧。你不是要钱吗?我和刘思红复婚,她会给你更多的钱。”

    马晓霞本以为王邦玉会痛痛快快地答应这事,因为男人都喜欢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自己是酒渣米糠,实在有愧于王邦玉,让他重享往日的甘旨,也算是对心爱的人一种补偿,何况这又不同于一般男人的沾花惹草,而是帮人传宗接代的善事,想不到他会如此动怒,竟然要和她离婚,这可把她吓坏了,便一头扑到他怀里哭诉道:“你打俺吧,打死俺也不跟你离婚。俺是可怜刘思红,可更心痛你。俺就是想跟她借钱买台拖拉机……俺看你实在是太累了……”

    “你以为这是折子里的麦种,谁给钱就搲给谁。”他双手支起她的头,语重心长地说,“我是人,不是种畜。人是有尊严的,人穷志不能穷,要干干净净的做人。这就好比一件衣服,再旧,也要把它洗得干干净净,这样穿起来才有尊严。”

    “俺懂了,对不起你。以后俺什么都听你的。”她非常内疚地说。

    “听我的就好办了。”他叹了一口气,说,“这瓜确实不能再拉板车去卖了,我累点没什么,你要流产了挣再多钱也不划算。我已和瓜贩子谈好了,让他们每天开三轮车到地里来买瓜,少卖一点钱,我们也落个痛快。”

    马晓霞本来是要坚持零卖的,可这些天她确实累得够戗,就同意了丈夫的做法。尽管如此,他们那三亩多西瓜最终还是卖了五千多块钱。不仅还清了债务,还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

    这可是小马庄第一台拖拉机。庄上的人都对王邦玉夫妇投去敬慕的目光。大伙认为:我的乖乖!这哪里是种庄稼,简直就是种金子!

    那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大家只知道“眼红”,可谁也不敢跟着种。他们认为种杂交西瓜很神秘,要懂科学,王邦玉有文化,又有“县里干部”支持,思想一时还转不过来弯。

    第二年,王邦玉将自家六亩多地全部种上西瓜,加上套种的花生,一共收入了一万多块钱,成为关庙乡第一个万元户。王邦玉由此名声鹊起。

    一下子收入这么多钱,一时却派不上用处。他想改善一下居住条件——扒掉草房,一把盖起了前、后六间砖木结构大瓦房。谁见了都眼馋。

    王邦玉种了两年西瓜就发了,大伙再也憋不住了,前来向他请教种西瓜的接踵而至。

    在王邦玉的带动下,小马庄几乎家家户户种西瓜,成为全乡劳动致富的典型。

    马坝村的其他庄村民也都前来向他学习种西瓜。他利用阴雨天为大伙举办了“杂交西瓜种植讲座”,免费向村民传授种植技术。因此,他深受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拥戴。更令他想不到的是:1987年他被广大党员和群众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因为种西瓜要一天到晚忙在地里,所以当了村支部书记以后,王邦玉就没时间种瓜了。他将这几年来摸索和积累的种植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瓜农。“近水楼台先得月”,小马庄的西瓜不仅亩产高,而且品质也好,成为全县的西瓜品牌,直到现在有些买瓜的还问:“你这是不是小马庄西瓜?”

    王邦玉工作重点就是带领群众致富。其它工作,他的原则是:“既不在人前,也不在人后”。为了促进村里的种植业发展和方便群众,他在家里开了个“农资便利店”,群众有钱没钱都可以买到货——有钱付钱,没钱记账。由于大伙对王邦玉的信任,他的生意非常火红。

    为了带领广大群众劳动致富,他率先建了一个养鸡场,这也是全县第一个上规模的万只鸡场。在县科委技术人员和梅云指导下建了一个孵化室。孵化出的鸡苗,除了自己饲养外,还低价出售给村民,没钱购买的,就赊给他们。所以马坝村的养殖事业发展很快。

    为了提高村民养殖、种植经济效益,村里定期举办“科学种植、养殖培训班”,他不仅自己亲自授课,还经常请梅云和其他科技人员来讲课。

    在王邦玉的带领下,马坝村村民平均收入连续十年在全县排名第一。他也因此被评为县劳动模范。

    2003年11月,马羌回村后,王邦玉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一时心灰意冷,对村务工作丧失了兴趣,但带领群众劳动致富的热情并没有减退。所以群众对他都非常拥戴。

    2008年村两委换届选举在即,党员、干部和群众见王邦玉不闻不问,大伙都为他着急上火,他们都希望他能当选为村支部书记,继续带领大家致富。可他这时却还有心捣鼓他那“文字改革方案”。直到后来高现华登门求援时,他才介入选举工作。但他并没有去“跑官”,为此花一分钱。他对选举并不关心,唯一关心的就是如何带领广大村民共同致富,提高村民的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