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汉朝方术士 » 第二章 怎么可以打皇帝的脸

第二章 怎么可以打皇帝的脸

    汉成帝刘骜,突击开了个早会。

    连朝会都算不上,来的人也不多。

    最近老是有人跟他念念叨叨,说什么彗孛互见,让他觉得朝政不安。

    刘骜本身就迷信,加上有些公事,起了个大早,就顺便开了个早会。

    ……

    朝会上。

    常侍郎呈递奏折。

    身着龙袍的刘骜,看完奏折,又看了王莽一眼,问道:“新都侯有话要说?”

    这个王莽,奏折上废话一堆,真正想说的东西却不说。

    王莽上疏道:“臣听闻,某人家财巨万,财产来源,或与许后有关!”

    在场的官员一听这话,开始议论纷纷。

    不对劲,很不对劲!

    王莽这个话,涉及到皇后,性质很严重!

    不过,没人敢冒出来说话。

    京畿地区,谁人领宿卫兵?

    王莽当过射声校尉,统领着“中央守夜打更警卫团”,现在升任骑都尉,一手掌管着羽林骑。

    更别说,王莽是炙手可热的外戚,颇得五侯厚重。

    他们一帮人,刚不起啊!

    “哦,是谁呢?”

    虽然涉及到许后,让刘骜有些尴尬,但是他也有些好奇,是谁这么胆大包天,敢从皇家那里拿钱。

    “定陵侯!”

    王莽掷地有声!

    定陵侯,淳于长。

    八年前,淳于长向刘骜进言,帮助赵飞燕她爸赵临,封得“成阳侯”的爵位。赵飞燕姐妹投桃报李,施展美人计,让刘骜给淳于长封了个“定陵侯”。

    在场的官员没有松口气,反而更惶恐了。

    淳于长是九卿之一,掌管皇宫的禁卫,这要是打起架来,怕不是要腥风血雨。

    听到王莽的话,刘骜眉毛一挑。

    好想散会啊!

    淳于长有钱,这事儿他还不清楚?子鸿进朕一趟寝宫,朕赏他多少钱,朕自己都忘了数。只不过,淳于长跟许皇后有什么关系?早在十年前,许皇后被废黜,已经退居昭台宫……

    就在刘骜苦苦思索的时候,李寻总算到了正殿,偷偷溜了进来。

    在正殿门口的时候,李寻就听到了王莽的话。

    “王莽是被昨晚的事情刺激到了?”李寻心想,“对付淳于长,关键在曲阳侯那边,不在皇帝这边,许皇后的事情,虽说是个杀手锏,但是暴露的时机不对啊。”

    淳长于贪财受贿,耽于声色,还是他帮忙打探出来的。

    李寻悄悄挪到正殿一角,在一名正襟危坐的官员旁边坐下。

    看到身边的李寻,官员则是点头微笑,两人显然认识。

    正殿的另一边。

    跪坐在垫子上的淳于长,万万没想到,王莽会在这里揭发他,一张英俊的小脸,唰一下就变白了。

    淳于长加官“侍中”名号,原本就有出入禁中的特权,他昨天才去过桂宫,此时心虚得很。

    见淳于长要说话的样子,李寻赶紧向身边的官员耳语了几句。

    忽然间,官员站了起来,冲着王莽大喊:“竖子,看过来,乃公教戒汝!”

    一串黑玉珠,被他当场砸了过去,正好砸在王莽的身上!

    刘骜见状怒道:“岂有此理!”

    其实,也怪不得刘骜发怒。

    大臣扰乱朝纲,是有先例的。西汉五年的时候,就有群臣饮醉酒后,直接拔剑击柱。

    刘骜说完,王莽也发怒了,朝扔黑玉珠的人看去。

    知道是谁扔的珠串后,王莽反而一愣,逐渐冷静了下来。

    “这件事,臣没有证据,是臣思虑不周……不关侍御史的事情,请天家不要责怪于他。”

    扔黑玉珠的侍御史,名叫苏文成,看上去怒气冲顶。

    见到有人帮自己骂王莽,这人自己还不太认识,淳于长也有些奇怪,不过还是松了口气。

    宽袖底下,捏紧的拳头却始终没有松开。

    刘骜顺着台阶下,说道:“朕疲惫了,新都侯再有什么事情,到内宫奏事吧。”

    一个早朝,就这样散了。众人在宫门外吃着早点,满脸回味无穷。

    王莽直接回到府邸,手里握着精致的玉蝉。

    “淳于长,戏侮长定宫,谋立左皇后,李寻那小子,居然不让我开口……虽说如此,苏文成这么做,必有他的道理。”

    扔珠串的苏文成,是李寻挖掘的人才。

    王莽个人而言,很欣赏刚正不阿的苏文成,想把他塞到南军。

    等到苏文成升任执金吾,担任京城之内的日常警备,就可以与王莽这个骑都尉互为表里,统领京畿的部队。

    此时的王莽,还没有想到建立新朝那么远,但是对权力的欲望,已经开始膨胀。

    ……

    西市郊区。

    空气中,陶器烧造的烟味弥散。

    李寻正在寻找一名侍医。

    据说,这名侍医是到西市考察去了。

    侍医,专属于西汉帝国的太医系统,主要为帝室服务。

    从穿越到现在,李寻对这个时代的医学十分感兴趣。

    方士,跟医学关系很大,《汉志》中,就将医学称为“方计”。

    经过李寻不断的劝说,刘骜终于开始看重方术医学,征召本草官,还有方士官,在朝中共事。

    为此,小白还特意提醒,历史开始偏移。

    封建社会,就流行死人,您倒好,改进医术?

    只不过,历史偏移数值太小,李寻直接无视了。

    侍医也会负责医药书籍的校订。

    方士的职责,是给医药书,加上一些黄白之术,仙源医学。

    但是,李寻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现代人,绝不会在医学书里,掺杂奇奇怪怪的东西!

    李寻甚至想要自己写一本医药书,名字就叫《本草》。

    当然,这本书历史上就有。东汉的《伤寒杂病论》,也在他的计划之中。

    “这个时代的医学,跟巫术差不多,简直看不下去。”踏入草丛,凉露湿衣,李寻有些感慨,“方士,真是个好身份啊。”

    在朝会上搞这么一处,王莽为什么不拿刀削他?

    李寻承认,有他偶尔拿出手机,给王莽观瞻的缘故。

    其次,方士阶层,在汉代地位本来就高。

    汉武帝之后,方士逐渐儒生化,士族化,拥有相当尊崇的社会地位。

    回过神,李寻继续欣赏汉代无污染的青山绿水。

    不远处,有一头老牛,被跣足的农民驱使着,犁地耕种。

    耕地的旁边,站着一个熟悉的身影。

    “李侍医啊,你可让我好找。”

    李寻看到侍医李柱国,一路奔了过来。

    李柱国看到李寻,眼睛一亮。

    一个月前,李柱国正在石渠阁翻阅文书,为新书积累资料。

    当时,在石渠阁看书的李寻,走了过来,跟他讨论了一个问题,医药分离制度。

    这种药不随医的理论,令李柱国大开眼界,同时,李柱国也将李寻引为知己。

    两人打过招呼,李柱国原本严肃的脸庞上,露出了一丝笑容。

    李寻随口问道:“你在这里做什么?”

    李柱国指着一旁耕地里的老农,说道:“宣平门这边,有几户人家得了脚肿。或许是因为风寒,我便特地过来看看。”

    身着麻衣,面色愁苦的老农,看到穿着禅衣的李寻,眼中生出敬畏,回了声大人。

    “踵足?”

    李寻皱起眉头。

    在汉朝,踵足不算少见。得了踵足的人,其实是可以免除徭役的。

    李寻却知道,即便得了踵足,老农依然下地的理由。

    汉初不抑商,到了现在,奢侈成风,手工业繁荣,商业规模扩大,农民耕地减少,重农也就成了空谈。

    现在的世道,豪强兼并土地,无数自耕农破产,沦为佃农。

    疾病落在佃农的身上,后果自然很严重。

    造成踵足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吸血虫病,麻风病,湿型脚气病……

    没有现代医疗手段,很难分析病情,着实让人头疼。

    李柱国取出矾石汤过来,想必是觉得,老汉的踵足,是由脚气病引起的。

    能为患病的贫苦人家,专门跑到这里来,李寻对李柱国,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

    同时,李寻也在想,自己应该怎么做?

    矾石汤,只能缓解脚气病,对踵足的疗效不高。

    在汉朝吃了一个月蒸米,李寻有理由相信,蒸米导致的维生素B1流失,才是湿型脚气病的来源。

    李寻将目光转向老农的腹部,明白老农的病情,不止是脚气病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