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炎汉再兴 » 第三章 千里山河轻孺子(改一)

第三章 千里山河轻孺子(改一)

    季汉的皇宫,占地面积并不大。其主要建筑物是当年益州牧刘璋的官邸,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兴建了些许宫殿。完全没有长安、洛阳两京的恢宏气派。

    当年先帝刘备刚在成都登基,皇帝宝座还没坐热,马上又准备伐吴之战,要为关羽报仇雪恨。结果兵败夷陵,旋又崩于白帝城永安宫。

    当今皇帝刘禅继位之后,军国大事悉决于丞相诸葛亮。诸葛亮秉政以来呕心沥血,眼里只有摇摇欲坠偏安一隅的季汉政权和北伐大业,压根就不会把有限的钱粮用于大规模营造宫室之上。他在《出师表》里交代得明明白白:“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念念不忘想着打回洛阳去,又哪里舍得在成都乱花钱。

    刘璿今天准备来拜见他的便宜父亲刘禅。不管他打算要干些什么,刘禅是他始终都绕不过去的人之一。

    到了崇德殿的时候,刘璿发现刘禅并不在,只有张皇后在。另有两个宫女,紧紧跟着一个在殿中四处乱窜的童儿,累得气喘吁吁。

    刘璿一见就笑了起来,这黄发垂髫的童儿,正是他的幼弟刘瑶,此子向来顽皮好动,看来今天也没少折腾。

    刘瑶绕了一个圈,刚转过身来,便看见了刘璿,不由欢呼一声:“母后,母后,皇兄来了。”

    刘璿看着刘瑶迈着欢快的小短腿向自己扑来,高兴的同时,心中却是不由自主的闪过一丝羡慕。记忆中张皇后对刘瑶等弟妹很是溺爱,对他刘璿却是严格得很。

    刘璿以前不明白,甚至觉得委屈,现在他当然能够明白张皇后的心思,自己是皇长子,将来也会是东宫的第一人选,无论是为了未来入主东宫做好准备,还是为了给后面的弟弟妹妹们做出表率,都是需要好生培养、严格要求的。

    刘璿笑着一把搂住扑过来的刘瑶,低骂一声顽皮,然后便抱着刘瑶行向张皇后那里,到得跟前,大礼拜下:“儿臣拜见母后!”

    张皇后见是刘璿来,先是展颜一笑,而后再看刘璿时,脸上笑容便已收敛,严母的姿态便摆了出来:“璿儿,你大病初愈,怎可冒雨登楼?倘若身体再有反复,如何对得起你父皇与我?”

    刘璿心想,这深宫之中真是一点隐私都没有啊,关键是自己还不知道该怪谁。

    张皇后说话,刘璿只能躬身低头,乖乖听训。自汉武帝听了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事实上就已经逐渐成为了汉朝的官方哲学和统治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与礼。儒家的仁是建立在封建社会宗法制度基础之上的。《学而》里有若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里的道,指的就是仁。

    仁的根本就是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是宗法制度的伦常道德要求。从亲情而爱人,从宗法家庭的道德而到社会道德,从治家到治国,从孝父到忠君。亲亲仁也,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就是仁的基本理论。

    至于儒家的礼,则是维护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规范,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一切的贵贱、尊卑、亲疏等等,都是由礼来决定的。

    仁与礼,影响华夏几千年,一直到后世经久不衰。哪怕是在21世纪,人们一样也推崇忠臣孝子,懂礼貌知进退的人。

    这个时代的礼是直接为封建等级制度服务的,所以现在的刘璿并不能像上辈子一样,可以和父母进行有理有据的争辩。他只能安安静静的等待张皇后把话说完,然后伏于地上,乖乖认错:“启禀母后,是孩儿错了。孩儿不孝,惹父皇、母后担忧,还请母后恕罪。”

    张皇后看了看刘璿,叹了口气,道:“你先起来罢。”

    哪个少女不怀春。张皇后曾经也憧憬过自己的未来夫婿是何等人物何许模样,直到她被许配给刘禅为妻。

    她本以为刘禅纵然不似先帝那般英雄气概,也定是人中俊秀。谁曾想朝夕相处之后,才知道刘禅与先帝刘备,简直是云泥之别。父辈皆是一世豪杰,谁曾想天壤之中乃有刘郎。

    父亲为当世名将张飞,母族乃名门夏侯,良好的出身和教养,让张皇后成为了这个时代少有的一位优秀女性。而她现在所处的位置,也让她有着极其强烈的忧患意识。

    妇人不得干政在华夏喊了千百年,但哪朝哪代都避免不了这个问题。汉朝尤盛。汉朝的太后、皇后和长公主们,对权势都热衷得很。只要有机会,哪一个都不是自甘寂寞的主。

    当然,具体到季汉,现在的国家大事全由丞相诸葛亮一肩担之。张皇后就是想插手也没有机会。不过,这并不妨碍张皇后闲着没事的时候自个儿进行琢磨分析。

    张皇后觉得如今朝廷虽然有丞相撑着,但丞相日渐消瘦,眼看着身体一年不如一年。若真的到了那不忍言的一天,该如何是好?

    季汉地小,人少,国弱,人才又逐渐凋零。面对魏、吴两个强敌,炎汉四百年宗庙、社稷将托于何人?

    以夫君刘禅的表现,估计这辈子是没什么希望了,既然夫君扶不起来,干脆就早点另作打算,扶儿子吧。所以张皇后对刘璿的成长,格外的用心,也特别的严格。

    张皇后这个念头一起,就可怜我们的小刘璿了。既要通晓六经,又要弓马娴熟。最好是上马能征战四方,下马能坐而论道。张皇后这是把刘璿往自己心目中想象出来的完美形象去培养了。

    张皇后的培养计划,也得到了包括夫君刘禅和以诸葛亮为首的满朝文武的支持。刘禅希望儿子有出息,诸葛亮和文武大臣们希望未来的君主能成大器,能给季汉续命甚至咸鱼翻身。

    上次外出游猎,刘璿不慎跌落马背而导致受伤昏迷不醒。张皇后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又是心疼又是惊慌。生怕刘璿有个三长两短。后来太医连番诊断说是没事,这才让张皇后放下心来。

    这旧愁一去,张皇后心中却又凭添新忧。她的父辈们鞍不离马,甲不离身,驰骋沙场数十年,转战西东数千里,这才打下这份基业。如今才过去多久,她的儿子就弱不禁风到连马也骑不稳了吗?

    当年先帝曾因髀肉复生而感慨光阴虚度,是何等的豪情壮志。怎么如今就一代不如一代了呢?

    张皇后目光在刘璿身上扫过,心中转着各种念头。刘璿并不知道张皇后心中的感慨万千。他低垂着头颅,心中却是想道,我居深宫之中,与父皇、母后朝夕相处,可千万不能露出破绽来了。

    张皇后最后还是欲言又止。在她看来,刘璿大病初愈,要是自己训斥得太过严厉了,恐怕会吓到他,还是等几日再说罢。

    于是张皇后便话风一转,与刘璿说起这阵子刘瑶的趣事来。张皇后语气轻松,刘璿顿感身上压力立减大半。于是神情也不禁轻松起来。

    母子几个正在闲话,外面侍者尖亮的声音远远传来:“陛下驾到!”

    闻声,张皇后与刘璿、刘瑶皆起身出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