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炎汉再兴 » 第十三章 世人皆欲杀

第十三章 世人皆欲杀

    在季汉阵营中,袁綝和刘琰一样,都属于资历老、名位高、实权少的清贵大臣。

    刘琰和袁綝这两位,几乎没有过单独领兵的经历,却分别坐上了车骑将军和前将军的高位。主要是他们追随刘备比较早,刘备是个厚道人,这两人在刘备麾下多年,虽然没有什么出色的军政表现,但凭着多年以来的不离不弃同艰苦共患难,大业初成之后,刘备依然给予了他们高官厚禄的待遇。

    另外一方面,也是基于刘备打压、提防益州本土派的政治策略。当然,也不难看出,季汉如今是真的人材凋零了。

    魏延首先表明了他的态度,袁綝到了嘴边的话便又咽了回去。他倒是想求情来着,但却不想恶了魏延。魏延如今是季汉关、张等五虎之后的第一战将,丞相的左膀右臂,何必去得罪他。

    再说袁綝也深知自己说话的份量,他一介清议之臣,在诸葛亮面前也多是打打酱油出声附和,想要求情,万一丞相不肯,那岂不是老脸丢尽?沉默了会,袁綝长叹一口气,道:“何至如此?”

    吴懿、吴班的态度,与魏延保持高度一致。他们向来看不起刘琰,除了一张嘴能说之外基本上就没什么本事了,还窃居高位。如今居然还搞了个桃色事件出来。要知道,吴氏兄弟都是外戚,刘琰把吴太后和天子刘禅都给卷了进来,皇室名声不好听,外戚脸上就很光彩?

    吴氏兄弟只恨不得丞相快快下令,将刘琰这厮一刀两断,然后空出来的车骑将军之位,是不是要补偿给吴氏了?

    至于蒋琬、费袆、杨仪、邓芝等人,在涉及到车骑将军这一级别的重臣时,他们并没有资格发言,不过一句全凭丞相决断罢了。

    刘琰在这个时候惹出这种事来,让诸葛亮很是烦恼。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如果按照诸葛亮等人当初制定的《蜀科》来论,刘琰罪不致死。当年李严、廖立都犯过诬罔罪,后果也仅仅是罢官废徙而已。但如果较真要按《汉律》,刘琰欺君当斩,必死无疑。

    刘琰这事,说大也大,说小也小。最关键的问题并不是牵涉到了皇帝刘禅身上,而是发生的时机不对。要不是朝廷即将举兵北伐,说不定,满朝文武包括皇帝刘禅在内,也就对刘琰宽大处理了。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这是季汉得以统治益州的政治基础。兴复汉室,匡正天下,也是益州集团的天然使命。政治人物们一直以来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来带领、宣传、鼓励天下百姓们参与到这一伟大的事业中来。以此来鼓舞民心,提振士气,竖立信心。

    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无数将士们准备一路向北,为这刘氏炎汉,为他们的君王抛头颅、洒热血的时候,却传来了他们的皇帝与朝中大臣妻子私通的丑闻。

    皇帝都敢对大臣如此,小民的利益如何得到保障?勇士们在上战场去搏杀的时候,家里的妻女是否还能安全?这样的天子,这样的王朝,是否值得百姓们追随、守护?

    而这事如果被魏、吴知道了,又会被政敌们利用到什么程度呢?

    这种无形中的负面影响,对季汉政权的伤害无疑是非常大的。正是因为意识到了这种可能的发生,一向好脾气的刘禅这才大发雷霆,要求诸葛亮严格处理刘琰。

    诸葛亮也很清楚这一点,这也是他之所以恼火的原因。刘琰休妻没什么大不了,刘琰诽谤君上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刘琰等几个是向来出了名的大嘴巴,而天子刘禅也没什么实权。但若是这起事件动摇了季汉在益州的统治根基,那就是诸葛亮所不能忍的了。

    诸葛亮环视一圈,心中暗叹,刘威硕死矣。皇帝刘禅一心要追究,魏延更是巴不得刘琰早死早超生,其余诸臣,也都是冷眼旁观,不落井下石就已经是他们最好的态度了。

    诸葛亮也不愿意在这个紧要关头,被这种事情牵扯了精力,为今之计,也只有快刀斩乱麻,处理了这起事件,然后率部径往汉中才是要紧。刘琰自有取死之道,只是诸葛亮心中也充满了惆怅。自先帝驾崩以来这些年,老臣逐渐凋零,所剩无几。而作为先帝元从,刘琰落得如此下场,真是可叹可恨可惜。

    诸葛亮正欲开口的时候,刘璿在旁边站了出来。他旁观许久,心里如明镜一般清楚,自己再不出来,刘琰就真的要死了。

    刘璿对刘琰并不熟悉,没好感也没什么恶意。本来他是犯不着干预的,但这事关季汉的法治和皇室的名声,与他的切身利益相关,他不得不站出来。

    砍了刘琰很容易,但刘禅也就真的是黄泥巴落裤裆,不是屎也是屎了。任何年代都会有杠精这一类奇葩的存在,他们会不讲任何道理的去质疑一切。按照他们的逻辑,就是如果刘禅没睡刘琰的妻子,那为什么要一听到谣言就把刘琰给砍了?

    刘禅如果没睡刘琰的妻子,刘琰为什么要休妻?他为什么不怀疑隔壁老王?

    本来刘禅就因为经常搞选美,在外面已经有了好色之名了,如今把刘琰给砍了,再坐实私通大臣之妻,这炎汉皇室的名声还要不要了?

    这年代的人们,虽然不明白人设的打造和建立,但早就知道口碑、形象的重要性了。不然为什么那么多名士是怎么来的?特立独行、互相吹捧,然后就可以为朝廷或诸侯所征辟了。

    所以刘禅在得知刘琰的泼污水之后,才会暴跳如雷。因为这严重损害了刘禅的正面形象,这将会成为他政治生涯里的一大污点。

    另外,丞相诸葛亮当初与李严、法正、伊籍、刘巴等人共造《蜀科》,沿用至今,虽然过于严峻,但大体而言,还是非常公正、严谨的。

    正是因为季汉的法律公平公正、赏罚必信,所以百姓无怨,也就有了如今益州“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的良好环境。

    当初李严、廖立所犯的事,跟刘琰比起来,那是严重多了。一个欺骗刘禅,导致诸葛亮北伐无功而返。一个讥笑先帝刘备和诸位大臣,得罪了无数人。可最后诸葛亮也没有把他们处死,只是一废一徙罢了。

    公正、严谨的法治是季汉治理地方的根本。一旦破坏了规矩,有人开了先例后面就会有人接着这么干。到时就会避免不了人人自危的局面,然后执政基础就会动摇、崩坏。

    而历史上,刘琰一死,从此以后,大臣的家眷就不再在节假日进宫朝贺了。一是大臣们怕真的有绿帽子从天而降。二是怕别有用心的人再传谣,而导致君王震怒,惹祸上身。可以说刘琰事件,让季汉君臣的距离,不知不觉的拉远了。朝臣女眷与皇宫的嫔妃,本来就是彼此都需要的一种社交关系,现代社会都还知道搞夫人外交来拉拢关系呢。可刘琰事件一出,季汉的君臣沟通渠道,无疑又少了一种。

    至于刘琰事件会动摇军心民望,刘璿觉得事情得分两面来看。确实会有影响,但只要处理得当,刘璿相信,负面影响自然会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