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炎汉再兴 » 第四章 千里山河轻孺子(改二)

第四章 千里山河轻孺子(改二)

    刘禅是个什么样的人?

    后世众说纷纭,总的来说,还是褒的少,贬的多。有人说他是个傻子,有人说他无可救药的昏君,也有人说他是大智若愚是苟道王者。但让大家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乐不思蜀和扶不起的阿斗这两条流传后世的谚语典故吧。在21世纪或许还得再加上王者荣耀中的拆塔专家刘禅。

    刘璿却不这么看。人都是很复杂的,一两个标签,怎么就能够轻易把一个人给定位了。

    最起码刘禅不是傻子。傻子怎么可能稳坐皇位几十年,难道都靠执政大臣们的高尚品德、伟大理想来治国不成?诸葛武侯算一个,但千年以降,如武侯这般的大臣又能有几人?

    正史中记录了刘禅行为举止的一些蛛丝马迹。“至於四时之祀,或有不临,池苑之观,或有仍出,臣之愚滞,私不自安。夫忧责在身者,不暇尽乐,先帝之志,堂构未成,诚非尽乐之时。《谯周传》”

    “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董)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董允传》”

    从这两条记载来看,刘禅的爱好似乎是游乐,女色。但这却是帝王们甚至是天下所有男人们的通病,哪个男人不喜欢玩乐享受的?更何况是皇帝。曹老板还喜欢人妻呢。个人的爱好,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因为爱好和能力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

    但另外一条记录就很有意思了:及夏侯霸入蜀,禅与相见,释之曰:“卿父自遇害于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

    指其儿子以示之曰:“此夏侯氏之甥也。”厚加爵宠。你看看,能说出这样的话来拉拢、安抚降将之心,傻子可是不会这些人情世故的。

    再者,诸葛亮在《坐上与杜微书》中说刘禅“朝廷主公今年始十八,天姿仁敏,爱德下士。”《三国志》也说刘禅“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前面一条就算是诸葛亮的夸奖好了。后面一条说得很明白了,刘禅用贤人则是明君,用奸臣则是昏君。再看看历史上刘禅在黄皓和姜维之间的平衡手段,就足以说明,刘禅不是傻子,更不是政治白痴。

    刘禅不傻,但说他大智若愚,也不对。一个听闻兵临城下,便不管城外援兵将至、城内民心可用,毫不犹豫的选择乞降保命的人,是没有资格被称为大智若愚的。

    短短的几句话很难将刘禅分析清楚,总之,刘禅是一个很复杂的人。

    但是,不管后世如何评价刘禅,在刘璿的心里,刘禅就是一个没有什么骨气的普通人。他没有继承其父刘备的一丝半点英雄气概和手段。刘备一生被围城、被打败多少次了,你见过他哪一次是毫不犹豫就投降的?反而是不断寻找机会卷土重来。正是刘备的百折不挠,屡败屡战,坚持到底,永不放弃,这才铸就了现在的季汉基业。

    或许刘禅在兵临城下的那一刻,有很多放弃的理由。比如姜维大军在外远水不能救近火;比如主战派诸葛瞻、张遵、赵广等人全部战死。。。。。。但刘璿就是觉得,刘禅太怂了,汉军仍欲死战,奈何皇帝先降,何等憋屈?

    可惜爷爷刘备一世英雄啊。刘璿心中先叹后笑,亏自己之前还在嘲笑老曹家和司马家一代不如一代。自己这老刘家又好到哪里去了?五十步就不要去笑百步了。

    在崇德殿,刘璿见到了自己这辈子的父亲刘禅。

    刘禅此时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他身穿一身黑红色常服,头带缀玉冠,面白微须,眉目清秀,一点儿也没有后世影视剧中那憨胖的模样。只是看上去精神有些疲倦。也是,军政大事都插不上手,他也只能在胭脂堆里打滚取乐了,这精神能好到哪里去。

    刘璿忙拜了下去,向父亲刘禅请安。刘禅懒懒打了个呵欠,让刘璿到自己身边坐下,然后略带责备的说道:“你大病初愈,不在殿中安养,出来作甚,若是又受了寒,再有反复,如何是好?”

    刘璿闻言,先顿首谢罪:“是孩儿的不是,让父皇与母后担忧了。”

    “只是久不见父皇母后,孩儿心中甚是挂念,今日特来向父皇母后请安。”

    孝顺乖巧的孩子,谁都喜欢。刘禅听了之后眉开眼笑,他笑道:“你有这份心就好。不过正值初春,外面天寒风疾,还是要多注意才是。”

    刘璿把小胸脯一挺,故作得意的道:“父皇但放宽心,孩儿自幼习武,身强体健,又幸赖父皇母后庇佑,如今既已康复,这区区风雨,能奈我何?”

    刘禅看着眼前精神饱满的长子,心中高兴极了。无论任何时代,子嗣都是头等大事。刘璿看着壮实精神,那是再好不过。又随口问了几句功课,这才满意的看向张皇后道:“璿儿不错,皇后辛苦了。”

    张皇后笑盈盈的回道:“此乃天家之福。妾身安敢居功?”

    又闲聊了一会,见刘禅脸上已显疲态,呵欠不断。刘璿决定不再废话了。刘禅的儿女们都没有成年,俱养在深宫之中。除了早晚请安之外,无刘禅传召,刘璿他们基本上都没什么机会见到刘禅。刘禅也没那么多空陪孩子们玩,好多花儿等着他去摘呢,忙。

    刘璿便道:“父皇,孩儿听闻丞相兴兵北伐,欲随丞相入军中历练,以增见闻,还请父皇准许。”

    刘禅闻言,心中有些不乐,相父念念不忘北伐,最近朝堂上反对的声音也不小,现在居然自己的儿子也要参与进去。

    他把双眉微微一皱,看向自己的长子,沉吟一会,乃道:“两军交锋,凶险异常,我儿年幼,何必冒险?若真有心于军阵,且待你年长之后,再随丞相可也。”

    刘禅对于刘璿,还是很喜欢的。毕竟这是他的第一个儿子。如无意外,刘璿也必定是季汉基业以后的继承者,刘璿今年才十一岁,刘禅又怎么舍得让他去军队之中吃苦。军中乃大凶之地,万一有个什么闪失。该如何是好?

    刘璿闻言,心中苦笑不已。暗道,要是诸葛亮还能再活十年二十年,自己也不急啊。关键是今年诸葛亮就要死啊。而且这事还只有自己知道,也不能说出去。你说愁人不愁人?

    时不我待啊。刘璿从军的小心思有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想时刻跟在诸葛亮身边,一是抓紧机会多学点东西。二是想着能不能凭他皇长子的身份,来改变未来一些事情的走向。

    如果实在事不可为,将来瓜分诸葛亮政治遗产的时候,不说能分多大一份,起码也能作为一个见证者沾点边吧?

    刘璿心思翻腾不已,嘴上却是没停:“父皇,皇祖父一生戎马,身经百战;父皇幼年之时亦随子龙将军马踏曹营,斩将夺旗。孩儿虽然不肖,却也骑得烈马,挽得硬弓,如何便去不得军中?且孩儿不去别处,只与丞相待在一起,以丞相之能,孩儿又岂会有什么危险呢?”

    后面刘璿说什么,刘禅完全没听进去,他在听到刘璿说他与赵云一起马踏曹营斩将夺旗的时候,心里就已经乐开了花。

    你看,会说话的孩子,就是讨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