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炎汉再兴 » 第十章 若无愧事凭人问

第十章 若无愧事凭人问

    刘璿输了棋,把棋盘一推,顺势起身,对二小道:“你们俩来下,我去看看掾吏何故匆忙。”

    刘璿跑到诸葛亮那里,却听得那掾吏道:“……胡氏如今正在卫尉处,陈公府上遣了人来相告,蒋长史得知之后,特命小人来禀告丞相。”

    刘璿听得一头雾水,等见到丞相府长史蒋琬之后,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汉朝时期,每逢辞旧迎新之际,朝廷都会有大朝会,百官皆往朝拜为天子贺,为社稷贺。而公卿大臣的妻子或母亲,也会进宫,拜见太后与皇后。

    之前一直顺顺当当相安无事,谁料这一次偏偏就出事了。吴太后在长乐宫中受诸命妇朝贺毕,遂赐宴,宴会之中,见刘琰妻胡氏有姿颜,又能说会道,是个能讨自己开心的。于是便把胡氏留了下来,让她每日里和自己说话解解闷。

    吴太后乃吴懿、吴班之妹,先嫁刘焉子刘瑁。后刘瑁死,先帝平定益州,迎娶为妻,建安二十四年立为汉中王王后,章武元年(221)立为皇后,建兴元年(223)刘禅继位,尊为皇太后,称长乐宫。

    吴太后虽然一生富贵,但命途多舛,先后嫁了两位丈夫也未能留下一子半女。刘禅虽尊她为母后,但刘禅入蜀之时,年龄已经不小,没有抚养之恩,两人之间也很难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如今刘禅也只是例行的早晚请安,表面功夫和日常用度方面保证不缺罢了。深宫之中,吴太后身份尊贵之极,可谁又能想到她平日里是多么的孤单?

    唯一能使她感到欣慰的是,她的付出并不是毫无收获,最起码就换来了吴家的飞黄腾达。

    吴懿,左将军领荆州刺史高阳乡侯;吴班,后将军安乐亭侯。都是季汉把持兵权的重臣。

    当然,吴氏兄弟能力也很出众,但若无吴太后这一层关系,他们又有什么资格和赵云、魏延等一班元从功臣一道受封为都亭侯呢?

    话说吴太后留着胡氏解闷,一留就是将近一个月,直到正月过完,到了二月,才放胡氏归家。

    胡氏个把月不回家,刘琰心里早就起疑了。原因就在于刘禅好色之名,臣属皆知。

    刘禅继位之后,治国有诸葛亮等一班大臣,他除了朝会以及祭祀、春耕等重大场合需要露一下面之外,其他诸事,他也插不上手。

    这人一闲着,无所事事,又吃得饱,穿得好,还能想着干什么?暖饱思那什么呗。尤其刘禅还是天子,这普天之下,呃,这整个益州的所有美女,都任他挑选采撷。那还等什么?

    于是刘禅有事没事就要搞一场选美来充实自家后院。诸葛亮经常带兵在外,其他人只要刘禅不胡搞瞎搞,这种小事也就由他去了。皇帝要多睡几个女人,算个什么事嘛?

    偏偏诸葛亮给刘禅留了个人,谁?董允。

    要说看人的眼光,先帝刘备是真会看人。董允之父董和,在刘璋手下打工,一直在县令一职上来回打转,后来实在是说不过去了,才转其为太守。刘备一来益州,便征其为掌军中郎将,委之以重任,使其与诸葛亮一起治理府事。

    或许都是实干家类型吧,诸葛亮与董和意气相投,工作中相处也十分愉快。以至于后来诸葛亮直接提到崔州平,徐元直,董幼宰(董和),胡伟度(胡济)这四人,说“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有谏止;虽姿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董和之子董允,为人刚正,是非分明,先帝刘备册立刘禅为太子时,就任命董允和费祎为太子舍人,让他俩一起成为太子的班底。建兴五年,丞相诸葛亮准备兵发汉中,又担心阿斗在后方的安全等问题,于是特命董允为侍中,兼虎贲中郎将,统领宫中宿卫。

    董允天天跟在刘禅身边,刘禅一犯错,董允就毫不留情的指出来。刘禅想要搞选美,董允忍了一回两回,终于不忍了,直接就怼:“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你家里的娇花已经够了,名额已满,不许再采。

    刘禅拗不过董允,再不甘心,也只能就此作罢。而这么一闹,刘禅好色的名声也就这么流传出去了。

    刘琰见妻子在宫中一住就是个把月,回来后红光满面,带回家的宫中赏赐也是一大堆。顿时胸膛就要炸了。这特么绝对是绿了自己啊!

    刘琰心里面把刘禅骂了千百遍。小儿,孺子!我跟你爹混的时候,你还是液体呢!现在居然敢送我帽子?

    当然,刘禅是君,刘琰是臣。他心中再是狂怒,也不敢公开质疑刘禅。于是一腔怒火就全部发泄在自己的妻子胡氏身上了。

    刘琰怒目而视,叱骂胡氏:“贱人,安敢如此?”

    胡氏也很冤枉啊,她在宫中天天陪着太后好吃好喝,又觉得自己得太后看重,这面子里子都有,怎么能不红光满面?至于赏赐,都是吴太后给她的。吴太后也是好心办坏事,她每年生辰和年节,都要收到无数礼物,堆在殿中怎么用也用不完,见胡氏顺眼,就随手赏赐了些。哪里能想到,会搞出一场家庭悲剧出来。

    胡氏见丈夫开口就骂,觉得莫名其妙,刘琰见胡氏一脸讶然,还以为她故作姿态。大骂一顿还不解气,于是又命府中吏卒抓住胡氏进行责打。

    胡氏搞明白之后,才知道刘琰是怀疑自己与皇帝私通,不禁又羞又怒。她进宫月余,只见过刘禅几面,还是公众场合。现在居然被夫君如此羞辱。胡氏当然是死活不认。

    刘琰本来想打一顿解解心头那口怒气也就罢了,结果见胡氏不但不认,还开始反驳。越想越气,于是便命吏卒用鞋抽胡氏的脸。打完之后,又当场写下休书,着人赶了胡氏出门。

    胡氏前脚带着宫中赏赐,招摇过市,如同骄傲的凤凰一般回了家。后脚却被刘琰一顿好打,还被休出门。这般莫须有的羞辱,她岂能忍?

    胡氏也不愿意顶着不守妇道的名声被刘琰赶出门。不然她有何面目回娘家?若因之而影响到了胡氏的口碑,就是死了她也难以心安呐。

    于是胡氏便跑到卫尉陈震府上,想让陈震出面,给她自己讨个公道,洗刷刘琰泼在自己身上的污水,以还自己的清白。

    陈震听了不由得哭笑不得,这种牵涉到了后宫与大臣的桃色事件,又岂是他一个卫尉能管的。

    无奈之下,只好遣人上报丞相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