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炎汉再兴 » 第十四章 吾意独怜才

第十四章 吾意独怜才

    刘璿甚至觉得,把刘琰砍了的影响,甚至要比放了刘琰的负面影响还要大。

    放了刘琰,起码能显得刘禅胸怀坦荡,心底无私。而砍了刘琰,怎么看都有种气急败坏的味道。

    到时流言蜚语可不会说是因为刘琰伤害了皇室的形象、动摇了北伐军民的士气而被赐死的。只会觉得刘禅是真干了不该干的事,刘琰真委屈真冤枉。

    谣言止于智者,双方当事人都在,真相总有水落石出的一天。可要是刘琰死了,看着是解决了麻烦的源头,可事实上,刘禅就永远没有洗刷清白的机会了。君王的威望,只能逐步巩固,而不能被桃色事件打击。

    于是刘璿拱手出列,对诸葛亮道:“丞相,小子有言,请丞相与诸公试听之。小子以为,刘琰有罪,效李严、廖立故事可也。”

    刘璿侃侃而谈:“召公谏厉王止谤,厉王不听,三年后,民乃流厉王于彘。秦扫六合,四海归一,李斯献策以古非今者族,后七年,秦乃亡。

    太宗孝文皇帝诏除诽谤,广开言路,遂有文景之世,天下大治。而今曹氏治下,有妖言辄杀,反赏告者,于是相诬告者滋甚,民生怨恨。

    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而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今丞相治国,同士惟诚,国事惟和,虽刑法颇急而民无怨望,何也?法度严明,赏罚必信,开诚布公,如水如镜,至平至明。如此,季汉风化肃然也。

    刘琰,追随先帝于微末,身无厚功而窃居高位,不思君父之恩宠,以其经历而愤懑塞胸,其祸自取也。然刘琰有罪,有司依律而行便可,若以诽谤见诛,如何服众?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炎汉奄有天下四百载,上天之隆恩也。刘氏代天牧民,当广施仁德,以报上天之眷。今王业偏安于一隅,三军将士用命之时,更宜虚心纳谏,广开言路。

    小子以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吾刘氏若以诽言罪人,与厉公、始皇何异哉?

    小子无知,伏惟以启丞相。”

    刘璿的意思就是判刘琰什么罪都行,就是不能以诽谤罪把他给砍了。真这么干了,大家固然闭嘴不说,但心里面还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呢。

    站在统治阶级的角度,刘璿特别能理解刘禅的心情。但季汉既然要推行法治,就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脸。目前的情况来看,曹魏之前在高柔的影响下,升天了许多年的曹丕已经下诏:“敢以诽谤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刘氏自诩为天下正统,总不能还不如伪魏政权吧?

    而季汉之前又有李严、廖立的先例在,若赐死刘琰,就算是把影响北伐等等各种理由加进去,只怕还是有不少人会心有戚戚焉吧。

    刘琰自豫州开始追随刘备,虽然确实没有立过什么大功劳,但也是和先帝一起共过患难的。这么多年不离不弃,好日子还没过上几年,就因为这点事,让刘琰去死。也会让一些人觉得刘禅刻薄寡恩。当前的形势,士大夫阶层,暂时还只能先笼络,而不是让他们产生兔死狐悲的感觉。

    既然赐死刘琰一样会有人不服气,同时也不会给北伐大业加上一层BUFF来提振士气,而坏影响还会有那么多,那为什么一定要刘琰死?

    桃色新闻罢了。刘璿觉得,老刘家统治天下几百年,应当有这个自觉和自信来面对臣民们的指责和非议。甚至应该和后世一样,允许有人说老刘家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应该允许有人提出批评。应该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要想着第一时间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一个开明的、仁厚的、能虚心纳谏的皇帝,比一个动不动就要杀人的皇帝,只会更受欢迎。

    经历过流量时代的刘璿很清楚,人设非常重要。就算刘禅只是个政治吉祥物,他的形象也一样十分重要。因为他是汉室的形象代言人,他的一言一行,随时都会受到天下还心怀汉室的人们的关注。

    若刘禅表现得好,给人们的鼓舞会有多大?若刘禅表现得不好,给人们的打击又会有多大?

    刘璿突然就明白了过来,除了北伐,他应该更主动积极的去参与一些事情了。军政大事他插不上手,但竖立和维护好皇室成员的整体形象,也非常重要啊。

    打仗他现在还不会,治理地方也不如积年老吏。但是他会作秀啊,竖人设、养名望……

    刘璿站在阶下胡思乱想,却不知道他刚才在心中搜肠刮肚的为刘琰开脱的时候,无意之间,把后世唐太宗的名言给说了出来。

    当诸葛亮听到刘璿说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这句话的时候,明显眼中不禁一亮,脸上也浮现起了微笑来。而在座诸公,也纷纷思索着轻声议论起来。

    诸葛亮乃道:“不意孺子亦有此惊人之论。”说罢便朗声大笑了起来。

    笑声中,隐藏不住的欣慰和感慨。先帝后继有人呐!我们的大业,或许还有希望!

    一介小儿,能说出如此字字珠玑的话来,岂不是说明,炎汉气运仍在?

    在座诸臣有一个算一个,皆随诸葛亮笑了起来。他们都是季汉的臣子,自然愿意看见刘璿的出色。虽然现在的刘璿啥也不是,但未来不出意外的话刘璿就会是他们的君上。刘璿越出色,他们越高兴。

    而且,一个聪睿的、通情达理且并不嗜杀的君主,更符合他们的期望。等刘璿上台时,他们都老了,或者不在人世了。但每个人背后都有着宗族。这个时代,个人的命运与宗族紧密相连,只要犯点事,很容易就会牵连一大片人。刘璿刚才的言论,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好的消息。

    诸葛亮笑完,抚须看向刘璿,问道:“若我定刘琰之罪,皇帝不允,你将如何?”

    刘璿听了心想,你老人家就别开这种玩笑了。你拍板了的事,我家便宜老爹还能说半个不字?

    你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打人二十大板都要亲自过问,最后活生生的把自己给累死了。这种大案要案,没有你的允许批准,谁能杀得了刘琰?就是我家老爹再生气,你不肯他也只能干瞪眼。

    历史上刘琰之死,确实也是诸葛亮没有伸手。因为他一心北伐,无意为了刘琰而与刘禅、魏延等人心生嫌隙。所以坐看刘琰弃市而死。

    而这一次,因为刘璿出面,诸葛亮就有了充足的理由。你们父子之间,自行去解决刘琰这个问题吧。

    至于魏延是否生气,那也与诸葛亮无关了。毕竟是皇子刘璿出来要保刘琰,而不是他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