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炎汉再兴 » 第十六章 可遣天南一逐臣

第十六章 可遣天南一逐臣

    刘备要杀张裕,一句“芳兰当门,不得不锄”就堵死了所有人的口,免得他们再来求情。

    而刘禅想杀刘琰,却被自己的儿子刘璿给哄得回心转意。刘禅的性格,和刘备比起来真的是相差甚大。主要原因,可能还是刘禅被刘备和诸葛亮保护得太好了,从小到大,虽然没有真正掌握过什么权力,但也没有经历过摔打锤炼。

    性格软弱,耳根子也软。容易凭感觉来相信别人。这种特征,真的是说不上好与坏。好的方面,历史上刘禅他无条件的信任丞相诸葛亮。于是在诸葛亮的带领下,季汉以一州之力,打得曹魏国库都快空了。连打来犯的鲜卑人都不敢动用太多的兵力,生怕被季汉突破陇右防线。

    坏的方面,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宠信宦官黄皓,为此听信馋言,十几年不见自己的亲弟弟甘陵王刘永。后来甚至季汉还有力量反抗时,他又听信谯周的,开城献降。

    刘璿看了一肚子的书,认真讲起道理来,还是非常厉害的。先以亲情化解刘禅的怒气,然后再灌输以如下逻辑:我们老刘家要进行北伐大业,恢复汉室荣光,就要始终扛起这面大旗来。一方面是凝聚天下人心不散,另一方面则是以攻代守,确保益州本土的安全。

    要进行北伐大业,那么就要最大限度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哪怕不是支持者,中立派也行。现在天下之间,不管是益州还是魏、吴,世家士族、豪强地主的力量非常大。他们垄断了知识(教化)和经济(土地),皇族与他们相比,力量还很渺小。

    君王固然可以一怒之下,流血漂橹。但真这么干了,绝对是两败俱伤,甚至是士族获得最后的胜利。

    所以在国力弱小的时候,君王一定要更加谦虚谨慎,海纳百川,竖立良好的外部形象和口碑,来获得士族的支持和认同,来聚拢人心、力量。

    现在事情已经出了,一怒之下,杀了造谣生事的刘琰,谣言不见得就会停止。如果别有用心的人在里面发挥作用,可能会更加剧烈。刘琰死了,代表炎汉的皇族得不到什么好处,皇室的威严不会因为刘琰死了就会得到巩固。反而有一些人,会产生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感觉。

    皇帝因为桃色新闻而一怒杀人,那下次会不会因为别的小事,然后又挥起屠刀?

    而不杀刘琰呢?一方面,会给人桃色新闻是无稽之谈的感觉,毕竟皇帝和朝廷都没当一回事嘛。另一方面,也会有人觉得刘禅是个宽厚念旧情的皇帝。从而增加他们在益州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刘璿说了一大通,刘禅思来想去,觉得自己的儿子说得没错啊。可还是有点不放心,又问:“如此,兵卒士气如何?”

    刘璿心里不禁笑了,真以为你这点事情能影响到军队啊。刘璿看着刘禅,认真的道:“父皇,军队足粮、足饷,又有丞相之威,军法之严,万事无忧矣。”

    自古至今,打仗只要后勤保障充足,军饷给够。基本上军队就没有什么大问题了,至于再具体的战术问题,就得看前线指挥官们的素养水平了。

    刘禅咂咂嘴,总觉得还是有那么点不甘心,作为天子,尊严被刘琰这厮给严重冒犯了,然后这事就这么结束了?

    刘璿在旁边察言观色,又是一堆好话奉上,什么圣明无过父皇之类的,哄得刘禅眉开眼笑留下一句话:“全凭丞相决断。”便摆驾回转花丛中去了。

    既然刘禅不想抓着不放了,诸葛亮自然也不会再拖延。于是快刀斩乱麻的处理结果出来了:刘琰被废为庶人,全家发遣南中。

    让刘琰去南中,是刘璿想出来的。

    季汉设有四大防区,即:永安都督、汉中都督、江州都督和庲降都督。

    永安都督防区在东吴、季汉边境,先帝刘备的亲信大将陈到如今正在永安镇守着益州的东大门。

    江州都督的治所江州就是后世的西南直辖市。这里虽然没有们处前线,但是由于其交通便利,可以随时支援永安、南中、巴西、汉中、涪县、成都等各个地方,所以季汉夺取益州后,在这里设置了江州都督。

    当初刘备来争益州,就是先到的江州。关羽遇害后,刘备起兵讨吴,留了大将赵云率部镇守于此为后援。诸葛亮进行北伐时,则命李严屯驻江州。

    后来为了把李严和他手里的二万兵马调到汉中前线,诸葛亮任命李严的儿子李丰为江州都督。第四次北伐,也就是建兴九年(231年),本来战事挺顺利的,结果因为下雨,李严没有把粮食给及时运送上来。从而耽误了诸葛亮的大事。

    大军无粮,诸葛亮只好退兵,回来之后,李严还上书皇帝刘禅说自己没问题,是诸葛亮自己要退的。这下把诸葛亮给惹怒了,于是联合诸臣,上表弹劾李严,废其为庶人,又夺其子李丰兵马,调李丰到丞相府听用。一番操作之后,如今的江州都督是岌岌无名的李福在镇守。

    汉中都督不用多说,这里是曹魏和季汉攻防的最前线,第一任都督魏延是先帝刘备亲自指定的,可见汉中的重要性。为了准备北伐,诸葛亮在汉中长驻,于是魏延就变成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再说庲降都督。庲降是招徕、降服的意思。南中地区包括后世的云、贵、川、缅等广大地区。南中不定,巴蜀不稳,巴蜀不稳,季汉如何在成都安稳执政?

    这会的南中地区,各族杂居。野人、夷人、汉人等应有尽有。夷、汉冲突时有发生,总而言之,就是造反派特别多。

    当年先帝刘备驾崩,南中各郡就举旗反叛了。于是才有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七擒七纵,平定南中。

    第一任庲降都督是邓方,章武二年卒于任上。第二任都督李恢,是南中本地人,曾协助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

    庲降都督不仅要注重军事才能,而且还要求具有较强的处理夷、汉关系的能力。没有灵活的手腕,这里是玩不转的。

    比如第三任都督张翼,就是因为”持法严、不得殊俗之欢心“而导致南夷豪帅刘胄举旗反叛。

    张翼举兵讨胄未果,半途被召回成都问责,诸葛亮以马忠代之,这已经是发生在去年,也就是建兴十一年的事了(23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