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炎汉再兴 » 第三十三章 此地人言是武功(三)

第三十三章 此地人言是武功(三)

    北原是渭北陇山道与渭水道的重要连接点,若攻占了这里,诸葛亮有的是办法隔绝陇右与关中之间的联系。

    陇右与关中短时间断了联系没什么关系,可时间一长,情况就不好说了。谁能保证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陇右诸郡纷纷投降的事情不会再次出现呢?

    在摈除了诸葛亮攻打长安的可能性,恢复了理性思维之后,在司马懿眼里,北原的重要性急剧上升。他不理会众将,想了想,便与郭淮道:“伯济,你引本部兵马去守北原,如此,吾可无忧也。”

    既然郭淮看出来了北原的重要性,那就把北原的防御交给他吧,这样自己也能够放心了。

    司马懿心想,把西北边交给郭淮,让他防止汉军西进,自己则率大军在东北边严防死守,如此一来,己方应该就可以万无一失了。

    郭淮领命,径往北原,然后围绕北原,迅速开始打造防御工事。壕沟、营垒、鹿角、箭楼之类的,只要能想到的手段,统统给用上了。

    很快,第一场战斗爆发了。

    诸葛亮派孟琰到武功水以东,目的有很多。一是给司马懿造成压力,二是吸引司马懿的注意力,三是引诱魏军来攻打。如果司马懿真的把目光投向了孟琰那里,诸葛亮哪怕是让虎步营成为弃子给魏军吞了,他也要趁其不备,发兵突袭北原,让汉军在北原立寨。

    可惜郭淮也看到了北原这个节点。等魏延受命引军渡过渭水,来到北原时,看到的却是魏军的坚寨固垒。而郭淮闻敌兵来,已引军于寨外,严阵以待。

    魏延老于军事,见魏兵早有准备,他也不准备在这里耗下去强行攻打,当然,为了避免腹背受敌,为了避免魏兵不知好歹前来追击。魏延还是下令发动了进攻。

    刘璿跟着魏延等人,勒马于一处高地,看着两家兵马,如潮水般涌了上去。大风吹过,旌旗飞舞。汉军这边,积年的老卒们弓着腰,嘴里发出怪喊声来,待到接近,先是数轮弓箭射出,然后弃弓于地,摘下腰间的长兵来,就双手攥住,往前方小跑而来的敌军身上戳去。

    一眨眼的时间,便有着无数人惨叫着倒地不起。一个魏兵举着刀盾猛冲而来,未至阵前,却是呃的一声,仰头便倒。一支箭矢破空而来,正中他的额头。一个汉兵举枪戳进一个魏兵的肋下,正要拨枪,却被另外一个魏兵的长刀划破了喉咙。血管被切开,鲜血滋滋的喷洒而出,在阳光的映射下,洒下一片粉红。

    血水慢慢泅湿土地,直到土地也容纳不下,于是便在地上汇聚在一处,流淌成了暗红色的小河。

    刀兵相交的锵锵声,箭矢咻咻破空声,凄厉无比的惨嚎声,风吹来,空气腥臭无比。刘璿以前在电影里看过的所有惨烈场面,又如何比得过此时此地的万分之一。

    不知道是激动,还是害怕,刘璿的胃,剧烈的痉挛起来,刘璿心里告诉自己要镇定,奈何身体不听使唤,怎么压也压不住,于是便哇的一声吐了出来。

    这一吐,就吐了个昏天黑地,差点连苦胆水也吐出来了。

    等刘璿吐了个够,身边才有卫士上前,递上水袋让他漱口。魏延看也不看刘璿,只死死的盯着前方的战场。待见得魏军似有不支之后,便带着骑兵,风卷残云似的冲了出去。这一击,正打在魏军的软弱之处,千余骑兵所到之处,横冲直撞。魏延身披重甲,更是一马当先,冲在最前。

    郭淮也派了兵马前来拦阻,可惜无人能撄魏延之锋。等魏延率部冲了两个来回之后,郭淮只好下令撤兵。魏军阵形已乱,再不撤,部队就要溃散了。

    回来的魏延,前胸上明晃晃的扎着几十支箭,也幸好魏延穿了双重铁甲,身边也有足够的亲卫替他遮挡,不然他早就死透了。刘璿见了,心中也不禁暗赞一声,真是猛将啊。

    不过,以魏延身份之尊,仍然身先士卒,勇猛是勇猛了,但行动是不是有点儿急躁了?你麾下一堆裨将军,哪有大将冲阵的道理。

    这个念头在刘璿心里一闪而过,然后就羡慕的看着魏延所统率的骑兵来。季汉虽然比不得曹魏,但还是有骑兵部队的。比起东吴来,不知道要好到哪里去了。

    南中的滇马就先不说了,武都、阴平这两郡,也是产马的。不然真是一无是处的地方,诸葛亮也没必要非得把这两块地盘给打下来了。

    刚才见了骑兵冲锋的一幕,刘璿就想,千余骑就有如此浩大的声势,若是万骑,十万骑,那将是何等壮观的场面啊。

    等魏延卸了甲,率部缓缓而退时,刘璿就跟在身边套近乎了:“将军既然欲退,又何故与魏交兵?”

    魏延抚须笑道:“既已临阵,岂有不战之理?若见敌而遁,必损我军锐气。且区区郭淮,手下败将耳,有何能为。我一战而胜,其必不敢来追。我自可从容而归矣。”

    魏延告诉了刘璿一个深刻的道理,两军相逢勇者胜。敢于向任何敌人亮剑,有利于军心士气,有利于塑造部队敢打敢战的精神。如果临阵畏战,那么军队中无敌的信念就会动摇,次数多了,部队的精气神也就毁了。

    至于曹魏的名将郭淮,还真的不被魏延看在眼里。

    汉魏的第一次交兵,刘璿待在诸葛亮帐中。魏延的这次军事行动,是刘璿请求随军的。他觉得,既然从军了,不说身先士卒去操刀子与敌人拼命。但最起码还是要亲身感受下战场的气氛吧。

    本来魏延是不同意的。他打起仗来,有时候连自己也顾不上,若带上刘璿这个累赘,万一有个什么闪失,这让他如何是好。

    还是诸葛亮看得开,明确告诉魏延,让刘璿去见识一下,真有什么事,他也不会怪魏延,反正当今陛下不止刘璿这一个儿子。

    刘禅就是因为当年先帝刘备只有这么一个儿子,所以刘禅一直没有上过前线,不像曹魏和孙吴的二代们,都是打小从军,弓马娴熟。所以曹丕、曹叡、孙策、孙权都可以率军亲征。唯独季汉的刘禅不行。

    在这个武人横行的世道,一个不懂兵事的君王无疑是不行的。元勋们都逐渐凋零了,诸葛亮也已渐老,再不让刘氏第三代刘璿迅速成长,将来怎么能担当起这天下的重任来?

    其实诸葛亮的担心也没有错。但凡刘禅跟曹丕、孙权这些人一样在军队中历练过,也不至于几十年后,就被群臣忽悠得开城投了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