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炎汉再兴 » 第六十一章 百战沙场碎铁衣

第六十一章 百战沙场碎铁衣

    却说诸葛亮自引军攻马冢,驱王平为前部,留陈到、姜维等为中军,围住曹魏大营,日夜攻打不休。

    好在司马懿虽引军往阳遂,但仍有留营大军在,戴陵亦不是无名之辈。闻蜀兵来攻,便指挥魏兵手段齐出,牢牢的护住了大营。

    戴陵本来率部镇守上邽,司马懿觉得既然诸葛亮兵出五丈原,祁山那里自然就不用担心了。恰好大将军军师杜袭又因伤病返回京师洛阳休养去了,觉得自己帐中缺人的司马懿,就听从了督军薛悌的建议,把戴陵调了过来在自己麾下听用。

    戴陵一边应付诸葛亮的进攻,一边给司马懿写信:“贼攻我甚急,然大营稳如磐石,如此数日,必自退也。公可从容围阳遂,勿以马冢为念。”就这点本事,想动摇我和大将军的信心,差得远呐。

    司马懿得了戴陵的信,心中更是安稳,指挥调度起兵马来,更是冷静镇定起来。他心想,诸葛亮想要围魏救赵,迫使我回援马冢,我就偏不,此番定要打破阳遂这才罢休。

    魏延得了信,怕高翔撑不住,遂引军回援阳遂。路上还找了处地方藏了一天,结果郭淮这次学乖了,并没有派出兵马衔尾而来。魏延见半个魏兵的影子也没有,只好骂骂咧咧的带着部队直奔阳遂。

    到了阳遂地界,他找了处地方,把部队一摆。然后就开始歇息了。他即不参与防守,也不攻打魏军。搞得奉司马懿之令前来监视魏延这支部队的魏军也是满脸懵然。

    人的名,树的影,魏延一到,哪怕他毫无动静,魏军也受到了影响。司马懿在攻城的时候,魏延的反应他必须要考虑到。这日,司马懿索性就停止了攻打阳遂城,只派人把阳遂给围了,自己则率了主力来攻魏延。

    魏延见司马懿来势汹汹,带领部队便往后撤。司马懿一退,魏延又带兵回来,在战场边上虎视眈眈,弄得司马懿十分难受。

    薛悌就对司马懿道:“大将军,以我之见,魏延和高翔莫非在故意拖延时间?”

    司马懿就冷笑道:“拖什么时间,拖到诸葛亮破我大营,再来此处合围我吗?诸葛亮还能有什么手段?”

    诸葛亮那点兵马,攻不破自己的大营。而诸葛亮要是弃了马冢大营,引军来救阳遂,那戴陵一定会率军沿路监视尾随并送信来。

    北原那里,有郭淮、费曜在,又没了敌人,稳如泰山。西围那里,到目前为止,虽然有一支敌军在那里,但与自己这边的联络一直没断过。西围守将说得很清楚,敌将乃是吴懿,带了支部队佯攻了几次见撼不动西围城便没下文了。每日里只在那里鼓噪搦战。

    所以,诸葛亮还能做什么,魏延和高翔再是拖延时间,又有什么意义?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阴谋诡计都没用。诸葛亮自诩智计百出,取来永安兵马夺了阳遂又如何?现在还不是被我司马懿团团围住四面攻打!

    按照诸葛亮之前的思路,就是要与魏军做军事对决。如果得知司马懿在阳遂,他一定会收拢手中所有兵马,然后与司马懿来一场大决战。

    因为汉军都是精兵悍将,而且经过与魏军的数次血战,已经磨砺出来了。与魏军交锋时,汉军拥有着强大的心理优势与必胜信念。毕竟几次野战,都是汉军获胜。打手下败将么,自然是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只有歼灭了魏军的这支生力军,季汉在陇右,才能够有从容消化地盘,站稳脚跟的可能。而且时间已经到了六月,盟军那边并没有什么好消息传来。若是不速战速决,等曹魏解决了东南战事,就会重新把目光投向雍凉这里来了。

    作为军事大家,东吴的战力有几斤几两,诸葛亮心知肚明。所以他之前对司马懿选择避战不出打持久战的战术,心里也充满了焦虑。

    军粮问题,诸葛亮选择了在五丈原这里屯田,再加上汉中运粮,两边互补,后勤基本上也能解决。可若是没了东吴在南方的牵制,汉军在这里就会非常危险。只有速战速决击败司马懿并消灭大量魏军,汉军才能够在这里占据绝对优势。哪怕是曹魏解决了东吴孙权,以倾国之兵来攻打陇右,诸葛亮也不怕了。

    可是现在,诸葛亮有了更好的选择。

    在听了刘璿的建议,取了陈到兵马来五丈原,突袭阳遂得手之后,诸葛亮的脑洞就大开了。既然奇兵可以夺阳遂,那么一样也可以应用在陈仓上。

    之前是因为手里兵力太过于吃紧,只想着搞主力对决,所以诸葛亮很多事情就没有往那个方面想。现在反应过来了,行,堂堂之阵你司马懿打不过我,想要玩阴谋诡计,你司马懿一样不行!丞相就是这么自信。

    诸葛亮攻马冢,高翔、魏延守阳遂。诸葛亮知道,司马懿一定会仔细分析汉军为何没有收拢全力合击一处。

    诸葛亮留吴懿、吴班在西围不召回,就是想让司马懿胡思乱想之后,最后想到西围那里的兵马上面去。但西围如今已经不是诸葛亮的目标了。陈仓才是。

    看着高挂天上的艳阳,诸葛亮心想,很快,陈仓那里,就会有好消息传来了吧。

    诸葛亮在等着陈仓的好消息,司马懿在打阳遂。刘璿在忙着种田。

    为了避免权贵子弟五谷不分、四体不勤,诸葛亮让霍戈带着刘璿等几个,跟着屯田校尉带着渭水山谷之间的百姓们进行开荒。

    在战事越来越激烈的此时,把刘璿给送到相对安全的后方来,其实也是一种保护。

    刘璿以前是南方人,小时候也是吃过苦的,插秧什么的也干过。二世为人,心中想起挂在腿肚子上吃饱喝足的一条条粗大蚂蝗来,还是心有余悸。但是种小麦,却是真的不会。

    小麦一年也可以种两次。这个时候刚刚收割完春小麦,按理来说还没有到播种时间。

    但百姓们却管不了那么多。在屯田校尉告诉大家,汉军帮他们开荒,田地归他们所有,到时只取粮食的一半为军粮后,大家心里都乐开了花。

    有人免费干活,那还不赶紧种点?

    只要精心打理,多多少少也能收点粮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