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平凡之光 » 第四篇:质疑

第四篇:质疑

    人在社会生活,遇到最多,也是不大容易处理的事情,我认为:不是工作,是人际关系。

    工作是死的,人是活的。

    人是活的,且性格五花八门,所遇到的事情也各式各样,如果没有经验,是不会处理融洽的。

    我先说这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我不以为然,防什么啊?他还能把你怎么样?

    可是,经历的事情多了,遇到的人多了,就知道,人家说的很有道理,是自己为人处世经验的总结。

    上中学时,我们班调来了一名新学生,还是老师的孩子,老师警告我说:他家人都不好管他。

    我和对待每名同学一样对待他。

    他新来乍到,住我家西边的厂区,每天上学就找我一起去。我们无话不说,形影不离,老师的话也早忘了。我觉得交了个不错的同学呢。

    可是,晚上,我放学回到家,妈妈和陈婶问我这个同学的情况,我说:他是新调我们班的。

    没了?妈妈和陈婶追问。

    我忽然想起老师的话:他家人都不好管他。他曾经被少管过。我告诉她们了。

    妈妈感激的看着陈婶说:“果然是。”

    “是什么?”我问。

    “你陈婶说的,这孩子和其他孩子不一样,看,少管过。”妈妈说。

    “什么说少管?”我当时不知道。

    “就是犯过严重错误的少年,被送到一个专门的地方,实行管理和教育。”陈婶说。

    “老师没说他犯了什么错误吗?”妈妈问我。

    “我还真不知道。老师也没说。只说少管过。不好管。”我说。

    我按妈妈和陈婶的话去做,冷淡他了。他好像也觉察到了。不和我一起上学一起放学玩了。

    后来,他又转学了。

    据说,在新学校打架,又被劳教了。

    这事我始终记得,记得他的相貌和笑脸。

    我只记得,我和他有了隔阂之后,他曾经和我闹翻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发火。

    是什么原因,我们产生了隔阂呢?是妈妈和陈婶找我的谈话。

    我不明白,他们怎么看出来,他是个问题学生的。我并没有觉得,我们相处还是和其他同学一样。

    在一次和妈妈聊天时,我们说起了这件往事。

    妈妈告诉我,陈婶是街道治安员,警惕高,她看这孩子和其他孩子不一样,贼眉鼠眼的,就告诉妈妈别把我带坏了。才有了那次谈话。我明白了。

    可我不明白的是,大人看出来,我什么也没感觉到。大人为我好。但我受到大人的影响,和他不来往了。但我是班干部。我不应该和他接近,改变他吗?

    我想起有部电视剧《平凡世界》,讲的就是一群被集中在工读学校的有问题的孩子教育改造的事。

    其中,一个情节说的就是,其实他们是孩子,只不过有多种因素影响了他们的成长进步,让他们内心扭曲了,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了,他们要么封闭自己,要么害怕,要么玩世不恭,这就是他们的经历,造成的心理问题,所以,在外人看来,他们和别的孩子不一样,这就是其中的原因。

    长大后,我想起这件事,假如时光倒流,回到从前上学时代,我和他友好的相处,没有隔阂,没有那次争吵,没有孤立,他是不是就不转学了,也不会二次因打架劳教了吧。

    谁知道呢,时光不会倒流的。

    这件事,引起了我对过去的反思,对问题少年多关注,希望社会给与他们更多的关怀温暖帮助,让他们走出阴影,重新回到正常生活里来,不断学习进步,这样,社会就多了一个好青年,少了一个罪犯。

    在报社工作时,我和主编说起过这件事情。

    主编说,不必质疑和自责。你们都有道理。

    我问主编为人处事之道。

    “与人为善,以诚相待。”主编说。

    为什么呢?我大惑不解。

    老子说过“德善、德信。”主编有事去处理了。

    我查阅老子《道德经》。查到了。直白的话说就是: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那么整个社会的行为就归于善良。诚实的人,我信任他,不诚实的人,我也信任他,那么整个社会的行为就归于诚实。

    人家的心怀多宽阔啊。我赞叹。

    可回到: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又有些疑惑了。

    主编回来了,继续和我探讨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社会上还是好人多啊。坏人还是少数吗。尤其是现在诈骗案件增多,还是要加强防范啊?

    那不矛盾了吗?我疑惑了。

    不矛盾。任何事情都是两方面。就如同你质疑这句话一样,你也质疑我的了,老子的了,呵呵。其实,老子说的是社会,我说的是报社,你说的是过去的事。呵呵。主编说。

    我顿开茅塞。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吗。

    我不知道,曾经的他,现在怎么样了。

    我学习主编在我为人处事的座右铭中,首先讲:与人为善,以诚相待了。我要求自己,也树立社会风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