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隋那点事儿 » 第七章 隋陈对垒

第七章 隋陈对垒

    隋建国之初,隋文帝本来也是打算先平定江南,然后再解决突厥问题。可就在开皇二年,突厥部落忽然组织了四十万大军,沿长城一线,全面进攻隋朝。面对来势汹汹的突厥铁骑,隋文帝审时度势,他决定先降服突厥,再平定江南。

    自开皇二年,隋同突厥开战的同一时间,隋文帝就已经开始在做平定江南的准备工作了。隋朝的第一个准备工作是麻痹陈朝,为了同突厥作战时不腹背受敌,隋文帝便主动对陈示好,并多次派使团出使后陈。隋文帝每次都要亲自召见使团的每名成员,并且还要对他们进行千叮咛、万嘱咐:对陈朝一定要礼仪周到,谦虚谨慎,不可有任何口舌之争,并让使团带上他自己亲手写的手书一封。他给陈后主的每一封信都写的是谦恭虚己,心怀若谷,就连最后署名的时候都要写上:坚顿首,顿首是磕头的意思。

    如果陈叔宝是个精明的皇帝,当他看到经济、军事实力比自己强大,地位和自己平等的邻居,在自己面前如此这般的卑躬屈膝,一定会萌生戒备之心。然而陈叔宝毕竟是个昏君,他反而认为隋文帝这么做,纯粹是因为对方害怕自己,所以才主动来讨好自己。于是陈后主在回信的时候就显得十分高调,其中一句是这么说的:我统治的地盘就是宇宙,我的这个大宇宙太平清净,想来你的那块儿小地盘儿也不错吧!

    把自己管辖的地方称作宇宙,将邻居的的大片疆域称作小地盘儿,这未免也太高傲了吧!隋文帝可谓是技高一筹,他把这封信在朝堂之上遍示群臣,让大家记住今天的耻辱。隋文帝用廉价的卑辞厚礼,成功蒙蔽了陈叔宝,稳定了南方,这样他就可以举全国之力对付北面的突厥了。

    同时隋文帝还发布通令:隋朝再也不招降纳叛了。当时两国政权对立,彼此互挖墙脚是常有之事。有的大臣在隋朝这边干不下去就跑到陈朝那边工作,后来如果在陈朝那边儿又干不下去了,就重新再跑回隋朝这边来上班儿,这么多年来,大家都这么干,可以说已经是司空见惯了。今天隋文帝说隋陈从此睦邻友好,绝不再对陈朝进行招降纳叛了。也就是他在告诉陈后主:以后你陈朝那边儿的文臣也好,武将也罢,再来我隋朝这边,我是坚决不要。

    隋文帝有了卑辞厚礼和拒绝投诚两种政治表态,隋朝的和平诚意显示的是相当清楚。陈后主本来就无心国事,更不愿打仗,当他看到隋文帝也是期待和平,也就更放心了。于是他就暗自高兴:那大家干脆还是各过各的好,我还继续过我花天酒地的日子。就这样,隋文帝麻痹对方的这一条便成功做到了。

    隋朝的第二个准备工作是消耗对方,光麻痹对方不行,还需要让对方更弱一些才好。要想改变一件事物,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外因只是条件。隋文帝想等到对方内部腐烂透顶的时候,他只需轻轻触动一下儿手指,对方就会像多米诺骨牌那样,瞬间崩塌。隋文帝采取的第一方面是从财力上消耗陈朝,他采用了宰相高炯给他献的计谋,实际上是个很损很损的主意。这个计策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就是消耗敌人的财力。在这方面儿,高炯打了一个时间差,他给隋文帝上书说:我们江北这边气候冷,庄稼晚熟。江南气候热,所以庄稼就早熟,当他们那边庄稼快熟的时候,我们就集结大军,做出一副要打仗的阵势。那边肯定就会坚壁清野,准备战争,那他们的庄稼就没人收了,一季的庄稼就会全烂在田里。这是第一点,消耗敌人的资产。

    高炯提的第二个主意是消耗敌人的精力,这需要和消耗财力放在一起同时进行。每年江南粮食快熟的时候,隋朝这边就声言要去打仗,陈朝那边就会开始将他们的军队进行集结,等他们那边把军队全集结起来了,我们这边再将边疆的军队解散撤回。每年都让对方白忙活,这样反复进行几次以后,对方就会以为北方不过是在虚张声势,每天就只会喊狼来了。那样他们就慢慢的放松下来了,等有一天我们的狼,也就是将士真的打过去的时候,对方正是最松弛的状态,就会措手不及。隋文帝一听,感觉这两个主意实在是太好了,于是他就赶紧依计而行。就这样,隋朝折腾了对方好多年,陈朝沿江的老百姓和军队,就都被搞的是疲惫不堪。

    隋文帝第三方面的准备是调兵遣将,对此他又去请教高炯了。高炯想一夜后,就给隋文帝推荐了两个人。一个是贺若弼,一个是韩擒虎。贺若弼出身于武将世家,贺若弼不仅自幼习武,还非常喜欢读书。他的父亲叫贺若敦,本身是北周时期著名的将领。临死前,贺若敦曾拉住贺若弼的手跟他嘱托:我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亲手平定江南,你要继承我的遗志啊!

    贺若弼自然把老爹的遗言是牢记在心,为了早日完成他老人家心愿,贺若弼整天是摩拳擦掌。现在有了高炯的推荐,隋文帝就任命贺若弼做吴州总管,镇守广陵,也就是今天的扬州。接到这个任命之后,贺若弼马上领会到皇上的意图了,那就是隋朝已经开始为收复江南做准备工作了,对此贺若弼自然是激动万分。于是他就一刻也没有耽误,马不停蹄地到广陵走马上任了。上任后他一边发展经济,一边苦练水军,并且每天都要隔着长江眺望江南。他盼望着能早日收到平复江南的指令,好早日完成父亲的遗愿。

    高炯给隋文帝推荐的第二个人是韩擒虎,其实他原名叫韩擒豹。因为他十三岁的时候,曾亲手打死过一只老虎,从此就改名叫韩擒虎了。按照民间传说,也是写在《隋书》上的传说:他不是人,是掌握人世间生死的阎罗王,他只是暂时来人间走一遭。韩擒虎也有一个特点,他和贺若弼一样也是喜欢读书。

    在开皇元年的时候,隋文帝就派他去当庐州总管了,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合肥。隋文帝这个时候在沿江城市调派这两个人,是因为他们两个人都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不仅有勇,而且有谋。隋文帝此时重用谋勇双全,文武双全的人担任沿江的将领。是因为开皇元年,隋文帝在突厥进犯中原时,制定了先打突厥,再平定江南的既定战略。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计划,他需要的就不是只会一味蛮干的将领,而是需要有理性的将领,因为有理性的的将领才能扎实坐镇江南,扎实的推进战争准备。只有这样的将领才能领会皇上的深远意图,不会孟浪的投入战斗,才不至于打乱皇帝的整体计划。

    开皇四年,隋朝基本上解决了突厥问题,平陈工作马上就被提上议事日程了。隋文帝经过这么多年的精心部署,虽然已经做好了平陈准备,他还明白要想一举得胜,就必须做到师出有名。

    这时候隋文帝利用了一个傀儡政权——后梁,后梁是夹在隋陈两国之间的小国家,方圆只有四百里,人口也只有十几万。实力这么软弱的一个小国家,对主子就一定是非常恭顺。俗话说“卧榻之侧,安容他人酣睡”,平陈工作都提上议事日程了,隋文帝肯定不会让江陵这么一个小小的后梁单独存在。

    就在开皇七年八月,隋文帝忽然下令,征调后梁国主萧琮入朝。萧琮肯定不敢违抗隋文帝的指令,于是他马上就带着一帮大臣赶到长安来了,他们一到长安就被隋文帝给扣留了。

    与此同时,隋文帝又派了一个叫崔弘度的将军率军进驻江陵,稳定江陵局势。江南的老百姓一听说是崔弘度来了,顿时吓得是魂飞魄散。因为崔弘度在当时可是个鼎鼎大名的酷吏,他做事以严酷著称。

    史书上曾记载:有一天崔弘度正在吃晚饭,当晚吃的是甲鱼。他边吃边一个一个地问身边伺候他的七八个小吏:你们说我这甲鱼好吃吗?第一个小吏说:很好吃。第二个也赶快跟着说:好吃极了。第三个也自然附和着说:特别好吃……总之所有人说的都是很好吃。

    崔弘度听完之后,立马就拍案而起:是我在吃甲鱼,你们只是在一边看。你们可都是一口都没吃到啊,你们怎么能知道这甲鱼特别好吃?一看就知道你们全都是些谄佞之人,欺诈成性,全给我拉下去重打八十大板!

    就因为这么一件小事就可以惩治人,所以民间就编了个顺口溜:宁喝三斗醋,不遇崔弘度。后梁一直是江南风范,国家对老百姓的管理一直是比较宽松,人民平时都自由惯了。现在老百姓看到隋朝让这么严酷的酷吏来接收江陵,大家当然就心慌了:这是隋朝不想让我们活下去了啊!

    于是后梁的百姓们就开始打算另谋出路了,经过集思广益,他们就一致认为:既然隋朝不让我们活了,我们干脆就集体投靠南边的陈朝吧!达成共识后,他们就赶快派人去跟南边儿的陈朝沟通去了。

    当时隋朝和陈朝可是提前协定好的:双方不互相招降纳叛。陈后主这时候应该想到:如果此时此刻他一下子接纳隋朝的十万人,隋文帝肯定是不答应的,如果他接收了北方过来的十万人,是要给自己惹来大麻烦的……

    可是陈后主他是个昏君啊,他哪里会想到那一层意思。相反他当时的想法却是:我怎么能拒绝北方过来的十万大众啊!隋朝这么多人背弃故国,前来投奔我,这不正彰显出我才是有道明君,他隋文帝是无道昏君吗?在那个年代,那可是十万个劳动力啊,这样既争脸面又捡便宜的事儿,陈后主自然是不能错过。于是他就赶快派大将军前去接应,把这十万人全部接到了江南。

    陈朝一接纳这十万人,蓄谋已久的隋文帝可总算是找到理由了:咱们两国可一直是睦邻友好,有多少人想从你那里过来投奔我,我都给拒绝了,现在你怎么可以收留我这里的叛臣!并且还是一次性收留了十万人!于是隋文帝马上就开始向天下人宣布:江南无道,我怎么能因为长江这条水路,我就不去拯救天下的百姓呢?

    对隋朝来说,隋文帝终于找到了平陈的理由。并且他已公开表态要吊民伐罪,可以说隋朝这边儿是万事俱备,就连东风都顺利借到了,看上去一场战斗随时都有可能打响。

    隋文帝还是整整半年都没有动静,因为他内心深处还是有很大顾虑的,尽管说陈后主昏庸,尽管说隋朝做了很多战前准备,毕竟南北分裂已经有三百多年了。再加上现在陈朝经济实力并不弱,文化底蕴还很深厚,水军也有好几十万……

    隋文帝很清楚虽然隋朝目前是地广人众,军队也算的上是百炼成钢,但是北方的军队毕竟不擅长水战。虽然他口头上自我安慰说江南是一衣带水,实际上那可是长江天堑啊!况且以前更是有血的教训,当年十六国时期,前秦的苻坚统一了北方之后,也是雄心勃勃的要统一江南。

    他当年一共集结了八十万大军,并且十分自负的说:我们这八十万大军,如果把鞭子扔到长江里,长江就可以为之断流。当时他那么大的雄心,再加上他手里有那么多的军队,收复江南看上去可谓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可是肥水一战,苻坚竟留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大笑话,打了个大败仗,苻坚带着他手下的残兵败将灰溜溜地逃回了北方。前秦政权也因此很快灭就亡了,这可是一个惨痛的教训。于是隋文帝也一直在担心:万一自己打不好,就有可能打破大隋目前良好局面,甚至有可能会亡国……

    近半年来,隋文帝经过反复的前思后想,再加上诸多大臣上书请愿,隋文帝终于决定正式下令:发动平陈战争,统一天下。

    当时有个叫崔仲方的谋臣给隋文帝出了个非常好的主意:隋陈之间隔着长江天堑,因此所谓统一战争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突破长江的问题。我们在长江的中游,也就是武昌这一带增派重兵,同时也在长江的上游,也就是四川地区营造舟船,我们同时在这两个地方大造声势。如果陈朝看到这两个地方不安全,他们就会往这两个地方增兵,那样下游地区就空虚了,我们此时就可以从下游横渡长江。如果陈朝固守下游地区,我们就从上游和中游顺游而下,进行突破……

    隋文帝一听非常高兴,马上就开始按这个原则在长江沿岸布置军队了。隋文帝总共集结了五十一万八千人,他把这些人分成三大兵团。第一集团军的首领是隋文帝的二儿子晋王杨广,担任行军元帅,下设四路大军,负责长江下游作战。重点突破陈朝的首都建康,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南京。

    第二集团军的首领是隋文帝的三儿子秦王杨俊,他的重点就是在长江中游作战。下设三路大军,突破的是长江中游地区的武昌。

    第三路集团军的首领是清河公杨素,下设两路大军,主要负责长江上游的作战,作战的核心是突破长江三峡的峡口。这三路大军中二三路集团军是策应部队,主要负责吸引敌人的视线,牵制敌人的兵力。第一集团军杨广率领的兵团才是真正的主力部队。他负责在第二三集团军的配合之下,采取适时突破,直捣陈朝的首都建康,一举结束陈朝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