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隋那点事儿 » 第八章 平定江南

第八章 平定江南

    这场战争虽然是统一战争,实际上也是一场为杨家打天下的战争,所以隋文帝便把自己的两个儿子放在了核心位置。杨素此时能和隋文帝的两个儿子并肩而立,是因为他是位赫赫有名的大将。杨素出身于弘农杨氏,长得是高大威猛,美髯飘飘,是个长得有英雄气的人物。同时他的文采还非常好,写的一手好文章。他还擅于书法,并且还通一些占卜术,是一个很难得的文武双全型人物。

    他在北周的时候就崭露头角,有一次北周武帝让他起草诏书,他一挥儿就,写的是文采斐然,妙笔生花。北周武帝看过后,很是欣赏,便夸奖他说:小伙子好好干,以后会有一套富贵等着你。杨素当时回了一句:我不想要富贵,我就怕富贵来逼我。这口气未免也太大了,皇帝夸奖你,至少也应该稍微谦虚一下儿。他这个人还风流倜傥,不拘小节。这样的才干,再加上这样锋芒毕露的性格,注定他是个能办大事儿的人,同时也是个容易栽跟头的人。

    果然就在开皇四年他就狠狠栽了一个大跟头,杨素一生没怕过谁,可以说他连皇帝都不怕。可是他就怕自己的夫人郑氏,因为他的夫人郑氏是个很有名的悍妇。有一次杨素被他家的母老虎欺负的实在受不了了,他就随口冒出了这样的一句话:我要是当了皇帝,也一定不会封你当皇后。这可是公然挑衅夫人的权威,这郑氏哪能饶得了他。她当即就到皇帝那里进行举报:我们家杨素说他想要当皇帝,他可是亲口这么跟我说的,我们家的奴仆可以为我作证。想当皇帝那可是谋反罪,那可是要杀头的。其实隋文帝也知道她家那点破事儿,也就没有真的那么严厉的处罚杨素,只是把他免官了。

    杨素赋闲在家没事儿干的时候,他就整天琢磨着如何平定陈朝,他曾数次给皇帝上平陈策。并且每封册子写的都是环环相扣、入情入理。隋文帝也知道杨素是个难得的人才,让他一直就这样废在家里确实可惜。所以隋文帝在正式实施平陈战争的时候,就又重新启用他担任信州总管,也就是今天的奉节地区,让他经营长江上游。

    杨素上任之后,马上就开始积极备战,他一边组织修建大船、一边加急训练水军。他还给这些大船取了个响亮的名字——五牙船,每条船的长度达一百多米,船上可以起五层楼,并且还在船头和船尾都设置了六个投掷石头的拍杆。杨素在上游造船的时候,把声势搞的特别大。他还故意把造船剩下的碎木头扔到江里,顺游而下,这可是吸引足了陈朝的眼球。杨素的这些举动完全符合隋文帝的战略部署,隋文帝看他如此聪明的举动,便对他非常看好。虽然他不是隋文帝的儿子,在战争正式打响的时候,还是给他了个集团军首领的待遇。

    隋文帝确实是好眼光,平陈战争的第一仗,也是关键的一仗,正是杨素打响的。开皇八年十二月秦王杨俊率领十万大军,进驻汉口,做出一副要从武昌进军的样子。陈朝一看隋军要渡江了,就赶紧调动驻扎在三峡口的数万军队去救援武昌。这样一来三峡地区就兵力空虚了,杨素赶紧趁这个空档,率领自己的第三集团军下水了,浩浩荡荡地顺流而下。

    一开始什么问题也没有,当到达虎头滩时,也就是今天湖北宜昌西北这个地方时,杨素的船队就有些走不下去了。因为虎头滩前面是狼尾滩,这里当时驻扎着陈朝的一员将领,他带领着几千精兵挡住了去路。而且这个狼尾滩正处于长江的江心,这地方水流湍急、地形险峻,杨素的五牙大船在这种地方是发挥不了作用的。

    面对眼前的形势,杨素还是十分清醒的,他知道如果当下和陈朝硬拼水军是有风险的。毕竟对方是主场作战,且水战是他们的强项,于是杨素便决定采取了水陆并进的夜间突袭战。

    虽然陈朝的水军擅于水战,但是依据当时的条件,他们的水军到了晚上还是要住在岸上的。只要等到他们一回到陆地,隋朝的军队就有优势了。就在当天夜里,杨素趁着月黑风高,便率军神不知鬼不觉地出发了。他把军队分成了三个部分,中间一路由他亲自率领,乘船突袭狼尾滩。其余的人马兵分两路,趁着夜色摸到长江的南北两岸,分头去袭击陈朝驻扎在南北两岸军士的大营。

    当时主场应战的陈朝军队是有骄傲情绪的,所以他们就根本没有认真去备战。隋军都打到门口了,他们在夜间居然是该睡觉照样睡觉,连一点儿防备都没做。

    就在他们睡得正香的时候,隋军忽然出现了,一下子打的他们是措手不及。好多陈军是还在睡梦中,就稀里糊涂地成了隋朝的俘虏。就这样,狼尾滩水战,隋军首战告捷。狼尾滩战役的胜利对于隋朝平陈战役意义重大,因为历年来北方的军队遇到水战就怵头,对渡江作战可谓是信心不足。

    这次狼尾滩战役一打赢,马上就给隋朝的军队打了一剂强心针,隋军的士气也就一下子高昂起来了。事实上狼尾滩一战,隋朝起发挥作用的还是他们的陆军,但是他们宣传的时候则说,是隋朝的水军打败了陈朝的几千大军。过了狼尾滩,杨素的军队就和杨俊的第二集团军汇合在了一起,这样他们这支联军就牢牢的牵制住了陈朝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布置的十几万大军,顺利地完成了他们的战略任务。

    这时候就该下游的军队放心大胆的发挥作用了,当时杨广才只有二十多岁,还是个毛头小伙子。隋文帝让老宰相高炯做他的长帅长使,全面协调工作,实际上杨广只是取用他王子的身份。上游打的很顺,没想到下游比上游还顺。

    因为在这关键时刻,他们的对手陈后主亲自给他们送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大礼包。当时后梁宗室带着十万人马投奔了陈朝,陈朝对这些降人降将一直是不放心的。所以陈后主总想找机会震慑他们一下儿,让他们亲眼目睹一下儿实力强大的陈朝。当时正值岁末年初,陈后主就想趁大年初一大朝会之时搞个大阅兵。让他们看看陈朝兵有多强,马有多壮,让他们感觉自己的选择没有错,既然投诚了就要在我的地盘儿老老实实待着。

    陈后主考虑到仅仅靠建康附近的卫戍部队来搞这个阅兵,声势不够大,反映不出千军万马的盛大局面。于是他就想了一个办法,他让江州也就今天九江以东的水军全部回撤到首都建康来,一起参加这个阅兵活动。九江以东是长江下游的位置,如果九江以东的水军回撤,那可就是说整个长江下游就一艘巡逻艇都没有了。

    面对如此危险的局面,那些清醒的将领就马上给陈后主提意见了:此时隋朝大军压境,恐怕他们来者不善,我们一定还要扎扎实实地进行重点地区的重点防护。陈后主不但不听,反而自欺欺人地说道:我们这里是王气所钟爱的地方,是天命保佑的地方。以前北齐的部队曾来过三次,北周的部队也来过两次,他们不都是灰溜溜的回去了吗。所以此次隋朝军队过来,还得是和从前一样,灰溜溜地回去。既然天命都在此,我们还加强防守干什么啊!我们如果加强防守不等于是在给隋朝示弱吗,那多没面子啊!

    这时候,他身边的一个狎客孔范也过来附和陈后主:长江天堑是上天降下来分割南北的,所以北边的军队是不可能渡过来的,难道他们会飞过来吗?现在之所以有些人把这些说的很严重,那是他们想贪功。想让陛下重视他们,从而让陛下给他们拨兵,拨粮、拨钱,所以他们的话绝对不能信。其实我还巴不得隋军打过来,那时我必定立功,到时候陛下可不要忘了封我做太尉公哦!

    就这样,眼看着隋朝大军压境,陈朝的军队却是异常的松弛,防守可谓是形同虚设。面对陈后主的一番神操作,高炯和杨广的军队就想趁着陈朝大阅兵,长江防守最松弛的绝佳时机进攻陈朝。于是就在开皇九年大年初一来开始行动,当天天降大雾,据史书记载这场雾是既酸又辣还呛鼻子。陈后主搞完朝会后,多吸了几口江雾,再加上多喝了几口酒,所以就烂醉如泥,一直大睡到下午才醒。就在他正在做着美梦的时候,杨广的军队已经在大雾的掩盖之下,实施渡江作战了。

    这时候有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由于贺若弼和韩擒虎这两支先头部队推进的特别快,远远超过了他们的预期。他们是按计划分别从东西两头往建康城中间打,在他们推进的过程中,一直就不见到有人进行抵抗,这其实又是陈后主君臣决策的失误。虽然隋朝的军队已经打到陈朝家里了,可是武将们向他请战的时候,陈后主还是犹犹豫豫,畏首畏尾,就是不肯真的给武将们权利。这可是在给贺若弼两位将军帮忙,可把他们高兴坏了,既然前面没人阻挡,那就扩大战果吧,于是他们一路势如破竹,大举向建康方向挺进。

    隋文帝对陈作战时,发的檄文就是吊民伐罪,两名将领也非常领会隋文帝的意思,对自己的士兵管束的非常严厉,一旦发现哪个战士拿了老百姓一针一线,马上就拉出去斩首示众,就这样,他们在军事上不断扩大战果的同时,还征服了广大江南民众的民心。

    他们对抓获的俘虏则是宽大为怀,既不杀头,也不收编,甚至还主动奉送路费。只给他们一个要求:带上隋朝的宣传品回家吧!这样一来,江南的军民都觉得隋军是一支仁义之师,再加上现在他们的日子又过的不好,干脆大家就主动投降隋朝吧。

    这样一来,隋军推进的速度就更快了,到正月十七这天,贺若弼和韩擒虎这两支军队已经从东西两个方向兵临建康城下了,他们把建康城给围起来了。一直到了这个时候,陈后主才觉得是该听一下儿武将们的意见了。当时陈朝最著名的两位将领一位是萧摩诃,一位是任忠,这两个人手中的军队加起来总共有十万人。可以说陈朝这时候还是很有力量的,其中萧摩诃一直是主战派,他的意见一直是出城应战。

    这时候任忠给陈后主提出了意见,其实是一揽子解决方案。总共有四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说的是,我们是主城作战,就应该是老成持重。让对方尽管呐喊吧,我们千万不要轻率地出城作战。第二方面是,让陈后主给他一支军队,暂且不管眼前的两支军队,由他直接去跟他们的主帅晋王杨广打。那样的话,杨广就一定会误以为他们派去的那两支先遣部队,已经被我们吃掉了,那样他的心理上就受挫折。第三方面当这支军队到了江北后,他再派人到淮南去,并同时放出谣言:他们是要往徐州走,因为徐州是南北交道的要冲,这些来作战的北方士兵要想回去,就必须得从徐州走。当他们一听到我们要进驻徐州,他们就会认为我们是要截断他们的归路。那样的话,他们有可能就会不战自退。第四方面就是前三个步骤完成以后,我们就可以坐等春水上涨,等到长江水位涨起来,水路更加通畅的时候,那时候我们上游的部队会来援助我们的,到那时候我们就安全了。任忠提出的这一揽子解决方案,方方面面都想到了,他的这个方案既老成持重,又不乏积极的开拓主义精神,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好积极的防守。

    陈后主这时候一时间也不知该听谁的意见,于是他就让两位将军先回家了。他想了一夜后,就表态了:仗打了这么久,我也打烦了,还是让萧郎去迎敌吧!于是他就取萧摩诃方案,舍去任忠方案,令萧摩诃带兵出城应战。

    正月二十日,集结在城中的十万陈军就倾巢出动了,由萧摩诃总领,任忠,孔范等都作为随员作战,他们要和来自东面的贺若弼作战。目前贺若弼手里只有八千人,十万对八千,贺若弼这边明显是寡不敌众。当时杨广也是让他们不要先和萧摩诃他们打,等和韩擒虎的军队汇合在一起再跟他们打。

    可是当贺若弼登上钟山,当时叫蒋山,他朝陈军的行军阵营一看,他就想改主意了。因为陈朝虽然是十万大军,可他们却摆了个一字长蛇阵,这十万大军拖了足足有二十里长,这种阵型最大的弊端这就是首尾不能相顾。

    看着眼前陈军的阵型,贺若弼当时就想:这样的阵势还是很容易突破的,完全可以找一个中间的薄弱点打过去,趁机撕开一个口子,然后再伺机扩大战果……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于是他就当即决定了不等韩擒虎,也不等主力了,就率领自己的八千人马直接打。

    这样两军就厮杀在一起了,别看陈后主是个昏君,他手下的将士还真有拼命的。特别是先锋吴广达部,当时就打的时相当顽强,没一会儿功夫他们就杀伤隋军两百七十多人。此时贺若弼手下只有八千人,他可是消耗不起。面对不良局势,他就命人赶快在阵前开始放火,让手下的将士们趁着烟幕迅速后撤。

    如果这时候陈朝的十万大军乘胜追杀的话,贺若弼的八千人一定会被全部干掉。可是就在这紧要关头,又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陈军这边儿一看贺若弼那边的士兵跑了,他们不去乘胜追击,反而是争先恐后地去抢隋军士兵遗留下来的尸体,去割他们的人头。抢到人头的士兵们兴高采烈地调头便往回跑,这是因为在战争发动之前,陈后主鼓动大家说:谁要取得敌方首级,必定重赏!就这样,这些陈军士兵们只为一己私利,而舍弃良好局势于不顾,头也不回地去找陈后主领赏了,这可是救了贺若弼他们了。

    贺若弼这个时候也观察出来了,吴广达这边不好打。他很快就找到了陈军的薄弱环节就在孔范那里,于是他就立马率军朝孔范那里直冲过去。这个平时只会吹牛皮的孔范,一看隋军朝他打过来,吓得他是大叫一声,扭头就跑。两军交战,主帅都跑了,他身后的士兵也就跟着跑。一下子陈军被打死的,踩死的就多达五千多人,就连他们的总指挥萧摩诃都被隋军活捉了。

    萧摩诃这次确实指挥的不好,其实并不是因为他无能,而是因为他本身就不想干了。因为就在决战开始之前,他的家人过来向他通报,说就在他刚一出门,陈后主就把他的夫人接到皇宫里去了。萧摩诃是个老将军,可是他娶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夫人。陈后主是见一个就爱一个的风流天子,火都烧到皇宫门口了,这个荒淫无道的君主居然是舍江山于不顾,只为自己寻欢作乐。有这样的君主存在,他要是不亡国,那就是天理难容!

    听到这个消息后,萧摩诃觉得夫人这一进宫,以后可能就再也出不来了。对他来说,战争无非就是保家卫国,现在陈后主把他的家都拆了,自己还有必要再为他守江山吗?索性干脆他就什么也不管了。主帅都无心恋战了,这个局面也越来越坏,就这样贺若弼的八千人居然打败了陈朝的十万大军,这也算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了。

    任忠这边一看到萧摩诃兵败,就赶忙回到皇宫。他对陈后主说:这次真的不行了,无力回天了……陈后主此时也看出了事情的严重性,于是便让人抬出两箱金子,恳求任忠带他们出逃。当任忠看到这两箱金子时,他就动心了。他带着两箱金子离开皇宫后,没有真的去找船来接应陈后主出逃,而是直接去投降西边的韩擒虎了。

    陈后主看怎么也等不来任忠,等来的却是攻入皇宫的隋军时。他便慌忙拉着他的妃嫔就往外跑,跳进了院内的一口枯井里,随后他被隋军拉出后,做了隋军的俘虏。

    就这样,隋朝的平陈战役就异乎寻常的顺利结束了。江南二十多州,四百多县,二百多万人口就进入了隋朝的版图。长达三百年的分裂局面终于结束了,这也是中华民族自从秦汉统一之后,第二次具有重大意义的统一。

    这次统一是把南北分别发展的国土、南北民族和南北文化给整合到一块儿了,让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了一个更广阔也更深远的空间。在南北朝分裂期间,南朝就像一颗大树的主干,保存着中华文化的根本,而北朝就像一棵大树的枝干和树叶,把中华文化尽量向四周张扬。这时候南北统一了,这棵大树的树根,枝干和树叶终于长在了一起。这才是真正的中华文明之树,此后隋朝和唐朝的大力发展正是建立在这颗大树之上。

    这次统一也使隋朝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了,一个新的东亚霸主又重新站起来了。这也就意味着以隋朝为核心的新的东亚秩序,也是新的世界秩序建立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隋文帝一半的功业都在这次统一战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