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隋那点事儿 » 第十章 再平江南

第十章 再平江南

    杨素一到江南便发现,此次平叛可要比上次平定江南难多了。上次作战双方都是正规军,只要将对方的军队战败,攻下对方的国都,俘虏对方的皇帝,战争也就结束了。所以开皇九年的那次平定江南,打的是顺风顺水。

    此次江南叛乱可谓是全民皆兵,到处都在叛乱,杨素他们攻下这个城池,还有那个山寨;等他们拔了这个山寨,还有那个山头……杨素很快就发现这次平叛是越打叛军越多,他们已经深陷江南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杨素此次出征,他带上了在对突厥作战时的一级战斗英雄——敦煌戍卒史万岁。杨素率领大队人马与江南的世家大族作战。由史万岁带领一支两千人的分队,去平叛小股叛军。

    史万岁刚开始打的还比较顺,他凭借自己的英勇威武,只要擒获叛军首领,群龙无首的叛军就会瞬间做鸟兽散。没想到的是,那些被打败的叛军就借助地形优势,开始往深山老林钻,这些人很快又同山林里的其山大王合在一起,组成新的叛军集团……

    为了彻底消除叛军,史万岁他们只好往深山老林钻。当时的江南植被非常的好,道路几乎没有,交通只能靠走,通信只能靠吼,这对于地形不熟的史万岁他们来说可是太惨了。叛军已经领略过史万岁的超级战斗力,于是他们就利用对地形地貌熟悉,跟史万岁他们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

    深陷深山老林的史万岁他们,几乎每天都是被叛军牵着鼻子走,他们是想打又打不到,想抓又抓不着。最难的是他们自从脱离大部队后,也就完全得不到任何后勤保障了,很快他们携带的粮食就被吃光了。还好江南深山里溪流纵横,满山野果,渴了可以取溪水解渴,饿了还可以摘些野果裹腹。

    时间长了将士们的营养可就有点儿跟不上了,为了让大家吃到一些荤腥,补充一下儿蛋白质,史万岁既要一边同叛军作战,还要想法搞些狩猎,让士兵们打打牙祭。还好史万岁是名神箭手,再加上山林里野兽颇多,捕上几头野猪,射杀一些野鸡,到了晚上他们就可以组织一次篝火晚餐。时间久了,好多将士的身体由于缺乏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他们的身体都开始出现浮肿了。

    到了晚上,山林里又多又大的蚊子能把人身上的血液吸干,史万岁他们只好用白布把手和脸包住,才能勉强入睡。南方空气湿度大,深山老林里昼夜温差又大。到了晚上,气温骤降,空气中的水分凝结成露水,把将士们的衣服都浸透了,冰凉的衣服裹在将士们的身上,这对于将士们来说,又是一大折磨。

    最讨厌的是那些躲在暗处的叛军,一到夜间他们就开始不停地敲锣呐喊,他们妄图通过疲劳战,将史万岁他们的精神拖垮。待史万岁他们极度疲惫不堪的时候,给他们来个致命一击。史万岁看破敌人的计谋,索性将计就计。他将士兵分成两拨儿,一拨儿负责站岗,只要对方不搞突袭,任凭他们彻夜呐喊,站岗的士兵只管是岿然不动。另一拨儿士兵则用白布塞住耳朵,安心睡觉,养精蓄锐。到了后半夜,两拨儿人进行互换。白天史万岁他们都故意装出一副被折磨的疲惫不堪,哈欠连天的样子,迷惑对方……

    就这样,对方一直折腾到第四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呐喊声骤停,整个山谷静得只能听到山谷里的小溪的潺潺的流水声。史万岁立马便判断出这是对方要出击了,他于是将计就计,让将士们全部躺下装出一副沉睡的样子。

    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叛军又派侦察兵探察了好几次,确定史万岁他们全部沉睡时,他们才准备行动。

    只听得一声清脆的布谷鸟叫声划破沉寂的山谷,叛军们全部蹑手蹑脚地由四面八方向隋军包抄过来。待敌军接近到史万岁约五步远的距离时,他率先顺手抓起身边的武器,像触电般一跃而起,惊的叛军们一下子全傻愣在原地。说时迟那时快,史万岁还没等对方反应过来之际,他已将离他最近的一名叛军的脑袋给劈下来了……其余的隋军士兵也都同时一跃而上,大家舞动手中的武器奋力厮杀起来,史万岁他们将这几天积攒在心中的窝囊气,全部通过手中的武器,宣泄在叛军身上,很快他们便将送上门儿的叛军全部歼灭。

    刚把这里的叛军刚消灭完,另一个山头上又扯起了大旗……史万岁他们就像是一支消防队员,扑灭了这处的险情,还没来得及休息片刻,又赶往下一个战场赶。数月来他们不是在救火,就是在救火的路上。打着打着,叛军数量不但不减,反而是越打越多。那时候没有卫星定位,再加上他们本来对地形就不熟,可以说他们每次去平叛的时候,都是连侦查的机会都没有,只要看到哪个山头有叛军,他们就得马不停蹄的去平叛。就这样,打着打着,史万岁他们全在深山老林中迷路了。数月来史万岁这支分队彻底和主力部队失联了,杨素都以为他们这两千人都已被叛军给团灭了,就差点准备给他们开个集体追悼会了。

    史万岁他们这边也在积极开展自救工作,情急之中,史万岁便把“漂流瓶”派上用场了。那个年代还没有玻璃瓶子,史万岁便就地取材,砍伐竹子制作漂流瓶。他把这几个月来他们这支小分队所经历过的战斗、以及他们目前所处地方的地形地貌及参照物全写进书信中,然后把它塞进了竹筒里,密封好之后,史万岁便把这个特制的“漂流瓶”放进溪流里,任它顺流而下。

    有个老农在溪流的下游打水的时候,发现了这个明显加工过的竹筒,他就把它给捞了出来。当他打开一看,发现里面是重要的军事信息,他便马上把信上交给当地官府。那封信很快就辗转到杨素手中,当他打开一看,得知史万岁他们在这数月里一共打了一百多仗,有时候一天甚至要平息好几处叛军,他们每天都过着艰苦卓绝的日子……

    老将军看过信之后,感动的是老泪纵横,他赶快将情况上报了隋文帝。隋文帝得知情况后,也觉得史万岁他们确实是太不容易了。隋文帝就赏了史万岁家属十万钱,史万岁本人也升了官。

    杨素这边儿也赶快派出援兵,对史万岁他们开始实施援救。这支救援队由当地一名资深的老猎手当向导,同时参考着史万岁在信中所描述的地形地貌。他们在深山老林里整整搜索了十二天,才成功将史万岁他们从深山老林里给带了出来……

    隋文帝这个时候也开始反思了,他也很清醒的认识到,江南目前的形势,绝不是单纯靠军事就可以解决问题的,情况要比他以前想象复杂的多。经过深思熟虑,隋文帝决定派晋王杨广到江南采用怀柔政策,对江南民众进行安抚。

    这个时候杨素之所以派杨广前往江南,一是杨广也和杨素一样参加过平陈战争,对江南比较熟。更重要的是杨广对江南有感情,因为杨广娶了江南的太太,也就是后梁的公主。后梁有个著名的王子叫昭明太子,他修了一部非常著名的书《昭明文选》,他是一个大文人。杨广的王妃正是昭明太子的玄孙女,她的家学渊源很好,文化也很大,在她的熏陶下,杨广也特别爱学习。他不仅学习南方诗风和文化,还学了一口吴侬软语,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江南控……

    杨广到了江南办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拉拢江南的儒家知识分子。当时江南有个著名的文人叫潘徽,是位著名的礼学专家。当年隋朝和陈朝友好的时候,每年都要派使者互访。有一年隋朝派出的使者是一名礼学专家,陈朝这边也应有所回应,陈后主就派了潘徽进行接待。

    双方的礼学专家碰到一起,正式交流的时候,潘徽讲的是滔滔不绝,引经据典,驳的北方使者是哑口无言,潘徽的名气在江南一下子就起来了。所以杨广这次来到江南,便第一时间,将潘徽罗织在自己的幕府里,让他进行编书。

    杨广让编修的书名字叫《江南及礼》,由潘徽做总编。总编主要是做大的整合工作,下面肯定还需要一大批执笔人。这些人选的权利,杨广完全交给了潘徽,这也就等于是潘徽给了江南的一些文化人,提供了一次再就业机会,这些应选上的文人们对潘徽和杨广自然是感恩戴德。他把潘徽拉拢好了,又通过潘徽又网络了一大批儒家知识分子,这样就等于说杨广把江南文化的主流牢牢地攥在了自己的手里。儒家文化是古代江南文化的根基,这样一来,舆论和民心肯定都对杨广有利了。

    杨广在江南干的第二件事儿是拉拢佛教的高僧大德,佛教在江南的势力非常大。当年梁武帝曾四次要出家,想献身佛教。俗话说:楚王好细腰,宫女多饿死。文化也是如此,既然皇帝都这么痴迷佛教,老百姓自然对佛教文化非常推崇。既然佛教在江南影响力这么大,杨广就想借助这股势力。

    杨广看中了一个叫智𫖮大师的人,他出身于世家大族,因为个人信仰才遁入空门。后来他成为天台宗的一代宗长,在江南的宗教界盛名远扬。杨广一到江都就给智𫖮大师写信了,请他到江都来弘法。他给智𫖮大师的信写的非常客气,自称弟子杨广,还没见到老师呢先称弟子,这样可以彰显自己的诚意。智𫖮大师也是一个有风骨的人:一个征服者,我和你套什么近乎,所以就很干脆的一口回绝了。杨广对此很是有耐心,一次请不来,他就第二次请,第二次还不来他就三次请。杨广是一次比一次诚恳,一次比一次谦恭,看你受了受不了。最后智𫖮大师终于是妥协了,也就接受了杨广的邀请,决定驾临江都。

    杨广赶快抓住这次表现的机会,马上在江都府举办了一个千僧会。就是组织了一千名高僧来迎接智𫖮大师。当时那场面闹大了,到处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可是给足了智𫖮大师面子。

    接下来杨广就开始正式拜智𫖮大师为师了,受菩萨戒。所谓菩萨戒就是在家出家,在那个年代,所有的居士所受的戒都叫菩萨戒。既然当了佛家弟子了,智𫖮大师就给他取了个名号叫总持菩萨。总持是梵文的音译,汉语的意思就是持善不失,持恶不所起,概括起来的意思就是扬善抑恶。智𫖮大师对杨广是寄予很大希望的,希望他能在江南抑恶扬善。

    礼尚往来,杨广也尊称智𫖮大师为智者大师,从此智者大师这个名号就留在了中国佛教史上了,这可是江南佛教史上的一段佳话。从此以后师徒二人便开始密切往来,光他们留下来的书信就有四十多封。杨广的这种虔诚的态度也就引起了当时佛教界的好评,并借助佛教的巨大的影响迅速辐射到全社会去,让大部分民众心里也比较满意了。

    杨广在江南的所作所为,其实正是在修正隋文帝的文化政策。隋文帝当时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让北方人给南方人做老师,教人家五教。杨广则反过来充分尊重南方的知识分子,让江南人自己编书。隋文帝在江南压制佛教的发展,杨广就尽自己的力量保护佛法。这正是杨广的聪明之处,他之所以敢和隋文帝的政策逆向而为,那是因为他知道隋文帝此次派他来江南的目的,就是对既定的那些不利于团结的政策予以修正。他做的非常好,可以说是润物细无声。就这样,杨素用武力镇压,杨广用文化化人。两个人是一顿胡萝卜加大棒,文武兼施,终于在开皇十二年,将此次江南叛乱给彻底平息了。

    通过这次评判,国家有效地打击了南方的世族和豪强,加强了中央集权。这场战争中,世族和豪强他们是死的死,伤的伤,垮的垮,再也不能起来挑战中央政权了。这样中央集权就可以有效在江南顺利推进了,这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大方向的。

    同时这次江南叛乱,也使隋朝君臣们明白了:人家江南已经独立发展了三四百年,必定保留着他自身的特点。国家如果要想稳定江南,就必须尊重这些特点。换句话来说,军事整合,是一场战争就可以完成的。但是政治整合,社会整合和文化整合,一定是个任重而道远的长期工作。统治者只有明白了这一点,并按照循序渐进的方针,让各方面进行慢慢磨合,他的统治能力才会彻底加强。

    再一点就是,在这次江南平叛之后,杨广的势力又进一步大大加强了。上次的平陈战争,虽然杨广也参加了,那次他只是挂名指挥,真正发挥大作用是高炯和背后的文帝。可这次再平江南就不一样了,杨广是通过自己的智慧为稳定江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也是他的个人形象,在江南人的心目中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对杨广今后的个人发展,甚至隋朝的历史命运都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只有读懂历史,借鉴历史,才能让我们在完成中国统一的神圣使命中少走弯路,实现平稳过渡和谐发展。

    再看今天,中国收复香港后,为了保证香港平稳过渡。实施了爱国统一战线,即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推进“一国两制”方针的贯彻实施。国家又不断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充分调动各界和各族人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回归后的香港,形成了新气势和新局势。

    “一国两制”是一个高瞻远瞩的伟大创造,是人类文明进步史的一个伟大创举。香港回归后,“一国两制”由科学构想变成伟大现实。中央政府坚持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全力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别行政区地方政府依法执政。回归后的香港,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广大居民继续以自己的习惯的方式生活。香港仍然保持着自由港特色和国际贸易、金融,航运中心的地位,继续被公认为亚洲乃至全球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