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隋那点事儿 » 第二十一章 真实炀帝

第二十一章 真实炀帝

    只要一提起隋炀帝,几乎是所有人都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他是一个大昏君、大暴君。因为正是他那么快就把隋朝搞垮了,还在民间流传着他那么多荒淫无道的民间故事,正是因为他在古代所有的帝王中名声最差,绯闻最多,一个炀字,将杨广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隋炀帝是一个一直从隋末农民战争开始,被人一直骂到了今天,被世人整整骂了上千年的皇帝。当然也有人说他是被丑化的皇帝:君不见大运河,沟通南北;洛阳城,威震东方,这些可都是出自隋炀帝的大手笔。我们评价一个人,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也不能爱屋及乌,刻意去粉饰太平。俗话说“一善不能遮百恶,一罪也不能废百功”。我们应该以事实为依据,全面地去分析他,认识他,那样我们才能识得隋炀帝的真实面目。

    隋炀帝是个有着崇高理想的皇帝,他一心只想在他统治时期,创建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丰功伟绩。隋炀帝还是一个勤劳的皇帝,他曾说过自古以来要想当一个好皇帝,就必须了解民情。所以当他一上位,就决定要充分了解社会,充分了解百姓心声。据一位史学家统计,在他统治的十四年间,他总共是三下江都,四巡塞北,还有一次西巡张掖。他在位的十四年,在首都大兴城待的时间总共加起来,不超过一年。呆在东宫洛阳的时间,累计不超过四年。毫不夸张的说,他大部分时间那可都是在路上。有了远大的理想,再加上充沛的精力,隋文帝创建的功业自然也非常大。

    隋炀帝最大的功劳一个是修建东都洛阳,另一个就是开通大运河。他修建东都洛阳的目的就是为了隋朝的东西两部分连接在一块儿。他之所以修大运河是要将隋朝的南北连接在一块儿。隋文帝实际是通过军事实力,将当时西边的北魏和东边的北齐,还有南边的陈朝给捆绑在一起了。当时这三块儿内部的隔阂还是相当大,为了将这三部分有机的结合起来,隋炀帝靠的就是东都洛阳和大运河。随着东都洛阳的修建,隋朝在东边儿就有了稳定的落脚点儿,这样整合东边就相对容易多了。大运河则是沟通南北的大动脉,从此经济交通,人员往来就顺利多了,从此中国的南北就彻底的连接在一起,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主体了,他的这些功绩可以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唐朝时期南方的经济正在飞速发展,正是通过大运河将江南的人力、财力源源不断的运到了首都长安。特别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安史之乱造成东方开始分裂割据,山东,河南的那些节度使们就不给中央上进贡赋了。中央正是依靠大运河将东南的的财粮输送到了西北地区,才使李唐王朝在安史之乱以后,又硬撑了一百五十年。所以隋朝后期的人们提起大运河来,都是感恩戴德,赞不绝口。

    隋炀帝确实是个非常矛盾的皇帝,他精力充沛,志向远大,功绩卓著,按道理说应该是一代圣主。可没曾想到他竟然成了亡国之君,实际上他只统治了十四年,并且还留下了那么多的骂名。正是因为他太能干了,太优秀了,因此也就太急躁,太骄傲了,正所谓物极必反,他便把所有东西都给办砸了。

    隋炀帝为了在他的有生之年建立超越所有帝王的丰功伟绩,他可谓是“一万年太长,只争朝夕”。他刚一上台,便把全国人民赶到工地上,投入到一个又一个大工程的建设上。隋炀帝在大业元年,修建东都洛阳,那么浩大的工程,他只用了十个月时间,平均每月用工二百万人次。大业三年修长城,又是用工百万。大业元年到大业六年,到了每年的枯水期,他便组织劳力去挖大运河,总共投入劳力共计三百万人次。每个大工程用工量都是以百万计,可以看出在他统治时期,老百姓的负担到底有多重。

    有个历史学者曾做过总结,从仁寿四年到大业八年开始东征,在这一段和平时期,隋炀帝一共新修了二十二项大工程,总共动用的劳工达三千零一十二万人次。在隋炀帝统治的时期,全国总人口才只有四千六百多万人。这就表示每年隋炀帝要动用四百万以上的劳动力,是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这就意味着几乎全国所有的成年劳动力都被征用上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隋炀帝太急于求成了,他一心只想跑步进入太平盛世,而完全不考虑老百姓的承受能力。隋炀帝如此蛮横,造成的后果就是劳动力大批死亡。据史书记载,修建东都洛阳时,十分之四的劳动力都倒地在工地上。修长城时,十分之五六的劳动力,累死在工地上,都没能活着见到亲人。修大运河的时候已经达到死尸满野的恐怖场面,河开到哪里,运尸体的车就要跟到哪里……

    他的所有大理想都没有错,关键是他追求理想的脚步过于快了,太过于急于求成了。他这么乱搞,可是急症。他身边儿不乏清醒的大臣,他们也曾试图提醒隋炀帝这样搞是要亡国的,可是他根本就听不进去,这主要是因为他太骄傲了,甚至已经到了坚决不能容忍别人比他强的变态地步了。隋炀帝擅于写诗,因此也非常愿意和别人比诗。一般情况下别人都是他的手下败将,所以他一直很得意。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隋朝那时候也不只就他一个世诗人。当时有个叫薛道衡的诗人,曾经写了一首非常有水平的诗《昔昔盐》,是描写一名民妇思念她出征的丈夫的诗句。其中有两句写的非常好:户有悬蛛网,空梁落燕泥。通过描写一个缺乏人气而显得空荡荡的屋子,恰到好处的展现出了一名少妇空虚寂寞的心情。写的非常传神,也写的非常亲切。隋文帝一看到,就夸奖这首诗写的好,自己也就学着去写。可是不管他怎么写,就是写不出这么好的句子来。隋炀帝就妒从心生,干脆找了一个由头,将这首诗的作者薛道衡给杀了。并且在砍头之前他还洋洋得意的问人家:你还能写空梁落燕泥这样的诗句吗?这可就是嫉贤妒能,没有一点儿包容心。他已经到了做诗方面不允许有任何人超过他的地步,在政治上同样是私心自用,他总认为他比任何人都强,因此就坚决不允许任何人向他进谏。

    他曾亲口说过:我最不喜欢别人给我进谏,如果你已经是一个大臣,还想通过进谏获得美名,我就会立刻把你给杀了。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来给我进谏,我可能会宽待你几天,但是请放心,最终我是不会让你再活在这个地面儿上的。这句话一出,既压制了大臣们谏言献策之志,也冷落了所有官员的拳拳报国之心。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或有一得”。隋文帝固然有杰出的政治眼光和政治智慧,问题是再准的眼光,也有看不到地方。任何一个人,只有听的进别人的建议,他才会越来越高明。这可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懂的道理,然而聪明过人的杨广正是自己过于骄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才会看不清这个道理,只知道刚愎自用,文过饰非。

    当年老臣高炯曾劝他不要过于奢侈腐化了,隋炀帝哪里能听得进去,反而是把高炯给杀了。他自己曾经最信任的宠臣张衡,也曾因为劝他不要滥用民力,那样下去是要亡国的。张衡可是为他顺利登基立过汗马功劳的,曾经为他软禁过隋文帝。他曾经最信任的人给他提出忠告,他照样是听不进去,并且把张衡也给杀了。甚至是到了天下义军四起,他被困江都宫的时候,有个宫女听到外面的卫兵议论纷纷,正在计划着准备造反。那个宫女就好心提醒他要提前做好防范,他还是听不进去,把那个宫女也给杀了。他这样杀来杀去,就再也没有人敢向他提任何意见了,隋炀帝只能是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永远得不到纠正。据史书记载。隋炀帝在第三次亲征之前,曾经征求过满朝文武的意见,并且一问就是好几天,可是在这好几天里,竟然没有一个人说话。一个皇帝孤家寡人的这种地步,那可是无比的凄凉了。更严重的是,就在隋炀帝被刺杀的前一天,分明已经听到外面卫兵的谋反计划。她赶快跑回来报告给萧皇后,萧皇后想了想之后,对她说:之前也有一个宫女给他报告卫兵谋反的事情,就被他给杀了。事已至此,这个时候再把这些烦心事儿告诉他,只能是让他更加心烦意乱,索性不要去管了。一代皇帝就这样糊里糊涂的走向了穷途末路,已经到了自己的枕边人都不敢给他讲真话。这可就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个皇帝到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地步,他怎么能不失败呢。就这样由于隋炀帝急功近利,骄傲自大,自己驾驭不了自己的情绪。那么他身上那些原有的闪闪发光的优点,就会全部转化为缺点。他的那些所有伟大理想,就全成了悬在老百姓头上的一道道催命符。致使当时有太多的子民累死在工地上,战死在沙场上,饿死在荒野中。

    隋炀帝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摆正英雄和百姓之间的正确关系,英雄是引领人民,造福人民,而他却知道虐肆人民,欺压人民。这样的英雄最终是要被人民抛弃的。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是隋炀帝是至死都没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虽然创造了千秋功业,也只能是以独夫民贼的身份,死在全国皆反的浪潮之中,死在自己的亲兵卫队的手中。更加悲情的是,当隋炀帝刚继位的时候,陈朝的最后一位皇帝陈书宝去世了,下面向他请示该给陈书宝定一个什么谥号时。隋炀帝略一思索,就大笔一挥写了个“炀”,说就叫陈炀帝吧。可是他自己万万没有料到,十四年之后唐朝的皇帝也给他取了一个同样的谥号“炀”。他就和自己最看不起,最蔑视的皇帝并肩而立,享受同样的历史评价。这对于一个一心想建造千秋大业的皇帝来说,确实是个悲情的结局!

    隋炀帝正是因为在隋文帝夫妇是个大孝子,大善人,才被立为太子的。当他一当上皇帝,他就马上撕毁伪装,露出他的真实面目。并且是以前掩饰的多压抑,现在暴露的就有越彻底。首先从同心结事件儿说起,就在隋文帝去世的当天下午,隋炀帝居然在百忙之中派使者给他爸爸隋文帝最喜欢的宣华夫人陈氏,送了一个小金盒,上面还贴了隋炀帝杨广亲手写的封字儿。

    小金盒送到陈氏这里,他当时是非常害怕,因为她怕里面放的是毒药,所以就一直拖延着不敢打开。使者就催她必须亲自打开看看,在使者的再三催促下,她才哆哆嗦嗦的打开小金盒。宣华夫人往里面一看,里面放的竟然是一些同心结,在那个年代,同心结可是定情信物,这是杨广在向他的庶母表示,自己要和她永结同心。宣华夫人当时可是他老爸的宠妃,隋文帝死了才没几个小时,她就收到了隋文帝儿子送来的定情信物,这未免也有点太不像话了,隋炀帝在当晚就临幸了宣华夫人。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隋炀帝以前表现的不好女色全是装的,他其实是非常好色的,甚至已经到了不顾伦常的程度了。

    隋文帝在弥留之际,曾经试图召回废太子杨勇,虽然这件事儿没有办成,这也给杨广敲响了警钟,使他明白了,只要杨勇存在一天,她的威胁就会一直存在。为了彻底消除这个威胁,隋炀帝便决定除掉太子杨勇。杨广准备利用一下儿隋文帝,让他再发挥一下儿余热。杨广就以隋文帝的名义,起草了一份诏书,诏书里讲要赐太子杨勇死,让他服毒自杀,然后就命人拿着这份儿假遗诏去找太子杨勇了。杨勇跟我们所有人一样贪生怕死,蝼蚁尚且偷生,杨勇也是迟迟不肯吃药,能拖延一会儿是一会儿,最后杨广派去的使者都没耐心了。就用一根绳子将杨勇给勒死了,这可是他杀了他的一母同胞的亲哥哥。

    这还不算残酷,更残酷的是杨勇有十个儿子,杨勇的这十个儿子都被他二叔逐一给干掉了,没有一个得到善终。这还不算完,杨广还逼死了他的亲妹妹。

    杨广还有一个亲妹妹叫兰陵公主,因为她的丈夫是柳述。柳述当时正是在隋文帝在弥留之际替隋文帝起草召回废太子杨勇诏书的那个人,对于这样的人,隋炀帝自然是不能原谅的,他就将柳述发配到了岭南,并且逼他的妹妹兰陵公主和柳述离婚,另嫁他人。

    没想到的是兰陵公主是个烈女,就认准了女子出嫁从夫这个死道理。更不会因为丈夫在政治上犯了错误就轻易离他而去。她不仅不服从隋炀帝所谓离婚的命令,还主动要求放弃公主名号,追随丈夫一起前往岭南。她这可是公开违抗隋炀帝的权威,隋炀帝当然不能接受了。

    隋炀帝便将兰陵公主给软禁了起来,故计给了她施加了一些精神上的虐待。所以没过几年,兰陵公主就郁郁而终了,当时她才刚刚32岁。在她临死之前兰陵公主还留下了一份遗嘱,要求和他的丈夫柳述一起合葬。兰陵公主这种忠于丈夫的心志,是符合中国儒家主流文化的。

    所以当时舆论界对于兰陵公主的评价特别高。隋炀帝是绝对不会在舆论的压力之下,就让兰陵公主和他的妹夫柳述一起合葬的。杨广对于妹妹的死是一声都没哭,而且他还下令将兰陵公主草草埋葬在洪都川。既让她远离娘家的寝陵,又让她远离她婆家的坟墓。这就是对兰陵公主的惩罚。

    从隋炀帝逼死兄妹这件事儿可以看出,当初杨广为了成功上位,他可是一直在压抑自己。在父母面前他表现的是既有能力,又有道德。并且一压抑就是二十年,可谓是坚韧顽强。当他上位当上皇帝,他又能马上就撕掉伪装,表现的那么放纵,那么残忍,完全不考虑任何道德标准和舆论制约。这样既顽强坚韧又无所顾忌的人当了皇帝,对于大隋王朝来说,肯定是凶多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