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隋那点事儿 » 第二十六章 祸从口出

第二十六章 祸从口出

    隋炀帝在北巡漠北的时候,他为了壮大声威,便搭建了超大帐篷,建造观风行殿,而且还大修长城,搞得声势非常浩大。虽然隋炀帝这么做有助于宣扬大隋的国威,同时这样也造成了很大的浪费。隋炀帝这样浮华奢侈的工作作风,就让那些跟着隋文帝一起开创基业,习惯了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的老臣们很是不满意。

    高炯、贺若弼,宇文弼他们就在一起议论纷纷,高炯在隋文帝时期因为废太子被贬为庶人,隋炀帝上台之后,为了在世人面前展现他不计前嫌的大度,他又把高炯召回朝堂。贺若弼是平陈的功臣,是隋朝的四大名将之一,当时他的身份也是特别高贵。宇文弼原是北周宗室,后来就跟着隋文帝干,是个文武全才,当时他的官职是礼部尚书。这三个人都是隋文帝时期留下来的元老重臣,在隋炀帝时代他们仍然是位高权重。

    隋炀帝北巡漠北的时候,他让启民可汗跟他一块儿巡行,并且还让启民可汗入朝。高炯就发表意见了:我们皇帝陛下这么做可是不对,他这样带着启民可汗一块儿走,这可是给人家带路呢,让他把从草原到中原的路都摸清楚了。这样他可就把沿途的地形地貌、守备虚实全都掌握了。那等他一旦有了反心,对我们大隋来说可就是养虎遗患。

    高炯这里一发牢骚,宇文弼也跟着发起了牢骚,他说隋炀帝这次出行,过于铺张浪费。后来隋炀帝又征集老百姓修长城,宇文弼又跟高炯发牢骚:既然咱们已经花了这么多钱,跟突厥搞友好关系了,这种友好总得维持几年,那他现在急着修长城那可是劳民伤财啊。宇文弼在这里发牢骚,贺若弼他也跟着批评:现在的皇帝过于奢侈,恐怕要把文帝那时候的老底儿可能都要给折腾上了。咱们国库照这样下去,没几年就会被折腾光。总之他们聚在一起,见到一件事儿就议论一件事儿,一般都是批评的多,表扬的少……

    他们在这里瞎议论,没想到隔墙有耳,有人就把他们议论的话儿全汇报给隋炀帝。这些话儿讨论的其实都是一般问题,不过也就是背后骂皇帝,这在历朝历代可都是有的,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儿,

    就在大业三年的七月,还在北巡的路上,还没有回到大兴城的时候,隋炀帝就发布诏令:高炯、贺若弼、宇文弼三人,擅谤朝政,处以死刑!就这样,三位老大臣就因为这点事儿都给处死了,当时可是震惊朝野。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隋炀帝诛杀三位元老,在某种程度上他是为了清除隋文帝的政治势力,为自己的统治鸣锣开道,意味着朝廷的一次洗牌。同时也意味着对关陇贵族集团的一次重大打击,因为他们的地位太高,对皇权有很大的制约。

    这三个老臣都是当时最有经验的政治家,特别是高炯,他可是隋朝最有能力的大臣,他是文韬武略都行,而且经验过人,这样的人对于把握政治方向,稳定政治局面都是有重大价值的。隋炀帝雄才大略,干任何事情容易冒进,他非常需要一个或者一批能够制衡他的人,也只有这些老大臣能让他的步子迈得稍微慢一点。现在这些元老大臣一清除,这样能够制约隋炀帝的力量就更弱了,隋朝的纠错机制也就更不行了,这样势必会对隋朝的政治产生不利影响,

    这三位老臣对于隋朝可都是忠心耿耿,而且政治节操都是非常好,社会声望也很高,杀掉这样的老臣,本来就容易引人反感,更何况他们还仅仅是多说了那么几句公道话。所以当高炯死后,天下人都非常伤心,都觉得隋炀帝做错了,这对他的统治形象是不利的。最重要的是诛杀老臣让隋朝的政治风气变坏了,只有皇帝宽仁,大臣才可能敢于进谏,相反皇帝要是拒绝纳谏的话,那么多数大臣一定会是明哲保身,甚至会是见风使舵。这也给朝廷一个明显的信号,当朝皇帝不喜欢人们多话,从此我们都闭嘴吧,这样一来,隋朝一言堂的情况就加剧了,听不到不同意见,是不利于政治向前运作的。这件事儿也暴露出隋炀帝人格上的重大缺失,那就是他刚愎自用,害怕别人胜过自己,一发现有人声望过大,就必欲除之而后快。

    接下来又有两个大臣相继死于非命,这两个大臣可是除了说了几句不该说的话之外,真没有什么其他问题。这两个被杀的大臣第一个叫薛道恒,此人出身北齐,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十三岁的时候就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讲春秋左传。长大之后和北齐大才子李德林齐名。后来北齐灭亡的时候,他就跟着当时的人都进入了隋朝,虽然说他属于亡国移民出身不是太好,但是他还是很快因为自己出色的文学才华崭露头角。当年平陈的时候,薛道恒就在高炯手下替他掌管文涵。

    那个时候隋炀帝杨广还是晋王,他也是一个优秀的文学家,所以就对文人容易产生惺惺相惜之感。再加上杨广当时也正想扩大自己的声望,加强自己实力的时候,所以晋王杨广当时就想把这个大才子薛道恒罗织到自己麾下。

    正好当时薛道恒卷进了一件结党的案子中,他就被隋文帝一怒之下流放岭南。晋王一听到这个消息可太高兴了,马上就悄悄地给薛道恒写信,让他往岭南走的时候,务必取道扬州,也就是让他从扬州这儿走。信中还对薛道恒说,岭南去不得,那里可是九死一生的鬼地方。如果你从我的属地走到了扬州,我就把你扣下来。然后呢我再给我的爸爸也就是隋文帝写信,说让你留下来辅佐我。

    按道理说这也是晋王当年晋王杨广的一番美意,可是薛道恒没领这个情,他是一个非常正统的老臣,就不想跟藩王有过于密切的联系。薛道恒接到信之后,他没有这样做,这可让晋王杨广的心里很是不爽,可也是无可奈何的一件事儿。

    后来薛道恒终于结束流放生涯,重新回到京城。隋文帝任命他为内侍侍郎,主要负责起草诏令,他本来就是大才子,所以他起草的诏令都是文词华美,让隋文帝非常满意。在当时可不光是皇帝满意,就连两个主事儿的宰相,对他也是特别推崇。特别是杨素跟薛道恒尤其要好,两个人经常互相唱和。杨素留下来的诗里头,差不多有一半儿都是写给薛道恒的,两人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情同手足的关系。

    后来到了隋文帝晚年,那个时候高炯已经倒台,正是杨素最火的时候。隋文帝就很想削弱一下儿杨素的实力。他觉得杨素主持朝政,薛道恒起草诏书。这两个人过从甚密,对自己不利。于是隋文帝就让薛道恒出任襄州总管,也就是把他给排挤出中央了。

    这个薛道恒可是标标准准的书呆子,明明是隋文帝不太信任他,把他排挤出去的。隋文帝这么明显的意图,他愣是没看明白,反而是挺感激这些年隋文帝对他的知遇之恩。他当时就特别舍不得离开隋文帝,就在文帝面前呜咽流涕。

    隋文帝看到这个书呆子这么天真,也挺感动的,就跟他讲:薛爱卿老在我身边办事儿,未免过于辛苦了些,这次我之所以让你去地方任职,也是想让你歇一歇。更重要的也是想让你全面展示一下儿自己的才华,让老百姓都领略一下儿你的风采。不光你舍不得我,其实我也舍不得你啊!让你走,我简直就像断了一条胳膊一样难受。

    经隋文帝这个老狐狸这么一煽情,这个天真的书呆子就更加感动了,不仅不怨恨隋文帝把他弄出朝廷,反倒觉得文帝确实是个好人,更是一个好皇帝。从这里可以看出薛道恒就是个书呆子,他这个智商很高,可以写出那么好的文章,但是他的情商却非常低,很多人情世故他是看不懂也看不透,这样的人在尽是些老谋深算的朝堂里混,迟早要吃大亏的,因为朝堂里虽然没有明打明的“打打杀杀”,那可是暗流涌动,玩的其实尽是人情世故。

    隋炀帝当政以后,因追念薛道恒的风采,就又把他从地方重新召回了中央。当时隋炀帝是想让他担任秘书监,是三品官,主管图书文涵,是挺能发挥薛道恒的特长的。薛道恒赶回京城之后,立刻给隋炀帝上了一篇《高祖文皇帝诵》,也就是称赞隋文帝的赞美书。书中首先说隋文帝有武功,把整个宇宙都包于自己的统治区了,其实是在说他统一中原的巨大功劳。同时还夸隋文帝有仁德,他的仁德甚至都可以施恩于草木禽兽的程度了……他的主题意思是说隋文帝是一个有圣德神功的好皇帝,可以说把隋文帝吹的像一朵花儿一样。

    薛道恒当时认为对着儿子夸爸爸,总没有错吧,隋炀帝应该高兴才对。其实他这样做完全不对,因为皇帝家庭关系和一般家庭关系可不一样。薛道恒当着当今皇帝猛夸前朝皇帝这可是是古非今,以死人压活人。

    所以隋炀帝一看到这篇诵文,马上就不高兴了,当着大臣的面儿说薛道恒是在借着赞美先帝来贬低我啊!这样一来,隋炀帝可就不高兴了。隋炀帝就开始给薛道恒小鞋穿,本来是让他回到中央担任秘书监的,隋炀帝就改主意了,让他当司隶大夫。司隶大夫可就是四品官,秘书监是三品官,这可是对他降级使用,最重要的是这个司隶大夫不好当,那是管纪检工作的,是专门给人挑错的,这个岗位很容易得罪人,特别招人记恨。一旦当了这样的官儿,好多人都想把你整下去。其实这样的官职是最不适合薛道恒这样不通人情世故的书呆子来干的。隋炀帝明知他不胜任这项工作,还偏让他来干,明打暗的就是想黑他,想给他挖坑,好等着他自己往里面跳。

    薛道恒当时没看出隋炀帝的“良苦用心”,他手下可是有精明人,他手下的司隶刺史房彦谦,也就是唐朝著名宰相房玄龄的爸爸可是看出来了。他就私下里对薛道恒讲:皇帝让你干这个差事恐怕是不怀好意,你今后可一定要倍加小心,少交朋友,少说话。可是薛道恒没有深切体悟到这件事儿,所以要想让他这样的人少说话,简直可比登天还难。

    果然薛道恒就在司隶大夫这个岗位上出事儿了,就在大业五年,隋炀帝命令群臣一块儿讨论一项新法令。由于当时群臣意见不统一,所以这个法令大家议来议去,很久都没能定下来。

    这时候薛道恒为此事儿心烦了,他竟公然对着朝臣讲:就这么点儿小破事儿,要是高炯在,早就解决了。薛道恒平时可是纪检干部,他已经在工作上得罪了不少人,很多人都看他不顺眼。现在听他这么一说,可总算是抓到他的把柄了。于是马上就有人,把他说的那句话报告给隋炀帝了。

    隋炀帝一听,顿时便勃然大怒:你现在很想高炯吗?高炯可是隋炀帝下令杀的!隋炀帝就让人把薛道恒给抓起来了,然后让御史大夫裴蕴来审理这个案子,这属于诽谤朝政案。

    这个案子本来罪过不大。其实也就是薛道恒出言不逊。涉嫌给罪臣鸣冤叫屈。他又没有参加阴谋集团,又没有付诸任何实践。只是说了这么一句话,按照常理,不会有太重的处罚,何况薛道恒当时已经七十多岁了,已经是风烛残年了。按照一般人的想法,这样的一个老臣犯了一个特别不特别重的罪,皇帝一定会赦免他,让他直接退休回家就得了。

    所以把他关到看守所的时候,他还挺不安分,每天催着人家审案的人快点儿审,他好赶快回家抱孙子。

    当时审理这个案子的人叫裴蕴,他可是一个见风使舵的大马屁精,他审案的特点是既不依据法律,也不参照事实,他就知道看皇帝的脸色。他要是发现皇帝想要宽恕这个人,他就有宽的审法。要是发现皇帝不喜欢那个人了,那么他的死期可就不远了。

    没过多久,裴蕴向隋炀帝汇报自己的审案心得了:表面上看来,薛道恒这个案子好像不大,但是从这个案子可以看到他背后那颗恃才傲物的无君之心。他替高炯鸣冤叫屈,这不就等于把罪责归咎皇帝身上了吗?所以我认为虽然他的罪状看起来比较轻微,但是用心是相当险恶,所以我建议将他处以死刑。就这样,君臣两个达成一致了,这个案子也就审出来了,判薛道恒大逆不道,赐令自尽!就这样一代文宗,七十岁的老臣就这样死于非命……

    薛道恒死的是真冤枉,他其实和高炯不一样,虽然他身居高位,但他并不是一个特别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他不过就是一个文人,一个书呆子而已。就算他恃才傲物,口无遮拦,他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给隋炀帝造成任何威胁的。隋炀帝连这样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都不能容忍,只能说他心胸狭隘,这件事儿办的相当不漂亮。

    很快隋炀帝手下的一个心腹大臣张衡,马上要倒霉了。他追随隋炀帝的时间很久,从隋炀帝当晋王的时候就追随他。张衡可是对隋炀帝登基立有大功,所以隋炀帝当了皇帝之后,也是对他优礼有加。张衡也是暗暗发誓:一定要为隋炀帝鞠躬尽瘁,肝脑涂地。

    大业四年,隋炀帝游幸汾阳宫,就是现在山西灵武县的一个离宫。隋炀帝在那里住了几天之后,就嫌这个宫殿规模不够大,就让张衡给他主持扩建工作。

    这几年,张衡看着皇帝整天大兴工艺,整天用那么多老百姓到处建用处不是很大的离宫别馆,他就觉得老百姓肯定吃不消,他现在又要扩建汾阳宫,可又要加重人民负担,这可是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张衡自以为他是皇帝的亲信,那他一旦发现了问题,就应该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才是对皇帝负责。

    于是他便对隋炀帝说:最近几年老百姓已经很辛苦了,扩建汾阳宫的事儿是不是可以先缓一缓,让老百姓稍微休息一下儿。

    他哪里想到隋炀帝觉得张衡敢在他面前如此嚣张,敢随便儿给他提意见,那还不是居功自傲,以为他过去曾对他登基有功。所以一下子对张衡的热情就给冷淡下来了。没过几天就找了一个借口,把张衡贬为榆林太守,让他远离朝廷,以免再听到那些不顺耳的话。

    过了一年,隋炀帝又一次临幸汾阳。本来张衡从小就追随着隋炀帝,现在一下子离开自己一年了,隋炀帝心里还真有点想他,也就想趁这次机会把他带回去。

    没想到等隋炀帝见到张衡的时候,他发现张衡竟然长胖了。按照隋炀帝的想法,他把张衡聪身边赶走,他应该是非常惶恐,整日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人只要一惶恐,肯定是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在精神上应该也非常憔悴,他的肉体也应该是又黑又瘦。

    所以隋炀帝一看到张衡不但没有憔悴,反倒还长了几斤肉,这说明张衡没有反省自己的错误,根本没有把他隋炀帝放在眼里啊。于是隋炀帝便对张衡说:张公啊,你看起来活的蛮滋润的,你就继续回你的榆林郡待着吧……

    没过多久,隋炀帝又让张衡到扬州去监修江都宫。这可是隋炀帝掌控江南的一个重要据点儿。隋炀帝对这个工程是非常看重的,所以他才派张衡去监修,这也可以表明他对张衡还是有一些信任的。

    当时负责修建江都宫的监工是一个非常残暴,他的工程赶得非常急迫,就把好多人给逼死了。现在张衡来监督这项工作,有一名受害人写了一个状子,把他投给了张衡,想要张衡主持,解决那个监工逼死人命的事儿。

    张衡对这件事儿处理的特别不好,因为他当时只想一心回到隋炀帝身边,对监督修江都宫这个工作特别不看重。这样他在处理事情时总是心不在焉,他为了省事儿,居然把人家告状人的状子交给了那个监工,这可是出卖举报人啊!

    那个举报人对张衡的做法自然是恨之入骨,正好这个时候隋炀帝又派了一个礼部尚书杨玄感来前来江都。那个举报人得到消息后,就走了很远的路来迎接杨玄感。然后他就把这件事儿又跟杨玄感汇报,将这件事儿的来龙去脉,自己那个工监是如何害他的,张衡是如何黑他的,就全给杨玄感讲了。

    杨玄感可是老臣杨素的儿子,这个人本来就跟张衡有过节。当年张衡在朝廷当御史大夫的时候,有一天杨约去拜谒他哥哥杨素的坟墓,他当时一想到哥哥晚年的处境过于悲凉,便趴在墓道上放声大哭,这家事儿就给人举报了。当时处理这件事儿的人就是张衡,他可是依着皇帝的意愿将杨约赶出朝廷的,杨约被赶出朝廷之后,一直郁郁不乐,没过多久就死了。杨玄感跟自己的叔叔杨约感情非常深,他当时就觉得是张衡的叛决导致了杨约后来的郁郁而死,所以他对张衡一直是记恨在心。

    可是张衡本人不知道,他还是人在江湖,心在庙堂,一看到朝廷来人了,就一心巴望着跟人家谈朝里的事儿。所以他既没和杨玄感寒暄,也没谈自己主持的本职工作,而是不假思索就来了一句:薛道恒可真是被冤枉死的……

    就是这一句话把张衡给葬送了,杨玄感就新仇旧恨一起报。他立刻弹劾张衡有罪,说他诽谤皇帝。这个弹劾一送上去,隋炀帝当然生气了,因为没想到自己的心腹居然在外面败坏他的名声。隋炀帝马上就下令将张衡拿下,一锁子锁到江都去,要将他当众处斩。

    就在张衡的脑袋快要搬家的那一刻,隋炀帝念及张衡当年的功劳,就饶了他一命,重新下令把他革职为民了。大业八年的时候,张衡由于没有和小妾搞好关系,张衡的小妾就诬告张衡怨恨皇帝,诽谤朝政。这一次隋炀帝便不分青红皂白,是非曲直,直接下令张衡自尽。

    高炯他们诽谤朝政是有错的,可是张衡就不一样了,他一直对隋炀帝是忠心耿耿。正因为忠心,他才对隋炀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也是希望隋炀帝越做越有道理。隋炀帝对这样的忠言应该做到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相反隋炀帝则是言者有罪,他连这样的人都不能容忍,这就反映出隋炀帝在统治心理方面是有重大欠缺的。隋炀帝任由自己一意孤行,文过饰非,连忠臣都不能容忍,那么对于国家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