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隋那点事儿 » 第二十五章 降服西域

第二十五章 降服西域

    隋炀帝在出巡塞北草原不久,他又将目光转向了大隋的西部,那里有着广袤的土地和许多擅长经商的民族。西域是传统的丝绸之路延伸的方向,汉武帝曾经把汉朝的势力发展到这片土地上,后来汉朝逐渐衰落了。再接着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自顾不暇,也就没有办法再顾及西域了。隋炀帝雄才大略,自比汉武帝,所以他也是一心要打造属于自己的盛世,重现汉朝当年的绘画。这样一来西域就重新进入他的视野,成为他经营的下一个目标。

    隋炀帝这次经略西域,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叫裴矩的大臣协助乃至推动的结果。裴矩本来是北齐人,出身于河东裴氏,是大贵族出身。裴矩自幼父母双亡,他小时候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所以他每天就是三更火五更鸡,跟一般的书生没啥区别。后来得到他的一个叔叔的点拨:如果日后你还想当官,建功立业的话,那就不能是只会读书,你还要关心一些现实事物。他的这个叔叔绝对也是个高人,那个年代就能把马克思的理论联系实际给搬出来了。裴矩一听到这个点拨,很受启发,从此就不光要念书了,还开始留心政治。有了文化底蕴,再加上关心时局。当然他的仕途就很顺利,很快就成长为了一个文人形官员,更难的是他和一般的文人形官员不一样,他身上还有一股侠气。

    隋文帝平了江南之后,让裴矩去巡行江南,就在裴矩还没动身的时候,江南就出大事儿了,也就是在开皇十年,江南全境皆反。这样就把岭南的路也给掐断了。当时隋文帝本人都觉得裴矩暂时是没法去了,就让他等事态平息后再说。裴矩便回答说:国家乱了,正是用人之际,我怎么能在这个时候退缩呢?

    所以他还是坚持出发,义无反顾的就上路了。等他到了岭南之后,时局就更乱了,不仅江南反了,就连岭南也反了。并且叛军把岭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广州给包围了。当时的叛军可是兵强马壮,裴矩手下只有沿途收拢的三千老弱病残,这可是显然势力不均,寡不敌众。

    裴矩面对这么多叛军,他是一点儿也不畏惧,带着他手下的三千老弱病残士兵就冲过去了。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叛军一看这些人全都是不要命的,居然就不战而退,自行解围走了。一个文士出身的官员,居然在关键时候能挺身而出,能打仗,敢打仗,确实让人佩服。

    从这件事儿可以看出裴矩是一个既有文人情怀,又有豪侠气息的文士。同时他还是一个不甘平庸,敢于冒险,一心渴望建功立业的人。他的这个性格其实跟隋炀帝是有点相似之处的,正因为如此,隋炀帝对他也很是欣赏。所以等他当上皇帝之后,就任命裴矩为吏部侍郎,把他派到了西边的张掖,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张掖,让他主管西域胡商和中原人之间的贸易往来。

    隋炀帝绝对是有识人之明的,正是他的这一任命,成就了隋炀帝时期最大的外交家——裴矩。裴矩被称为是隋炀帝时代的张骞,可以说他的功劳完全不在张骞之下。严格来说,他比汉代的张骞更胜一筹。他是没有踏入西域一步,便将西域的人情风貌,山川地形全部了如指掌。正是通过裴矩的努力,才让隋炀帝进一步了解西域,并且产生了经略西域的思想。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隋炀帝是让裴矩去监管胡商贸易的,如果是换做一般人去,他只用将维稳和税收两件事儿做好就算是尽职尽责了。可人家裴矩到了之后,把他本职工作干好之余,还干了一件大事儿。

    他在工作闲暇之余,就主动找那些西域来的商人聊天儿。只要是从西域来一批人,他都要亲自接见。他就跟人家聊三个方面儿的内容。第一个方面儿就是问他是来自哪个国家,是走哪条道来到我们这里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聊他们国家的山川地貌,并且还有什么独特的土特产,包括他们国家的军事实力和边防部署。第三个问题就是他们国家的风土人情,以及他们国王和王后的出身等情况,把人家的国事了解的是一清二楚。裴矩这一番操作可谓是: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裴矩正是通过这种简单实惠的闲聊,他就把西域的情况了解的一清二楚。他还发挥自己的特长,把自己的所知所闻写成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就叫《西域图记》,然后就把它进献给了隋炀帝。

    这本书有两部分主题内容,第一部分记载了他所了解的西域的四十四个城邦国家的山川地貌,人口物产。第二部分内容还附上了一幅详细的地图,把西域各国相对于隋朝的方位,还有距离的远近全都标识出来了。最重要的是他还标明了这些西域国家通往敦煌的三条主要道路。

    第一条道路叫北道,又可以叫做伊吾道,就是从敦煌直奔伊吾,也就是今天的哈密。到了伊吾之后就走天山北路,经过中亚草原,然后一直可以到达东罗马帝国。第二条叫做中路,又叫做高昌路,就是从敦煌出发,直奔高昌,也就是今天的吐鲁番。到了高昌之后,走天山南路,也就是塔里木盆地的北垣,然后一直往西,最终可以到达波斯湾。第三条叫做南路,又叫鄯善道,还是从敦煌出发,到了鄯善之后,再走塔里木盆地南垣,最终可以到达南亚的印度河流域。这三条路实际上就是在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丝绸之路。

    裴矩献过书后,还亲自对隋炀帝讲道:以我们国家今天的实力,要想并吞西域,打通丝绸之路其实没有问题,丝绸之路上的各个小国家也非常想归顺我们。那为什么他们一直不派使者来朝贡呢,主要是因为这些小政权都受制于两个大的政权。这两个大的政权一个是西突厥,另一个就是吐谷浑。

    西突厥和吐谷浑就挡在我们国家和西域之间,这两个国家就仗着地理优势,控制这些小国家,每年跟他们征收重税。这些小国家也是苦不堪言,他们也很想投奔我们。所以陛下您只要派使者安抚这些西域小国,向他们亮明我们的态度,并告诉他们,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收容他们,然后再拔掉联通西域和中原的两大障碍。这两颗钉子就是西突厥和吐谷浑,那我们就可以实现对西域的控制了,从而重新打通西行的道路。

    隋炀帝听了裴矩的一席话,自然是心潮澎湃。在整个朝堂之上,别的大臣都整天劝他不要瞎折腾,不要搞大工程建设,只有裴矩才是他的唯一知己,也只有他才理解他的雄心。隋炀帝当场就赐给了裴矩五百匹绢帛,并亲切的把他拉到了自己的御座旁边,跟他详细的了解西域各国的情况。

    裴矩自然也是非常高兴,就进一步跟隋炀帝讲:西域这些国家其实都是商业民族,他们很会做生意,所以手中有珍宝无数。只要咱们干掉吐谷浑和西突厥,打通这条商路的话,对咱们大隋不仅仅有政治上的好处,对经济上的好处也是很大的。

    隋炀帝一听这些,心里就更高兴了,便把他提拔为黄门侍郎,其实也就是进入宰相行列了,同时把经略西域的任务交给了他。

    裴矩本身的工作就是监管商旅的来往,他就通过西域的胡商,不断地向他们各自的国家释放友好信号,宣讲大隋的好处。在裴矩不断的游说之下,到大业二年,西域已经有十多个国家的使节齐聚张掖,这可是隋朝在西边的一个重大外交胜利。一下子和十几个国家同时建交,这放在任何时代都是值得炫耀的事情。

    裴矩心里很清楚,虽然和西域的十几个国家建交了,只要西突厥和吐谷浑这两大政权还在,那些其他小国家都不会是诚心诚意的投靠大隋。所以裴矩准备双管齐下,他还要把重点放在拔除西突厥和吐谷浑这两颗钉子上。

    本来突厥部落是一个整体,后来分裂成东西两部分。其中东突厥主要居住在漠北草原,西突厥主要游牧在天山南北至中亚这一个地方。开皇末年的时候,西突厥的达头可汗和东突厥的都兰可汗曾经一块儿联合进攻隋朝。后来被隋朝打败了,东突厥就归顺了隋朝。西突厥的达头可汗也就因此一蹶不振,他的这个可汗地位就被西突厥的另一个部落首领叫做处罗可汗给取代了。在隋炀帝这个时候,西突厥的实际统治者就是这个处罗可汗。

    这个处罗可汗的好处是他非常的能打仗,所以周围的人都很佩服他。同时他还有个弱点就是刻薄寡恩,不知道体恤人情,对于周围的那些依附部落,包括西域的那些依附政权,只知道跟人家征税,征兵,但是就是不知道给人一点儿好处。所以这个时候他也是众叛亲离,内部很不稳定。

    最重要的是这个时候裴矩又了解到一个重要的情报,有了这个情报,隋朝甚至连仗都不用打,单凭外交就可以让西突厥降服。

    原来裴矩打听到这个处罗可汗的母亲居然是一个中原人,姓项,可以称她为项氏夫人。她原本是处罗可汗他爸爸的一个小妾,其实不是一个什么高贵的身份,但是生了处罗可汗。后来处罗可汗他爸爸去世之后,项氏夫人就依据突厥人的习俗,嫁给了处罗可汗的叔叔。在隋朝末年,突厥大乱,这位项氏夫人和她的新丈夫就投降了隋朝,然后她们就一直住在了大兴城。并且裴矩还打听到这个处罗可汗还是个孝子,这几年他非常思念母亲,非常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再见到母亲。裴矩打听到这个情况后,自然是特别高兴,感觉简直是天助我也!

    他马上就打报告给隋炀帝,把这个项氏夫人的来龙去脉跟隋炀帝讲了一遍。他跟隋炀帝说,只要他派一个使者前往西突厥,直接说他要求处罗可汗臣服就可以。

    就在大业四年,隋炀帝就派了一个叫崔军素的使者来到了处罗可汗的牙帐,直接就要对他宣读大隋天子的诏书,并且还要求处罗可汗跪下来接受诏书。

    当时处罗可汗当然不干,相反他倒很傲慢,就不肯接受这个诏书。这个时候崔军素就开始游说了:据我所知,你们西突厥和东突厥本来是一个国家,同时我还知道你们双方彼此交战了几十年,谁也制服不了谁,我说得这些可是事情?

    处罗可汗听了之后,觉得他讲的都是实情,便对崔军素连连点头。

    崔军素又讲道:可汗,您知道东突厥的启民可汗也是拥有百万雄兵,实力很强大的,但他为什么一定要卑躬屈膝投降隋朝,甘愿做我们的附属国吗?那是因为他为了向我们大隋借兵前来消灭你啊。他知道他自己一个人治不了你,他就想联合我们来收拾你。那你也知道启民可汗他可是我们的附属国,是友好邻邦。他既然提出这个请求,我们满朝文武那也是摩拳擦掌,可是连天子都同意的了。本来我们就要出兵来打你们来着,就连发兵的日期都确定好了。结果呢你母亲项氏夫人知道了。她怕你被我们灭掉,所以从头到晚柳守在我们皇帝陛下的宫门口,向皇帝哀哀求饶,。她恳请我们陛下派一个使者来招降可汗。你母亲说只要使者一到,可汗你必定会归顺大隋。我们陛下也是念她老人家一颗慈母之心,这才听他的请求,派我到这里来的。实在没想到可汗你却是如此傲慢,那你不想归顺大隋,不就等于你母亲是在欺骗我们天子吗?欺君可是大罪,我们陛下一定会把她处死,而且还会派大兵跟启民可汗一块儿来剿灭你。处罗可汗呐,我们也通过情报工作得知,你现在已经是众叛亲离了。我们两大重拳都过来打你,你估计你能抵挡的住吗?如果你抵挡不了的话,又何必非要挣这个面子,就不肯对我们天子的诏书行两拜之礼?你就真忍心看你的老母因你而亡?

    处罗可汗一听,觉得崔军素讲的是入情入理,想来想去,最后就流着眼泪跪下来拜了两拜,接受了隋炀帝的这个诏书了。只要他跪接诏书,就算是西突厥表态要归顺隋朝了。从此以后,他就再也不能阻挠隋朝和西域国家的交往了。就这样,因为裴矩的情报工作非常给力,隋炀帝就兵不血刃的解决了西突厥问题。

    吐谷浑表面上对隋朝还是比较恭顺的,可是他暗地里常常跟隋朝过不去,给隋朝下绊子,他是个标准的两面派。这个吐谷浑可汗的夫人其实是隋朝的宗室女儿,叫做光化公主,并且他的儿子还在隋朝当人质。既然他的夫人是隋朝的,儿子又在隋朝当人质,这关系应当是相当铁的。可是这个吐谷浑可汗就恰恰利用这种关系,经常从隋朝这里刺探情报,刺探来之后就转卖给西突厥,然后从中渔利,可谓是两面三刀。

    对于这种行径,隋炀帝自然是非常恼火。这样的敌人其实更狡猾,更难对付。正好这时候有一个叫铁勒的部落向隋朝发出了友好信号,这可让隋炀帝一下子就找到了解决吐谷浑的办法。铁勒这个政权是介于东西两大突厥之间,他的东边是东突厥,西边是西突厥。当时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儿,他就一时糊涂就派兵打了一下儿隋朝的西边重镇敦煌。打完之后他就立刻后悔了,他觉得自己生存的环境已经很险恶了,现在再把隋朝给得罪了。那他以后可就真没活路可走了。

    所以他刚打完敦煌,就去给隋炀帝赔礼道歉去了。隋炀帝正好利用他急于取得隋朝原谅的心理,让他去打吐谷浑。

    这时候裴矩就开始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来跟铁勒分析形势了。裴矩对他说:因为你攻打我们大隋的敦煌,我们陛下确实非常生气。我们大隋的军威你也是知道了。如果想要灭了你不是什么难事儿。但是考虑到你有悔改之心。所以愿意给你一次机会。现在你的邻居吐谷浑也把我们天子得罪了,如果你这个时候能从西边打他一下儿的话,那就全是配合我们作战了。那你就算是戴罪立功了,以后我们也就不追究你之前的过错了。

    铁勒可汗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唯恐抓不住这个戴罪立功的机会,所以便立刻答应了。到了大业四年铁勒就从且末出发。攻入今天的柴达木盆地,也就是今天的青海地区。吐谷浑没有想到铁勒会来攻打他,一下子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很快就支撑不住了,他就开始往东跑。他便跑到了今天的西宁这个地方。

    吐谷浑表面跟中原维持着友好关系,所以这时候他就来向隋炀帝求救了,说他被打的受不了了,要投靠大隋。

    隋炀帝一听,马上就答应了,告诉他这就派大军去接应他。隋炀帝便派了一名心腹大将宇文述带着大队人马,杀死腾腾的就朝西宁这里扑过来了。吐谷浑可汗这边一看大隋这边带了这么多人过来,他一下子就明白了:大隋哪里是来救助他,这分明是来收编他的。这分明是大隋要和铁勒从两面夹击他,想要了他的命!

    吐谷浑可汗看往东跑是死路一条,他就又往西跑。宇文述哪能让他跑啊,率领大军穷追不舍,最后是斩首三千多人,俘虏四千多人,光是王公级别的俘虏就达到了两百多人。吐谷浑可汗只好带领一些残兵败将往南逃去了,逃到了现在四川和西藏交界一个大雪山那个鸟都不拉屎的鬼地方去了,这样吐谷浑的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