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隋那点事儿 » 第三十章 谶语杀人

第三十章 谶语杀人

    就在大业十年,有一个叫安家婆的方士给隋炀帝上了一封密奏。他说:现在流行一句谶语‘李氏当为天子’,也就是说接下来有一个姓李的人要当皇帝。所以安家婆就给隋炀帝建议,不如干脆就把天下姓李的人全部杀光。这个上奏就引起了隋炀帝高度警惕,这在当时可是叫做“谶纬”,也就是所谓的政治预言。每到改朝换代的时候,社会上就会流传一些模棱两可的说法,来预测未来政治走向。那现在正是天下大乱,类似这样的谶语也就应运而生了。

    面对“李氏当有天子”的这个谶语,隋炀帝绝不可能像安家婆说的那样把天下姓李的人全部杀光。他选择了一个折中方案,他就重点排查一下儿,哪个姓李的有可能会应了这个谶语,然后把那个重点怀疑对象杀掉就是了。天下这么多姓李的究竟该如何排查呢?其实隋朝当时最有势力的就是关陇贵族集团。而关陇贵族的顶层就是西魏设立的八大柱国和十二大将军,这里面光姓李的就有三支。第一支是八柱国里面的李弼,他的重孙子就是跟着杨玄感一起造反的李密,当时已经是流窜江湖了。第二支是八柱国里面的李虎,他的孙子名字叫做李渊,当时正在山西镇压农民起义军。还有一支就是十二大将军里面的李元,他的孙子名字叫做李敏,当时在隋炀帝身边担任将左监。也就是说李密、李渊、李敏,他们三人是当时天下姓李中的头面人物,那么这三人可就成了“李氏当有天下”这句谶语的重点怀疑对象。在隋炀帝眼里最值得怀疑的对象绝不是李渊,而是就在他身边任职的李敏。

    因为李敏身上有三大过人之处,首先就是他的家世显赫,如果论原始出身,也就是西魏时任命的八柱国十二大将军,李敏的祖上确实不如李渊和李密的祖上那么显赫,可是在隋朝李敏他们家的实力可就大大提升了。因为他有个叔爷爷特别强悍,也就是他爷爷的弟弟,是隋朝最重要的开国功臣。李敏的叔爷爷正是李穆,当年杨坚要篡夺北周的天下,马上激起当时三总管起兵,当时的声势也是非常浩大。幸好处在并州总管的老将军,当时的元老重臣李穆力挺杨坚,这才让他赢得天下归心,杨坚才能顺利建立隋朝。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不世之功,李穆在隋朝的大将军中排名是第一的,有了这样的功劳,隋文帝就把李穆官拜太师,并且还给他讲了,他的子孙即便是襁褓中婴儿都官拜一统。他们一家子当到五品官以上,每天拿着象牙做成的笏板上朝的就有一百多人,一下子就成了隋朝最显赫的家族了。叔爷爷打下基业,李敏的爸爸也不是凡人,他是在开皇三年对抗突厥时壮烈牺牲的。所以李敏既是功臣之孙,又是烈士之子。他可是从小就养在宫里长大的,受到相当程度的关照。这样看来,论起原始出身,李渊和李密要比李敏强些,但是要论起当朝的背景,李敏可就占优势了。

    李敏的另一个过人之处就是他和皇帝的关系亲近,李敏是隋炀帝的外甥女婿。隋炀帝的外甥女的母亲就是北周的太后,也就是后来改称乐平公主的杨丽华。杨丽华的女儿就是隋炀帝的外甥女叫宇文额英。当年杨丽华嫁给北周的天元皇帝,只生了宇文额英一个女儿。所以宇文额英在北周是响当当的第一公主。后来隋文帝篡了北周,宇文额英就不再是公主了。但是不管是隋文帝也好,还是隋炀帝也好,念及乐平公主在建立隋朝时建立的大功,他们对宇文额英都是相当照顾的。

    宇文额英长到谈婚论嫁的年纪,他们也就贸然给她指派一个丈夫,而是充分尊重她的意见,让她自己选。隋文帝就在宏圣宫拉了一道纱帘,然后让宇文额英坐在纱帘后边,就把年龄适当的贵族子弟都集中到宏圣宫来,让他们一个一个从纱帘前面过,每个人都是先报上姓名,再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然后再展示一下儿自己的才艺,非常像今天某电视节目中的“超男”海选,宇文额英看上谁就是谁。

    宇文额英也是一个挑剔的人,每天都要面试一百多人,就没有一个看上的。这时候李敏翩翩而至了,他在纱帘前一站,摆上几个造型,外展示一下儿才艺。马上宇文额英笑了——就是他了。隋书中记载李敏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弓马娴熟,更重要的是他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这样的人宇文额英也就没啥可以挑剔的,这样李敏就成了隋文帝的外孙女婿,隋炀帝的外甥女婿。

    隋文帝下令让李敏以一品官的礼节来迎接宇文额英,而且宇文额英的所有礼数都以公主身份对待。既然宇文额英的身份那样高贵,他丈夫的身份也应该非常高贵才能配的上她。李敏结婚的时候不过是个十几岁的小伙子,他的身份哪有那么高贵。

    这时候他的丈母娘乐平公主就出手了,宇文额英下嫁,隋文帝要赐宴,就在宴会之前。乐平公主就跟李敏讲:我把天下都给皇帝了,我就你这么一个女婿,我一定让你当一个大官,柱国才叫大官儿,所以一会儿皇帝赐给你别的官儿,你千万不要谢恩。皇帝什么时候让你当柱国了,你什么时候再谢恩。李敏本来就聪明,一下子就心领神会了。

    宴会开始之后,隋文帝亲自弹起琵琶,李敏在旁边载歌载舞。一曲终了,隋文帝对这个外甥女婿也很满意。他就回头跟乐平公主讲:你这个女婿不错,现在当什么官儿呢?乐平公主说:他还是一介白丁,还没当官儿呢。隋文帝马上就说了:我授你一统。一统就是一统三司的简称,是五品官。

    李敏就笑了笑,也没说话,也没谢恩。隋文帝一看这是不满意啊,那就再给高一点儿吧。于是就说:我授你开府。开府是开府一统三司的简称,是三品官,已经是高官了。李敏还是笑了笑不说话。

    隋文帝多聪明的人,这时候他就知道肯定是自己的女儿乐平公主在背后撑腰。所以他就马上说话了:公主有大恩于我,我怎么能对他的女婿可惜一个官职呢,这样吧,我直接授你柱国,柱国是二品官。这时候乐平公主笑了,李敏这就赶快谢恩,这样可就一下子高贵起来了。

    李敏还有一个过人之处是他不仅是隋炀帝的亲戚,而且还是隋炀帝的心腹。李敏跟隋文帝和隋炀帝两代皇帝的关系都非常的好,已经成了他们最信任的人了。杨玄感就是在督运粮草这个岗位上叛乱的,所以隋炀帝以后每次在出征,对督运粮草这个官职都是怎么选都不放心,这个官职是绝不轻易授予人。到了第三次东征的时候,隋炀帝就让李敏来督运粮草,从下件事儿可以看出,在隋炀帝心中最可靠的人就是他的外甥女婿。

    有了这三个过人之处就可以看出,无论从家庭背景,还是婚姻关系以及受信任程度来看,李敏在所有的李姓贵族中都是独占鳌头的。现在既然说李氏当为天子,李敏所受的怀疑自然也就是首当其冲。可谓是无巧不成书,人要倒霉的时候,喝凉水都会塞牙缝,李敏还有一件事情给他惹了麻烦。那就是他的小名起的不好,因为他有一个小名叫洪儿。本来也没啥,连隋炀帝本人叫他洪儿都叫了三十多年了,但是如今李氏当为天子这个谶语横空出世,隋炀帝马上就动了心思了。因为他记起他爸隋文帝当年曾跟他讲过,自己做过一个噩梦,洪水冲了长安城,。隋炀帝这时候就开始想了:洪水冲了长安城,这不就表示着洪儿要搞垮大隋王朝啊!他这么一想,就愁的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他就找李敏,直接把自己的担心给说出来了,就让李敏改个名字,以后不要叫洪儿了。

    这可就把李敏给吓坏了,他十分清楚名应图谶在古代可是吃不了兜着走的事儿,这件事情如果让皇帝惦记上绝对是凶多吉少。李敏也明白这可绝不是改个名字就能解决的事儿,所以他心里就非常恐惧。李敏就觉得人多力量大,他就多找几个人商量商量,他就去找自己的堂叔李浑,堂兄李善恒商量去了。可是他万万没想到,就这么一商量,就给自己商酿出了灭门之祸。

    他找的这个李浑是李穆的第十个儿子,李浑不仅给隋文帝立过功,而且和隋炀帝关系也很好,在隋炀帝还是晋阳的时候他就追随左右算是藩邸旧臣。所以现在隋炀帝当了皇帝,李浑也是顺理成章的当到了右骁卫大将军,典领禁军,算是隋炀帝的心腹爱将。不过李浑这个人虽然位高权重,但是人却不善良,曾经为了争夺他爸李穆留下来的爵位和食邑,竟干了一件伤天害理的事情,他害死了他的两个侄子。开皇十年李穆去世的时候,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由他的大儿子继承,可是李穆的大儿子比李穆死的还早。就继续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就传给了李穆大儿子的大儿子,也就是李穆的大孙子李云。李浑眼看着老爸留下来的那么大一笔财产都给了自己侄子,他心里是很不痛快的。李云偏偏又是一个不懂人情世故,比较小气的人,平白无故继承了这么大一份儿家业,居然没有想到给叔叔分一杯羹。这样一来,李浑就觉得是忍无可忍,最后就起了杀心。他就去怂恿他的另外一个侄子李善恒去把李云给谋杀了。

    人命关天,再加上李云可是继承的申国公,朝廷是肯定要追查的。李浑是早就想好对策了,因为李浑平时和他的另外一个堂兄弟李瞿谭关系不好,这是世人皆知的事情。现在李云一死,他就决定嫁祸于李瞿谭。所以当朝廷来调查的时候,李浑就以李家长辈的身份作证是李瞿谭把李云给杀死的。李瞿谭是百口莫辩,很快就定了案,被朝廷给处死了,做了一个冤死鬼。李浑就这样接连害了他的两个侄子,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继承他老爸李穆留下来的大笔财产。

    李浑可是李穆的第十个儿子,即便是李云死了还是轮不到他。李浑这时候就开始利用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隋炀帝的亲信宰相宇文述。因为李浑的太太是宇文述的妹妹,而且平时关系还不错。朝廷这个时候正在讨论给李云立嗣的事儿,李浑就找到宇文述了,他说:只要你能在皇帝面前替我说好话,让我继承我把李穆的食邑,我就把这笔财产的一半分给你。

    宇文述本来就是一个财迷,一听到这件事有好处他就去干了。他就跟皇帝讲:立嗣无非就是两个原则,一个是立长一个是立贤。可是现在死去的李云没有儿子,我们就只好采用立贤的原则。宇文述只有李浑最贤,再加上李浑和两代皇帝的关系都不错,隋炀帝还真就李浑继承了他爸李穆留下来的大笔财产。

    李浑非常开心,宇文述也跟着高兴,他就等着李浑把那一半儿财产划拨到他的名下。可是李浑有了钱后,整天就是花天酒地,光小妾就收了一百多个。个个都是穿金戴银,绫罗绸缎,打扮的跟仙女下凡似的。至于之前许诺分给宇文述一半儿财产的事儿是绝口不提,宇文述可就等于吃了一个哑巴亏,就觉得自己被李浑给耍了,于是发下毒誓:我居然被李浑这混蛋给耍了,到死我也忘不了这个仇。

    宇文述是个记仇的人,也是一个有本事能报仇的人。从此以后就一心想整一整自己的这个妹夫李浑。可是他虽然整天这么想,可就是整不了。因为李穆他们家有丹书铁券,当年李穆给隋文帝立过大功,隋文帝继位之后就赐给他铁券,李穆兄弟还有他的子子孙孙,只要不是谋反,其他罪过一律不予追究。宇文述想要找这样的人报仇可谓是难上加难。这个仇报不了,宇文述可是相当的郁闷。

    可是现在李氏当为天子这句谶语一出来,再加上最近李敏一直往李浑家里跑,宇文述顿时感到自己可是有机会了。他就去找隋炀帝说了:安家婆曾说李氏当为天子这个谶语,我觉得比较靠谱,我的那个亲戚李浑就很不对劲。他整天和他的侄子李敏、还有李善恒嘀嘀咕咕,并且一谈就是一通宵。李浑本来就是一个大臣,他现在又掌管禁兵,他究竟想干什么事情,我觉得陛下应该派人调查一下儿。他这样说,不就等于告诉李浑他们准备造反。本来谶语一出来,隋炀帝对这件事神经就过敏,再加上这些人彼此又凑在一起,每天还在那里商量,那就更不放心了。他就赶紧让宇文述带领一千精兵,把李家围了个水泄不通。就把李家的人及其家眷,包括隋炀帝的外甥女宇文额英,全都给抓了起来。

    隋炀帝自然就派最能见风使舵,看皇帝脸色行事的裴蕴来审他们。问题是李浑和李敏他们确实没有谋反。裴蕴虽然擅于将小事儿化成大事儿,如果让他把无事说成有事儿,他还就真下不了那个狠心,毕竟谋反罪可是要杀头的。裴蕴连审了好几天,就是找不到他们谋反的证据,他也就只好又把案子推回到隋炀帝这里了,说自己审不出来。

    隋炀帝当时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错杀千人,也不可让一人漏网。也就是他在心里已经给李浑和李敏他们定罪了,这要是审不出他想要的结果,他肯定不能干。于是他就把这个案子又交给了宇文述,让他来审理。把李浑交给宇文述,那不就等于是把羊交给狼了。

    宇文述根本不去提审李浑和李敏他们,他直接把宇文额英从监狱提出来了,然后对宇文额英讲:夫人啊,你可是皇帝的外甥女儿,您还愁以后找不到好丈夫吗?李敏和李浑他们的名字已经应了那个妖谶了,皇帝是万万不能让他们再活下去的,谁也救不了他们。所以你就不如干脆和我们合作,我保您不受他们的牵连。

    宇文额英可是一个娇生惯养的女孩子,她在监狱里折腾了这么几天就架不住了,宇文述这么劝他的心就活动了。她就说:我倒是想配合你们工作,可是我不知道怎么配合,你教教我吧。语文述说,这好办,让我来教你吧。你就讲,李家他们确实早就计划谋反了,李浑就曾经跟我丈夫李敏讲,说你的名字就应了那个谶语了,你今后是一定会当皇帝的,我就帮你做成这件事儿。说咱们皇帝喜欢打仗,天下现在已经开始造反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隋朝了。主上不是喜欢打仗吗,他以后还会再去打高原,那时候以咱们俩这个身份就会当将领,当了将领就会领兵,你领两万多人,我领两万多人,咱们加起来可就是五万人。另外咱们家子侄多,咱们就让他们全去应募,以我们家的背景应征,我们就会当将军,那样我们家的子弟就会散在各个部队当中。到时候我和你就负责去袭击隋炀帝的御营,我们家的子侄和亲戚就联合起来,咱们就可以在一天之内把隋炀帝拿下,那样我们就可以实现改朝换代。

    宇文额英一听太复杂了,就说:我怎么能记得住,这样吧,你口述我笔录。宇文述就口述了一遍,宇文额英就真的笔录了一遍。宇文述马上就把这份儿口供当做密奏呈给了隋炀帝,隋炀帝一看到自己亲外甥女的口供,眼泪都下来了,拉着宇文述的手就说:要不是亲家公(隋炀帝的女儿嫁给了宇文述的儿子)你,我们家的宗庙社稷可就要完了。这可就是谋反罪了,这样即便是有丹书铁券也保护不了李敏他们一干人了。于是隋炀帝就下令将李氏家的三十二个人全部处斩,那些远一点的亲戚全部流放岭南。三十二个人就这样死于非命,这件事儿一出来,隋炀帝马上就把宇文额英给软禁起来了,一个月后赐给她一杯毒酒把她给毒死了,她害了那么多人,自己最终也没能保全。毫无疑问这可是一个政治冤案,这样让隋炀帝的政权更加分崩离析了。因为他是一个冤案,冤案就不能服人,朝廷就会觉得皇帝做的不对,皇帝就会丧失人心。另外即便是李敏和李浑死了,这个谶语还是存在的。这样隋炀帝也就没有把握:我到底是不是杀错了。他一没有把握,他就开始去盯下一个姓李的人了。这样所有姓李的人还是会惴惴不安。

    这时候心里最害怕的就是后来的唐高祖李渊了,因为他不仅是八柱国李虎的孙子,他的母亲还和隋炀帝的母亲还是亲姐妹,都是独孤信的女儿。所以他可是隋炀帝的亲表弟,他的身份可也是既亲且贵。再加上他现在正在山西这一带镇压起义军,也是军权在握。这三个特征加在一起,也是应了那个谶语的。所以想想李渊,隋炀帝心里也是不踏实。所以等李敏的案子一结束,他就马上招李渊入朝了。

    李渊一听可就吓坏了,他可就死活不敢去,他就开始称病不上朝。正好李渊有个外甥女儿是隋炀帝的一个妃子,隋炀帝就问这个王氏:我让你舅舅入朝,他怎么不来啊?王氏就赶紧回答:我舅舅病了,已经是起不来床了。隋炀帝就冷笑了一声:他病了啊,你猜他会不会病死啊!

    王氏把这句话转达给李渊,他吓得是魂飞魄散。从此以后李渊就开始招权纳贿,纵情声色。这在古代叫自污,那这样隋炀帝天天听到身边的人说李渊无能,李渊是混蛋,他倒是放心了不少,也就没有继续对李渊调查下去。

    这样下去对整个政治是不利的,本来李渊是隋炀帝的亲戚,也是他的心腹。他可是镇压起义军的干将。经隋炀帝这么自折腾,李渊这个干将可就不干了,而且开始和皇帝离心离德。这样只能让隋炀帝的统治更加糟糕。正是因为李敏的案子,隋朝的统治集团又出现了一次大分裂,朝廷和大臣的之间的信任也就更加脆弱了。现在隋朝外面有农民阶级起义,内有统治阶级解体,他现在已经是众叛亲离了……